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养生论文材料

中华养生论文材料

中华养生文化不仅内容博大精深,更重要的在于它的主旨始终如一地属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营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环境,顺应“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

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共八十一章,开篇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和“生气通天论”三章集中地表述了中医学的养生理论。

《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 对于这样一种现象,古人的教诲是在充分认识人的机体机能并掌握其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五条: (一)对自然界,以顺应为主。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 (二)对人体心理,以内守为主。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三)对形体生理,要劳而有度。

做到“形劳而不倦。

” (四)对生活起居,要以朴为尚。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 (五)对疾病,以预防为主。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在这五条当中,十分强调以“精神内守”为核心的心理修养。

例如: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

” “内无思想之患,以适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 所有这些,最后归结到“真气从之”,“淳德全道”,“德全不危。

”符合清净无为的“自然主义”。

后世评《黄帝内经》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认为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内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儒术尚未“独尊”,释家尚未“引入”,老子的道家学说是土生土长的哲学,《黄帝内经》中有不少老庄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但后来中医学的发展,集中华民族各种优秀养生思想和养生知识之大成。

如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以平为期”、“衰其大半而止”、“四君子汤中和义”,“给病邪以出路”“闭门流寇不如开门缉盗。

”等等;实际上成为阴阳平衡学说的发挥和方剂组成的原则。

佛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这种无争无挂的心态,和恬淡虚无、清净无为一样成为中华养生文化的一部分,一些少数民族的产生经验,也都融入其中。

丰富了中华养生文化的肉涵。

当然,任何一门高深的学问当它被群众接受的时候,都会产生世俗的一面,与群众自身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并得到恣意发挥,甚至改造成更加积极、更加实用、更加普及的群众养生活动。

当然,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农耕社会田园生活的基础上的。

《黄帝内经》讲春夏秋冬四气调神、以春天为例,“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种生活,现代已很难寻找。

而其养生保健的精神实质,则可以领会而实践之。

做到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心取其义而略变其方,心贬时弊而不绝其流,使中华养生文化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养生保健条件不断改善,疾病的防治水平日益提高,人类平均期望寿命正在延长。

但也出现一些人性堕落、纸醉金迷,肉欲横流、戕害自身的不健康现象,使传统的养生之道受到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违天时 把改造自然的愿望无限扩大,酿成破坏自然生态的严重后果。

大至环境污染,小至个人保健,违逆了自然法规,受到自然的惩罚。

第二,轻固本 失去正常的与自然变化相适应的生活条件与生活节奏,背离了人类基本的生存原则,大量透支健康资源,动摇了人体的生命之本。

第三,少活动 出现了不少四体不勤,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的现代病。

第四、纵物欲 物有所贪,情有所纵,贪得无厌,玩物丧志,迷恋声色,房室不节,造成养生文化的衰退。

第五、重小技 在养生方面舍本逐末。

不注意正确养护,而是任意地、不适当地吃药、排毒、美容,减肥,健身不得其法,保健刻意过分、整天忙于“健康”,实际上影响健康。

因此,根据前人的经验,提出“养生十要”; (一)顺应天时 根据自己生活的地区、季节、纬度、高度、温度、湿度,完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享受空气阳光,避开虚邪贼风。

(二)心地光明 一身正气,经世致用,积极生活,无非分之想,拒非分之财。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三)起居有常 晨莫晏起,晚不熬夜、善自调摄、轻身延年。

(四)节制饮食 现代营养学可供参考,但不必拘泥,一日三餐不仅保证质量、口味,还要注意调匀,晚餐尤宜节制。

(五)适量运动 做事勤劳不懒散,早晚和工作期间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不要把劳动和运动割裂开来,防止工作、生活时四体不勤,另外又十分认真地搞体育锻炼。

(六)房室有节 中医学对房室不节的教训很多,而且把它列为病因之一,但古代社会是一个一夫多妻制的社会,其养生篇房中术的经验多不可取。

(七)切忌恼怒 曾国藩说:“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 (八)慎服补药 市场上.保健品很多,多为滋补食品,青年人一日三餐安排得当,不必进补。

健康人也不宜妄补。

年老体弱者用保健品宜遵医嘱,以自感有效为准。

(九)除陋减嗜 戒烟、节酒、少食辛辣、去除不卫生的陈规陋习。

(十)优化习俗 倡导优秀养生文化传统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中国式的养生习俗。

此外,用中华养生之道规范今天的医学模式,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上医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

”这里所说的上医,是指“上工治未病”的高水平的医生、中医是指针对亚健康的中等水平的医生,下医是指无先见之明只会头痛医头的医生。

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地重视医疗,而轻视预防。

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以前,人们小病不治,急病投医,很难有余力做许多预防工作。

医生的职能利益也引导他们必须在医疗方面精益求精而有意无意地忽视预防和轻视预防,重视养生之道,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一、中华养生文化起源中华养生文化大概萌芽于殷商时代。

从出土的甲骨文考证,殷商时代人们在生病、生小孩时都祈祷神灵佑护;日常生活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问卜,聪明智慧创造出一些为了抗御严酷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疾治痛的需要,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的经验;中华养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清除不祥。

甲骨文中还有个人卫生(如沐浴)、集体卫生(大扫除)的记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一代的探索,探索中华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弘扬传统文化,符合现代世界科学。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摄生养性正式为中华养生文化,文化内容丰富,立论精秀给人以启示。

中华养生文化在西周得到进一步发展,周代在没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饮食的情况下,就有指导“六饮、六膳、百食、百酱”等饮食多方面的调理,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清洁用水。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养生文化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养生在当时史书中已经有十分具体的记载。

如《左传》记载秦飞为晋候治病,指出晋候因“近女室”所致的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养生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儒、道两家贡献最大,儒家正心,道家清心,心道不能无念,念只可圣不可灭。

只能安心调心,自治病痛,调气疗心即心病还须心药医。

秦汉至随唐一千余年间,西汉初期当时的统治者热衷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促进了养生文化的兴盛。

西汉养生名著《黄帝内经》汇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理论和观点,从医学方面开始探讨养生文化。

东汉以后,养生学日趋繁荣,华佗和张仲景等著名医家,主张劳动运动养护生命,创位“五禽戏”。

长于养下,令邪气忤经络,房室勿竭,饮食节冷、热、苦、甜、酸、甘等。

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战乱和灾祸极大的损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使当时人的生命十分短暂。

士大夫沉醉于养生之道,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重视养生实践,形成道教色彩的养生法,怡愉淡泊,涂除嗜欲,清心寡欲养神,运动养形。

保精行气,房事养生,强调后天调养的重要性。

提倡养生以不伤为本,主张言行举止,存思计虑都要不超出正常的生理限度。

随唐时代,孙思邈等养生家的不断产生,主张动静适度,食疗药补和谐,节欲绝欲适时,运用中医理论探讨中老年保健养生文化,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发展起到的影响重大,东汉时期就有不有不少记载存思疗法,魏晋时期存思疗法种类增多,而且详细论述,如行气治百病等。

早在道教书《庄子》内篇中称养生为道生、养生、摄生、保生、卫生、寿世之意。

养生是依据生命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精神健康,智慧增长寿命延长的科学方法。

养是保养,调养,补养;生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就是保养生命,调养生存,补养生长。

养生要求人们的身体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之中,身体健康无病。

适应外界环境,自我调整感情适应能力能力;注意环境调适,营养调合,劳作适度,情志与道德修养和谐,运动与健身、防病与治疗和谐。

古代养生家提出“养正性”,“顺自然”。

“养正性”在于调节,制约精、气、神三定的生理环境,使之阴阳平衡;“顺自然”就是顺从四时变化,适应外界周围环境。

适时自我调节情绪,思不宜久,虑不宜过,不为外物扰动神心;情志坦荡,随遇而安是顺应自然的精华。

古人专家主张:清静养神、顺乎自然以养生;知足常乐,益生日祥,反对食厚味,养过度;纵欲必祸,动静结合,平和养生,乐观正气,恬愉淡泊以养心。

闲心寡欲以宁神,怡情悦志以养神,疏通气血以养形。

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

食有节,平衡营养,注意精神调摄,形神共养,清虚静态以宁神,音乐宁神以悦志,中年宜抗衰,虚静养心神。

二、中国养生文化的特征养生一词出自《管子》,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漫长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华养生文化理论与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和丰富,遍布世界。

中华养生文化因为有先贤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聚古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许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是一棵充满神秘色彩的智慧大树。

诸子百家对养生领域中所作的各种大胆探索,更为奠定中华养生文化,形成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养生文化的重大意义贵在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地和特征。

中华养生文化研究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不仅仅是人体本身问题,更重要是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和探求中华养生文化决不能仅在于人体生物模式中,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综合考虑。

中华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科学所具有的双重特性,具体讲,中华养生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古哲学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华养生文化自然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它的传统医学中的关系,焕发勃勃生机的养生文化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