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身侧围设计基础

车身侧围设计基础


(5). 上边梁
a.在B柱之前及C柱区域上边梁刚度做的足够强,但在当中段放弃了加强; b.必须注意加强板在结束段都形成封闭腔体。
(5). 三厢侧围
a.在需要强度处加强板基本做成盒式结构及加了加 强筋。
b.还刚度强区域利用缓冲块进行缓冲,达到保护乘 员安全。
(6). 二厢侧围
a.在C柱与D柱中间区域左侧有加油口与外板连接加强,而右侧 却是一个薄弱点,很大的面没有接触点.针对此问题一般会在 外板的内表面贴补强胶片,防外板鼓动;还会在此部位增加缓 冲块,即提高了此区域强度,也起到缓冲作用。
一:汽车车身概述 二:汽车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三:汽车设计中材料选用的注意点 四:车身侧围
一.汽车车身概述
车身壳体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非承载式、半承载式和承 载式(或称全承载式)三种。 非承载式车身的特点:
是车身与车架通过弹簧或橡胶垫作柔性连接。在此种情 况下,安装在车架上的车身对车架的加固作用不大,汽车车 身仅随本身的重力,它所装载的人和货物的重力及其在汽车 行驶时所引起的惯性力和空气阻力。而车架则承受发动机及 底盘各部件的重力,这些部件工作时通过其支架传递的力以 及汽车行驶时由路面通过车轮和悬架传来的力(最后一项对车 架或车身影响最大)。
驾驶者通过A柱处的视线,每根A柱双目障碍 角不得超过6度。
从驾驶者的舒适性看,双目障碍角越小越好,但这 涉及到A柱的刚度,既要有一定的几何尺寸保持前 柱的高刚度,又要减少驾驶者的视线遮挡影响,是 一个矛盾的问题。设计者必须尽量使两者平衡以取 得最佳效果。 (5).B柱按侧面碰撞法规要求需承受侧面碰撞位移 评估。
例3
冲压工艺无法成型零件后上 部位的形状.原因:该部位成型 深度太大,材料的变形程度大 大超过材料的最大变形极限.
4.开孔孔边至零件边沿的最小距离 开孔孔边距应大于料厚的2倍,但最小不
小于3mm. 5.漏液孔的设置
应设置在零部件自然状态的最低处; 孔的数量或大小要保证各工序液体的及 时排出.
6.孔很多,而法矢方向分布较散,不能综合归 纳到竖直方向,侧冲方向及第三种方向,导致 许多孔冲孔方向与孔法矢方向角度差别大, 使孔严重超差.还会造成工序的增加.增加生 产成本.
半承载式车身的特点: 是车身与车架用螺钉连接、铆接或焊接等方法
刚性地连接。在此种情况下,汽车车身除了承受上 述各项载荷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固车架, 分担车架的部分载荷。
承载式车身的特点: 是汽车没有车架,车身就作为发动机和底盘各总成
的安装基础。承载式车身的地钣有较完整(厚度也较大)的 纵、横承力元件,其前部有两根断面尺寸较粗大的纵梁, 它们往往与两侧的前挡泥板和前面的散热器固定框等焊接 成刚性较好的空间构架,以便直接安装发动机和前悬架等 部件并承受其工作载荷。在此种情况下,上述各种载荷全 部由汽车车身承受。
7.设计零件应使用在冲压和组装工艺中共用 定位孔
主定位
其它表面定 位作为传递 的基准
次定位
8.二加强板的起始位置一定要交叉
8.设计正确的焊接边宽度
a.有安装要求的二焊接零件的搭接边止口错位1mm.
(最小焊接边为12.0mm)
∮16mm
3mm
最小的焊 接尺寸= ∮6mm
9. 焊接设备可操作性设计
以50km/h的车速对可变形障碍进行侧面碰撞, B柱位移≦180±20mm。
(二). 侧围结构 侧围受到碰撞变形时,由于侧面与乘员之间的距离小,
无法像前后部那样设计吸能区。因此为保护乘员安全, 只能要求侧围结构有足够大的刚性,确保不发生大的变 形。 具体为:1.减少侧围结构对乘员舱的侵入量;
2.减少侧围结构对乘员舱的侵入速度。
(4)车身设计既重视工程要求,更注重外观造型 汽车车身的外形、油漆及色彩是汽车给人们的第一个 外观印象,是人们评价汽车的最直接方面,也是轿车的重 要市场竞争因素,是汽车设计非常重要的内容。车身造型 既是工程设计,又是美工设计。从工程设计来看,它既要 满足结构的强度要求、整车布置的匹配要求和冲压分块的 工艺要求,又要适应车身的空气动力学的要求而具有最小 的,空气阻力系数。从美工设计来看,它应当适应时代的 特点和人们的爱好,要像对待工艺品那样进行美工设计, 给人以高度美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2.一些承受应力较大的部位使用高强度钢板,例 如散热器支承横梁、A/B柱内板等。 3.在车身的交变状态区域不用含P钢板,如各大总 成之间的连接零件等。 4.一般材料厚度在≧2.5毫米时建议选用热轧板。 5.轿车车身结构中常用钢板的厚度为0.6~3毫米, 大多数零件用材厚度是0.8~1.2毫米。
四.车身侧围
(3)重视汽车使用中的安全、可靠、经济与环保 汽车良好的使用性能是设计者要追求的目标, 不同的汽车使用性能也是不同的(例如:动力性、 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舒 适性、通过性以及可靠性、耐久性、维修性和对 环境保护的影响性能等);而且在某些性能之间有 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要在给定的使用条件下 协调各使用性能的要求,优选各使用性能指标, 使汽车在该使用条件下的综合使用性能达到最优。
是:零件深度/零件宽度约为0.6左右.
问题:1.局部成形深度过深(超过成形极限)。 更改描述: 1.增大A处的拉延圆角,减小拉延深度。
起皱
例2
破裂
原因:拉延CAE结果发现有2处起皱,1处破裂的现象。分析 其原因是局部成形超出成形极限:凹坑局部成形深度44mm, 拉延圆角R仅为R5。 更改描述:破裂区域的产品的局部R圆角仍然需要放大,原 来为R5的改为R10,拉延R要大于R20,两侧面的斜度需要 加大(如图)。起皱的区域,产品设计可考虑增加吸料的 筋。
由各种各样的骨架件和板件通过焊接拼装而 成的轿车车身,也就是行业俗称的“白车身”。 车身侧围是白车身中部乘坐室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车身整体弯曲刚性中起重要作用。 它由:A柱、B柱、C柱、上边梁、门槛梁、后轮 罩及外覆盖件构成。
图(3):
上边梁
外覆盖件 C柱
A柱 B柱
后轮罩
门槛梁
(一).在侧围车身构造中,有些重要零件的位置涉 及到车辆的整体布置、安全及驾乘舒适性问题。
(5)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汽车的自身 质量。
其自身质量直接影响其燃油经济性。和单件生 产\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不同。
作为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减小其自身质量可节 约大量的制造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合理地减小汽车的自身质量,会对汽车工业和 汽车运输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6)设计要在有关标准和法规的指导下进行 除设计图纸的绘制与标注应按有关国家标准进 行外,汽车设计还应遵守与汽车有关的一些标准与 法规。中国汽车工业标准包括与国际基本通用的汽 车标准和为宏观控制汽车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标准, 它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汽车标准 又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二.汽车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1)由于汽车出产量大,品种及型号多,设计 中实行零件标准化、部件通用化和产品系列化, 可化生产,提高工效,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 成本,减少配件品种,方便维修。
(2)考虑使用条件的复杂多变 为了使所设计的汽车产品;具有竞争力,设计 中就要充分考虑。其对复杂多变使用条件的适应性。 特别应注意热带、寒带等不同的气候条件和高原、 山区、丘陵、沼泽、沿海等不同的地理条件,以及 燃料供应,维修能力等不同的使用条件对汽车结构、 性能、材料、附件等的特殊要求。
e. A柱加强板中上下铰链加强板做 成U型结构并与内板相接;
f. A柱内外板加强板接口错位;
g. A柱内外板加强板加筋;
(2).门槛梁加强板
a. 在A柱下部接头部位除特征外,尽可 能加筋;
b. 在平坦处加横筋与斜筋.
(3). B柱加强板
a.B柱加强板下段接头处做 成盒形,提高了强度。
b.铰链加强板 c.后门槛加强板除特征外加
①.折边胶的作用 ◆以粘带焊,消除焊接工艺造成的影响外观车身
凹坑问题. ◆ 解决镀锌钢板点焊破坏焊点周围镀锌结构,
降低车身耐腐蚀性问题. ◆提高车门包边部位连接强度,不会产生应力集
中,大大提升了车身撞击安全性能和车身寿命.
②.点焊密封胶的作用 ◆用于车身钢板焊接密封,防止车身漏水、透风 和漏尘,阻隔车外噪音,增加车内环境舒适性.
(三)设计中注意事项
1.尽量减少冲压负角. 因冲压负角会直接导致生产Hale Waihona Puke 杂、模具投资成本增加.模具寿命缩短,
加油口处的翻边方向,出现负角, 此处翻边与冲压方向(Y 方向) 冲压方向的旋转无法达到零件要 呈4~5 度的负角,建议该处的 求的形状,建议该处的翻边方向 翻边方向修改为与汽车坐标Y 修改为与汽车坐标Y 轴方向一致. 轴方向一致。
⑴.侧围的倾斜度(即门槛梁和上边梁之间Y向的 距离)在满足乘员所需空间要求及汽车外观的基 础外,还应考虑乘员上下车的方便性。
侧围的倾斜度(即门槛梁和上边梁之间Y向的距离) 如图(2)Y向的距离差值在100~150mm合适。
图(4):
⑵.按《GB11566-1995汽车外部凸出物》标准 车身表面凸出零件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2.5mm。
◆保护焊点处钢板,防止锈蚀,延长车身寿命.
③.膨胀型减震胶的作用 ◆用于车身顶盖与加强梁、发动机舱盖、行李箱门
斜筋;
d.上部加强板与后面连接处因后部没有加强板而 做成上翻与内板通过塞焊连接。
(4). C柱加强板
a.上部加强板由内与外 二加强板形成封闭型腔, 让C柱生成足够大的刚 度;
b.还考虑了此结构的缓 冲,在封闭型腔内、外 分别布置了缓冲块;
b. 在后门框后轮罩处加 入缓冲块,使后门框处 刚柔相济。
(3).A柱按正面碰撞法规要求需承受偏置碰撞位移评 估。 按Euro-NCAP(新车评价规程):以64km/h的车速 对可变形障碍进行40%偏置碰撞,A柱位移<50mm。
(4). 按汽车强制性标准《 GB11562-1994驾驶员 前方视野》,在设计考虑A柱几何形状方案时还必 须要考虑到前柱遮挡驾驶者视线的角度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