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剂学:第十三章 皮肤递药制剂

药剂学:第十三章 皮肤递药制剂


• 2、物理方法
➢ 离子导入法、微针阵列、电致孔法、超声波导入、压 力波等;
➢ 扩大了适用的药物范围,特别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
• 离子导入法 – 借助适当电流驱动,使药物分子或离子透过皮肤的方法, 也称离子电渗透(iontophoresis) – 适用药物 • 分子量大、带电荷、具有较大水溶性的药物:肽类、 蛋白质、无机离子、有机离子及某些中性分子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皮肤屏障 • 药物理化性质 • 剂型
• 表皮、真皮、皮肤附属器
• 1、皮肤屏障
• 角质层:90%细胞为 角质细胞,细胞间以 特殊方式紧密结合, 非常坚韧,外界物质 不易透入,为药物经 皮渗透的主要障碍;
• 皮肤渗透性是影响药 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因 素之一;
• 皮肤渗透性存在个体 差异:年龄、性别、 用药部位、皮肤状态。
1、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 两条途径
• 透过组织通道运送、吸收 • 组织通道:直径 50~100 nm
表皮、真皮、皮肤附属器
2、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及组成
经皮给药系统
膜控释型 骨架扩散型
复合膜型
充填封闭型 胶粘剂骨架型 聚合物骨架型 微储库型
• (1)膜控释型
• 组成: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层、黏胶层和防 粘层(保护层)五部分。
• 2、药物理化性质
➢ 分子量:分子量与药物的经皮扩散速度呈负相关; ➢ 脂水分配系数(P):影响药物经皮扩散的主要因素,在
一定范围内才能获得较好的透皮吸收效果; ➢ 药物存在形式(pKa):分子状态、离子状态; ➢ 熔点:低熔点药物较易透过皮肤; ➢ 分子结构。
• 3、剂型
➢ 剂型:凝胶剂、乳剂型软膏的药物释放快,骨架型贴片 的药物释放慢;
容性。
• (1)吸收促进剂吸收促进作用机理
➢影响药物经皮扩散 ➢影响药物在角质层中的分配
• 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 脂质的流动性;
• 与细胞间蛋白质作用提高皮肤角质层的渗透性; • 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潜溶剂从给药系统的基
质中分配进入角质层; • 在一定载体、较高浓度下,腐蚀性成分能破坏角质
贴皮肤
• (2)骨架扩散型
• 组成:背衬层、药物骨架层、黏胶层和防粘层(保 护层)。
• Nitro-Dur(硝酸甘油)为该种类型的TDDS,其骨 架为聚乙烯醇、聚维酮和羟丙基纤维素等形成的亲 水性凝胶。
贴皮肤
贴皮肤
主要内容
• 一、经皮给药系统 •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 四、经皮给药新型载体 • 五、乳膏剂 •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层; • 改变药物在角质层成分和扩散途中脂质之间的分配。
• (2)吸收促进剂的类型
➢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乙酸乙酯、二甲 基甲酰胺;
➢有机酸、脂肪醇类:油酸、亚油酸、月桂酸; ➢氮酮及其类似物; ➢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
磷脂; ➢角质保湿剂与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 ➢萜烯与植物挥发油。
• 避免酸、酶等对药物的降解,突破皮肤角质层的吸 收障碍
• 无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 四、经皮给药新型载体 • 五、乳膏剂 •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 应用实例 – 寡核苷酸:与离子导入合用,比单用离子导入
强100倍 – 裸质DNA:比常规方法表达提高2800倍
• 无针粉末注射
– 利用高速气体喷射将药物递送到皮内、皮下或黏膜内的 新型释药技术。
– 原理:利用高压气体克服角质层障碍,将药物高速压入 皮肤内
– 特点 • 无疼痛感,使用方便,顺应性好
优点
• 直接作用于靶部位发挥药效; • 避免胃肠道干扰和肝脏首过作用; • 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 长时间维持平稳血药浓度,作用持久; • 药物透过皮肤吸收,是血管外给药的一种较好的替代
途径; • 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用药间隔,提高依从性; • 用法简便,用药安全,中止治疗方便。
缺点
• 不适合剂量大或对皮肤刺激性的药物; • 起效慢, 不适合速效的药物; • 药物吸收的个体差异较大,给药部位的差异较大。
• 一、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指药物以一定的速 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 一类制剂。
• 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剂型,即透皮贴片(dermal patch),广义的经皮给药系统可包括软膏、硬膏、凝胶 膏剂等传统经皮给药剂型。
第十三章 皮肤递药制剂
本章要求
• 掌握
– 经皮给药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 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及促进吸收的方法
• 熟悉
–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 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主要内容
• 一、经皮给药系统 •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 四、经皮给药新型载体 • 五、乳膏剂 •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 1、化学方法
➢经皮吸收促进剂 是指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
的屏障结构,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物质。
➢特性
• 具有化学惰性、稳定性、无药理活性; • 可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 • 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 • 无毒、无刺激性,无变态反应性; • 无色、无味、无嗅、价廉; • 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相
应用实例
•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胰岛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
素、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
• Vyteris 公司的离子导入给药装置:剂量控制器、结合
元件、贴片
• ALZA公司的E-Trans药物递送装置:微电子线路与透
皮贴片结合
• 微针阵列 – 具有注射器与经皮给药贴剂的双重优点; – 适用药物 • 核酸、多肽类、蛋白质等生物技术药物。
➢ 基质; ➢ pH; ➢ 药物浓度、给药面积; ➢ 吸收促进剂。
主要内容
• 一、经皮给药系统 •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 四、经皮给药新型载体 • 五、乳膏剂 •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 化学方法 • 物理促渗透技术 • 药剂学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