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1,谈谈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

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

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所以必须循道。

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2.结合自身实际,如何进行养生保健
养生方法很多,着眼点各异,但殊途同归。

大致分以下几类:
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
神消。

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
不能为害。

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

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
养神而致长寿。

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
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

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
细致确定的区分。

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

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
段锦、易筋经、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
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

保精
之法,开源节流。

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

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
有限,而性欲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

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


者有食饵、药物、修炼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

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

现实生活
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四季养生
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

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

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

什么相应?阴阳气化相应。

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
春(风)气通于肝。

夏(火)气通于心。

长夏(湿)气通于脾。

秋(燥)气通于肺。

冬(寒)气通于肾。

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

3.谈谈对“体质养生”的认识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它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胜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

根据老师所讲及相关资料,人的体质一般分为九种(也有关于八种体质的分法),即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特禀体质,气虚体质,血淤体质和气郁体质。

体质形成的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它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先天因素:即“禀赋”,先天禀赋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遗传及婴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

形体始于父母,体质是从先天禀赋而来,所以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能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2)地理环境因素: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人的体质。

现代环境地质学研究也表明:在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世界各地区人类的发育,形成了人类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3)性别因素:中医认为男予以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女子由于有经、带、胎、产的特点,所以体质与男子不同。

(4)年龄因素:体质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为人体的结构、机能和代谢是随着年龄而发生改变的。

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便是这个道理。

(5)精神因素:精神状况,精神的好坏会影响体质,这种内的影响对体质的作用不容小觑。

(6)饮食营养因素:虽然五味本身不能致病,但一旦它们因为数量的积蓄,改变了机体的适应能力而激发反应力的时候,便可诱发疾病或改变机体生理效能,继之发生体质的变应,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体质形成的差异,还与社会因素、体育锻炼因素、疾病因素有关。

如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劳逸各不相同,物质生活也有优
劣之分,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体质特征。

以下是九种体质的简单介绍
(1)怕冷派——阳虚体质
顾名思义,最大特征就是怕冷,即使在最热的时候也要穿长袖衬衫,更有甚者夏天穿毛衣、棉衣。

因为他是阳虚体质,体内阳气不足,身体就像冬天少了火炉的房间,从里到外都冷。

(2)缺水派——阴虚体质
这类人怕热,喜欢冬天吃雪糕,因为有时候会觉得心里燥热。

晚上睡觉的时候手心、脚心发热。

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年轻、火力旺,却不知,这样的人可能是阴虚体质。

(3)痰派——痰湿体质
最大特征是肥胖,胖乎乎的,还有这种人舌苔很厚,四肢很沉重。

肥胖了就不爱运动不想动弹,这种叫痰湿体质。

(4)长痘派——湿热体质
和“痰派”有点相似的湿热体质,在外观上其实最好辨认,一张冒油的脸和满面痘痘是明显标志。

有的人认为长痘不一定是坏事儿,说明还年轻,其实是体内的湿热过重,里面又不“通风”,它们只好变成痘痘往外挤。

这种体质的人却偏爱吃辣,越吃痘就越多。

(5)气短派——气虚体质
气虚的人说话没劲,低声低气的,话说多了气虚,容易疲乏无力,爬三、四层楼就开始气虚气喘。

而且这类人的耐力很差,容易出汗感冒,甚至更严重的气虚导致胃下垂、脱肛等疾病。

(6)长斑派——淤血体质
与长雀斑、蝴蝶斑、老年斑有关的就是淤血体质,如果有人经常为痛经而烦恼,就更需要了解一下这种体质,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如果你的身体经常出现莫名的淤青,就更要留意自己的淤血体质,它可能跟很多种疾病有关。

(7)郁闷派——气郁体质
气郁体质容易气不顺,神情抑郁,忧虑脆弱。

抑郁体质的人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8)过敏派——特禀体质
同在一间屋子,窗外飘进一片柳絮,别人只是揉揉鼻子就过去了,你可惨了,不停打喷嚏,鼻涕、眼泪一起流。

还有海鲜过敏、鸡蛋过敏、牛奶过敏……无所不在的过敏源你怎么才能躲得开?远离过敏源只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想要治本,还得调整你的特禀体质。

(9)健康派——平和体质
最重要的一种体质,就是人人都渴望的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的人发黑如墨,脸色红润,身材匀称而充满活力,他们的性情开朗、阳光,绝对不会为小事斤斤计较,也不会轻易郁闷或动怒。

平和体质,不只是一种体质,而是一种生活状态,一个和谐生命的范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