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开国大典》选段,完成练习。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

(3)用波浪线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 ________比作________。

【答案】(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总分结构式。

总分结构式很简单的,也就是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

(3)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3)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七根火柴(节选)就在这一瞬间,①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

②那个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了,像擎着一只注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③“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然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

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

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1)标序号的句子描写方法各是什么?(2)文中“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文中“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中的“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以上文字表现了无名战士的什么精神?()A. 用自己的行动鼓舞大家前进的献身精神。

B. 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C. 至死不渝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可贵精神。

D. 爱护集体财物,严肃认真的精神。

【答案】(1)①神态②动作③语言(2)文中“这”指夹着火柴的党证,“它”指那只手。

(3)B【解析】【分析】(1)人物描写主要分为五种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学生结合句子对这五种方法进行选择,难度不大。

(2)从第一段中结合上下文能够理解这些关键词句。

(3)表现了无名战士的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

(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课文对代词的掌握情况。

(3)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父亲与儿子因公因私,我已经好几年没回故乡了。

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故乡老屋里的老父。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马上滚落出来,连忙推去所有事务,追风赶月,一刻不敢停留地往家赶。

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着笑着。

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叨过一阵子平平常常的家长里短,窗外夜风起处,虫鸣渐深,我打了个呵欠说:“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

”随后又站起身往外走,“爸爸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

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

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

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乱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睡吧”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

床头仍寂静一片。

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一沾枕头就睡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睡,就常用脚把他踹醒,任他熬着等我睡去他再睡。

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就装着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情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我的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说:“睡吧。

”(1)文章第二段写父亲蹲在村口路旁守望时,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这个比喻生动地刻画出父亲守望神态的________而________,说明父亲守望时间的________。

(2)通读全文,你会发现“我”追风赶月地回到故乡老屋,和父亲一起仅是先吃饭,再是聊家常,最后与父同寝。

只为这些平淡琐事,“我”心里会感到失落吗?为什么?(3)文中“我”先后两次落泪。

第一次是由读信引起的,第二次是________(4)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体贴儿子,儿子也体贴父亲的事情各一例,试加以概括将其写在横线上。

(5)文中对夜色、月色有一些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表明:________(6)选文结尾部分写道:“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父亲为什么“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答案】(1)专注;疑止;长久(2)不会失落,因“我”,回家主要是安慰父亲对“我”的思念之情,并无大事。

(3)当父亲粗糙而温情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

(4)父:怕自己打鼾影响儿子的睡觉;子:枕着父亲的臭脚同眠。

(5)夜色渐深的时间过程(6)“轻轻地”表现父亲怕惊醒“我”的爱子之情。

“摸”表现父亲爱子的情不自禁和急切。

【解析】【分析】(1)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父亲蹲在村口路旁守望时,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这个比喻生动地刻画出父亲守望神态的专注而疑止,说明父亲守望时间的长久。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知“我”追风赶月地回到故乡老屋,和父亲一起仅是先吃饭,再是聊家常,最后与父同寝。

只为这些平淡琐事,“我”心里不会失落,因“我”,回家主要是安慰父亲对“我”的思念之情,并无大事。

(3)考查筛选信息。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我”第二次落泪当父亲粗糙而温情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

(4)考查筛选信息。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父:怕自己打鼾影响儿子的睡觉;子:枕着父亲的臭脚同眠。

(5)考查对夜色、月色描写的作用。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表明夜色渐深的时间过程。

(6)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轻轻地”表现父亲怕惊醒“我”的爱子之情。

“摸”表现父亲爱子的情不自禁和急切。

【点评】(1)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2)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3)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对夜色、月色描写的作用。

(6)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

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

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1)为什么寒冷的冬天拉黄包车的人没有穿鞋?(2)解释词语。

①呻吟:________②饱经风霜:________【答案】(1)因为那个年代的普通百姓都受着压迫,生活艰难。

(2)由于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解析】【分析】(1)考查对写作背景的了解。

因为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穷苦劳动人民,同时也是下层社会生活艰苦人们的一个缩影。

他买不起东西,因为血汗钱全部被上层人民压榨着,缴税与官职压迫着他每天劳动却得不到丝毫的钱财。

所以根本买不起鞋子。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①呻吟:由于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②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点评】(1)此题考查对写作背景的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5.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两个饥饿的人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身上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

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

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

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

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