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课的类型与结构

音乐课的类型与结构

音乐课的类型与结构
音乐课堂教学类型:课堂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可分为:
1、单一课型。

指在一节课中,只进行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完成一个主要任务,其内容集中、单纯、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

如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课,器乐课、视唱练耳课、节奏训练课等。

2、综合课型。

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丰富,有讲、有唱、有听,有艺术实际,有层次变化,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

如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器乐、乐理与唱歌的综合课等。

音乐课单一课型的结构:
第一种:欣赏教学课堂结构
欣赏过程:导入→整体性教学阶段(初听)→分析性教学阶段(分听)→综合性教学阶段(复听)。

1、导入新课;提出聆听要求(可采用情景法、描绘法、直观法)
①点明课题,识记作者、辨认题材(板书)
②感知主题音调、辨认、追踪、记忆、反复强化(出示主题音调)。

③认知有乐器及音色(挂图,聆听)。

④情感的辨认、追踪、记忆(类型,变形)。

情感类型一般可分为(出示小黑板):
a\欢快活泼
b\雄壮有力
c\委婉细腻
d\悲怆哀伤
2、整体性欣赏(初听)
(出示曲式结构挂图)
放录音,全听一遍,感知音乐整体形象。

聆听过程,教师要以动态、神态及相当准确的言语点拨,扼要提示分段和音色的表现。

3、分析性欣赏(分听)
(编制分听磁带)
分段反复细听通过对各段音乐感知、分析,理解音乐表现要素和手段表现情感的作用,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行音乐情感的体验。

A、分析性欣赏,可采用如下的提问,启发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

⑴在这段音乐里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它用了哪些表现手段和表现要素?
⑵缓慢抒情的曲调可表现怀念、回忆或歌颂、赞美的情感,这段缓慢的曲调表现了什么情感呢?
⑶谁能听出这首乐曲的节拍.音色.情感?它和以前听过的乐曲有相似的地方吗?
⑷这首乐曲与某些乐曲相比,你能感到有哪几种乐器演奏呢?
B、听,要完成如下教学任务:
⑴回答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⑵能按曲式结构逐段聆听,并能感受其情感;
⑶抓住各部分的情绪表现,确切地分析表现要素和手段的作用,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到理性的阶段。

回答顺序:这一段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表现了什么情感→哪些要素和手段起了什么作用?
总之,分听时要注意理性的升华,既从初听的感官欣赏进入情感的欣赏。

综合性欣赏(复听):
复听是建立在对乐曲全面感知、深刻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因此,为学生接受音乐情感提供了可能性。

1、出示各部分(特别是标题音乐)的意境挂图、直观教具。

以幻灯、放像为手段,启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

2、要求学生能按照曲式顺序,记录乐曲情感与自己相关的生活体验。

表述的方式:
听了へ段乐曲,它表现了へ情感,好象へ(可以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要能记录自己脑屏上产生的图像,即“心中景”。

4、联想可根据乐曲标题、歌词为线索和音乐自身表现的手段(模拟式的、描绘式的、情感式的)产生定向的联想和想象。

5、让学生讨论、交换“心中景”的细节:景物、人物、情节场面。

6、复听要完成对所欣赏音乐的理解、产生联想和想象,达到审美欣赏的目的。

7、在感知乐曲的基础上,有条理的归纳知识、技能要点,提高学生“双基”水平。

8、让学生回答自己的联想和情感体验的收获。

9、通过欣赏教学,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掌握一些欣赏音乐的方法。

第二种:“双基”教学课堂结构
“双基”教学,主要内容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双基”教学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通过教师演奏、演唱,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本节课的“双基”具体教学内容(教师板书课题)
②直观教法:上课时以键盘为教具,启发学生观察、感知、记忆、理解所要学的“双基”内容。

③直接导入法:点明课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或以旧知识、技能引出新知识、技能。

2、新授课
①在导入的基础上,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聆听与“双基”有关的音乐。

②以讲解法,准确的表达乐理、技能的概念内涵,使学生心中明白并记忆(讲解)。

③演示“双基”所涉及的音乐表象,并让学生以听、唱、奏、创等活动参与音乐实践,将“双基”转化为能力(演示)。

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中不断通过音乐实践消化(记忆)。

⑤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使“双基”得以巩固(讨论)。

3、复习应用
①将所认知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具体艺术实践,即演唱、演奏等、使所学的“双基”得以深化理解。

②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听觉、视觉、动觉的多感官的配合,使“双基”于实践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第三种:器乐教学课堂结构
器乐教学主要以竖笛、口琴教学为主。

课堂器乐教学的两种形式:一是演奏方法的教学;二是为音乐课所用,即为歌曲教学,欣赏教学,“双基”教学所兼顾。

本课型重点以基本演奏方法教学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①踏着歌曲或乐曲进教室,端坐入神,准备好学具(竖笛或口琴)。

②教师检查学具准备情况。

提出本节学习任务。

2、导入新课
①出示器乐挂图,让学生直觉认知器乐形状,介绍其结构等。

②教师有表情的范奏,激发学生兴趣。

3、新授课
①掌握基本要领,养成正确习惯。

②加强示范和欣赏教学。

③加强技巧性练习,提高学生演奏兴趣。

④抓住骨干,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器乐训练应使课内课外相结合,使学生的吹奏能为音乐课和音乐活动服务。

4、复习巩固
①演奏音阶,看乐谱练奏。

②练习各种技巧性吹奏,提高器乐表现力。

③与教师范奏、录音相对比,找差距,自我提高,组织小型演奏会。

④留课外复习作业。

第四种:视唱练耳教学的方法:
1、培养儿童的音高概念
培养儿童正确的音高概念,不可能通过孤立地练习一个单音获得。

而是通过音与音的关系,即通过横的练习(即先后出现的旋律音程)和纵的练习(即同时出现的和声音程)才能在听觉上形成正确的音程概念。

2、培养儿童正确的时值概念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每一个音符、节奏型、乐句、乐段都反映着音乐的时间性。

因此,只有准确地表达每个音符、节奏型等的时值,才能完美地表现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正确的音乐时值概念
是提高识谱能力的前提。

节奏、节拍是音乐的骨骼,它赋予音乐以活力。

节奏、节拍在音乐中对于塑造音乐形象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3、通过视唱教学培养乐感
在视唱教学中,除了要求唱准乐音的音高时值外,还应注意旋律进行的方向,音乐的速度、力度等表现手段。

在教学中,通过演唱多种不同情绪、体裁和风格的视唱练习,不仅要培养儿童的独立视唱能力,还要促进其音乐表现能力的发展。

4、在练耳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听辩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运用各种乐器在它们所具有的高、中、低三个不同音区上演奏同一段音乐,让儿童听辩三个音区的各自音色的特点。

教师还可以通过听音乐、游戏等来巩固和检查上述教学要求。

例如教师在高音区演奏时,要求儿童将双手向上作表演;在中音区演奏时,儿童将双手向前在胸前作表演;在低音区演奏时,儿童则双手下垂作表演。

这种游戏也可以结合欣赏教学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