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展望

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展望


二、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 及现状
院前急救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专业起步较晚 在运输工具、急救平均反应时间、急救体系建设等方
面有较大差距 世界上第一个急救医疗服务组织于1240年在意大利
佛罗伦萨州成立,我国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成立 于1987年。
——儿科院前急救差距更为明显
国外急救医疗体系特点
业急救机构 活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
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对接:基层医疗单位和提供院前急救医
疗机构入口
院前急救服务的主要任务
接受呼救 安排、协调和实施院前急救 医院医疗资源的外延 急诊医疗服务的最前沿 是急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应对群体发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EICU的主要任务是生命支持
现状——
儿科院前急救滞后明显,地区间存在差 异更大,发展不均衡制约儿科急救质量 建设。
很多地区处于建立院前急救网络起步阶 段,不能发挥很好的快速救治作用。
我省也是如此
儿科危重症特点
起病急、来势猛、发展快、病情重 危重病患儿多为小婴儿 对客观外部条件要求高 难以预料变化是转运的难点
儿科院前急救必要性
叫专线电话 1995年4月《灾难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 2004年,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强院前
急救网罗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
急救模式
北京模式——建立急救中心(本身是医疗中 心),下设急救站,派120将病人送到医院 或接回。
上海模式——统一指挥,根据所在地区医院 的急救半径,派救护车送到较近医院。
美国——20世纪50年代规范的现场救治和实 施手术;70年代空中救护(直升飞机、固定翼 飞机)。3-4年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法国——1936年建立急救医疗系统 (SAMU),一种以医师为主的全国性服务, 全套设备+医疗组(急诊专科医生或麻醉师、 护士)=可移动监护病房。105个SAMU,31 个卫生直升机基地,覆盖90%以上国土。
我国急救医疗发展进程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起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 对伤员的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运。
20世纪50年代,大中城市出现了院前医疗急 救的专业机构——救护站,初级救护和单纯转 运
8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时期,医疗急救和快速 转运为一体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模式建立。
1980年10月《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 1987年,卫生部、原邮电部开通了120急救呼
院前急救精细化管理
目标:不断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 安全:医疗安全和行车安全。安全永远是管理
工作一个最基本的任务 任务:日常急救、应急保障、知识普及。整个
院前急救的主要功能 四化:网络化、信息化、职业化、规范化。这
是共同要推进的目标 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
院前急救是急诊的突击队或先锋队,急 诊是桥头堡, ICU则是大本营。三者相 互依从 ,构成一个急救生命链 。
急救医学的重要范畴
广义 泛指伤病人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救护
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 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
活动和行为的总称
急救医学的重要范畴
狭义 要素: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的专
医院资源配置不甚合理,地区间院前急 救工作发展不平衡
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专业医疗教材。急 诊医师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急诊医学专业培训, 也没有复训与考试。
驾驶员、担架员无医疗急救技能方面的要求。 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人员数量不足 急救工具救护车:监护型、普通型、运输型
四、儿科院前急救现状及发展要求
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展望
背景
社会的高度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诉求
对院前急救服务的要求逐步提高
急救对象更加广泛、复杂,难度加大 (传统传染病,新发传染病—2003年
SARS/2005年禽流感、食物中毒、职业中毒、
自然灾害、国际恐怖事件、交通事故)
一、前 言
急救医学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急 救和危重病人监护、病房急救 ( ICU)三 个部分。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 , 已初步建成了 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院前急救 网络系统。但是 , 随着卫生体制和医 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化 ,医疗行业的变 革使传统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受到冲 击。
三、院前急救存在问题
国家和地方均未出台专门的院前急救相 应法律法规
网络建立仍不完善,急救网络达不到全 覆盖
英国——现有140多个急救医疗机构,发展较 早,1948年“国家卫生服务制”向所有居民提 供免费医疗服务,包括急诊医疗。也负责非急 症转运,紧急情况下要求出车快:3min内出 车,7min内到达。
德国——保险制,政府、企业、职工三方负担。 急救中心归红十字会组织管理,运输工具:救 护车、救护船、直升救护机。
疾病诊治的连续性进一步加强 提高抢救成功率 受益于院前急救,医疗纠纷有所减少
儿科院前急救运行模式
大城市以儿童医院为基础 以医院ICU和急诊室为龙头 各级医院儿科组织成立各种形式的儿科资少、节约人力、物力 提供较好的急救条件 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资源信息互通共享 提高医院ICU病房的整体急救效能
——迅速、安全、有效
展望未来
三大趋势: 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整体发展需要 1、信息化 2、网络化 3、智能化
未来发展目标
推进急救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实现院 前急救机构绩效考核。
促进急救行业发展 提高急救管理水平 力求达到急救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高效急救
未来发展举措
规模和设施方面: 院前急救网络的多医疗机构协同,强化网点的科 学分布。 医疗机构、通信、交通、媒介多部门支持。 —— 实现呼叫的定位,能够缩短响应时间、提 高反应速度。
广州模式——由急救指挥中心根据医院所在 位置直接派救护车进行现场急救。
重庆模式——急救中心与医院合二为一,直 接承担院前急救任务。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紧急救援中心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指挥、调度急救资源 现场急救、转运、途中监护 经授权指挥、协调医疗急救资源(紧急状态)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0、110、119联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