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巴黎起源与发展

浅谈巴黎起源与发展

浅谈巴黎的起源和发展班级: 08城市规划(景)姓名: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巴黎的城市扩张过程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透过历代城墙的演变来简单分析巴黎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巴黎、城墙、城市空间、城市形态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认定的城市概念是被城墙围合起来的聚居场所。

纵观巴黎历史,巴黎城前后有六道规模较大的城墙和一些小城墙,从它们的演变可以看出城市的扩展轨迹,同时这些城墙是也一直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巴黎地区的结构和景观。

以下将结合历代城墙和巴黎城市建设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来简单分析巴黎的起源和城市扩张。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urban expansion of Paris an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s,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ity walls to a simple analysis of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Paris.Key words:Paris、city wall、urban space、urban Form1、巴黎历史之源图1 塞纳河与西堤岛的位置塞纳河——“巴黎之河”,巴黎就是沿着该河发展起来的。

塞纳河流经此处时弯曲回转,中间形成若干小岛;岛屿以北为大片湿地,东西两侧有塞纳河的支流绕行,远处环有若干山丘高地。

可以说,巴黎的第一道防御设施就是塞纳河提供的天然防护。

西堤岛——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一座岛屿,巴黎就起源于这个有着天然城墙的小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开始在此定居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名为“吕堤兹”,是一座没有城墙完全开敞的城市。

2、早期的巴黎西堤岛地处连通河流南北两岸的轴线上,宗教和商业活动的交流使西堤岛成为当时交易走廊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巴黎地区首批定居者的庇护所,早期(约公元前50年)的巴黎只是赛纳河中间“西堤”岛上的一个小渔村。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兰西”这个国家,也未曾有今天我们称为“法兰西人”的两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

不过,那时的巴黎还只是塞纳河中间西岱岛(ile de la Cité)上的一个小渔村,岛上的主人是古代高卢部族的“巴黎西人”。

公元前52年,巴黎地区被罗马人征服。

公元358年,罗马人在这里建造了宫殿,这一年被视为巴黎建城的元年。

罗马人起初将该城命名为Lutetia(“鲁特西亚”,意为“沼泽地”)。

在公元400年左右改名巴黎。

但是罗马时期高卢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里昂,巴黎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定居点,而且集中在左岸。

公元3、4世纪时,为纪念此地最早的主人——巴黎希人,该城被命名为“巴黎”。

公元3世纪末,外来民族大量涌入,巴黎的城市发展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为了抵挡外族人的入侵,高卢一罗马人建起了第一道小型城墙,石材主要取自西堤岛以南,塞纳河左岸被摧毁的罗马建筑。

3、中世纪的巴黎(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3.1建都巴黎:公元508年,法兰克人占领了巴黎,开始在此建教堂和宮殿。

於格·卡佩于987年加冕为法兰西国王,开创了卡佩王朝,同時巴黎也首次成为法兰西的首都。

自中世纪中期法国成为统一的封建王朝后,巴黎就一直是法国历代王朝和共和国的首都。

3.2中世纪巴黎的发展特点中世纪的西欧,宗教凌驾于王权之上,形成了教区与社区合一的城市生活形态,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

而已经发展为基督教中心的巴黎自然也形成了典型的中世纪城市面貌。

巴黎圣母院(建造时间1163年~1345年)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堤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就鉴证了这一点。

3.2.1巴黎市中心雏形与主要城墙的形成图2 11世纪的巴黎城市布局第一道城墙的形成:12世纪,国王路易十二(1120一1180)修建了新的城市防御工程,先后建起了大夏特雷城堡、大桥以及位于塞纳河左岸的小夏特雷城堡。

从巴黎建都开始,巴黎城基本上是以西堤岛为中心,沿塞纳河两岸建设城市,因此此时已经开始形成巴黎市中心的雏形。

第二道城墙的形成:13世纪,为加固城市防御体系,巴黎修建了菲利普·奥古斯特城墙,与城墙外、塞纳河畔的卢浮宫,共同组成城市防御体系。

第三道城墙的形成:城市扩张很快便突破巴黎原有城墙的禁锢,沿交通干道延伸。

14世纪,巴黎城内已少有空地,加上英法战争,城市防卫变得迫切,查尔斯五世(1338-1380)于1356年下令修筑了查尔斯五世城墙,在现状的基础上,扩建了城墙,工程主要集中在右岸,与卢浮宫联系为一体,长4875米,宽3米。

4、文艺复兴后期以及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强调人本主义,但其先进的思想没有感染到法国,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16世纪开始衰竭,当时兴起了真正改变西欧城市格局的巴洛克主义,并催生了法国宫廷古典文化。

4.1巴洛克主义和古典主义对巴黎的影响:巴洛克主义通过建立整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

古典主义注重规则有序的几何构图,形成庄重对称的格局,充分体现其唯理主义思想。

图4 “环形+放射”式道路法国城市在这个时期就是以“巴洛克+古典主义”的思想进行建设,其对巴黎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了19世纪巴黎的城市改建。

在其思想的影响下,巴黎形成了有组织、有秩序、主从关系明确的城市空间,城市道路倾向于采用“环形+放射”式。

建筑师和规划师在巴黎郊外设计了许多新城堡,将巴黎城市和郊区的宫殿、花园、公园和城镇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尺度的景观综合体,此阶段巴黎被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进行设计,这个时期的城市成为了炫耀君权的场所。

4.2第四道城墙的形成:图 5 第四、五次城墙扩张范围示意图新的城市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原有城墙周围的城市建设日趋密集,火炮技术的进步也使其失去了防御功能。

17世纪路易十三下令修筑了新的城墙:“黄色战壕”,此次城墙的修筑让大片农田被划归城市建设用地。

17世纪,法国发展成了当时的世界强国,巴黎经历了一段封建君权异常鼎盛的时期。

巴黎的城市建设在17~18 世纪特别是在路易十四执政时取得很大进展。

这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塞纳河右岸,建成了香榭丽舍大街等多条干道和一批纪念性建筑物:卢浮宫东廊、卢森堡宫等;兴建了许多封闭式广场:公主广场、宫廷广场(现沃士日广场)、路易大帝广场(现旺多姆广场)、协和广场等,在巴黎郊区也建成了凡尔赛宫等一些花园和宫殿。

这些纪念性建筑同主要干道、广场等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区的建筑艺术中心(见图6)。

图6 17世纪形成的巴黎轴线1670年,鉴于原城墙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太阳王”路易十四下令拆毁原有城墙,改建为林荫大道,巴黎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了成形的环城大道,而且成为巴黎人最喜爱散步的场所之一,而此时的巴黎也再次成为一个完全开敞的城市。

凡尔赛宫4.3第五道城墙的形成:18世纪,为增加国家税收,国王以国家和城市的名义向进入首都的商人征收赋税,因而修建了包税人城墙。

该城墙城是唯一一座完全出于经济目的的城墙,其位置基本沿着如今的巴黎二环。

墙内设巡防区,严禁任何建设,墙外为58米宽的林荫大道。

由于城外没有赋税,所以聚集了大批新移民和城市居民在此定居,郊区市镇得以迅速发展。

这段纯粹财政意义上的城墙不得人心,因此,包税人城墙发挥作用的时期比较短暂,此后城市继续向东和向北发展。

5、19世纪的的巴黎19世纪是巴黎城内大兴土木时期,许多建筑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因而形成了巴黎建筑独特的韵味和风格,也奠定了巴黎城市的最终面貌。

一、拿破仑帝国时期:19世纪是巴黎最值得炫耀的时代,拿破仑时期建造的练兵场凯旋门和雄狮凯旋门东西相距3公里,奠定了巴黎市中心的轴线。

以协和广场为枢纽,在规划布局上控制了巴黎的市中心,后为缓解交通,在雄狮凯旋门周围开拓了星形广场,协和广场和星形广场之间就是著名的香榭丽舍大道。

二、最后的城墙,最后的边界——蒂埃尔城墙法国七月革命结束后于1830称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Louis Philippe)不希望巴黎太轻易落入外国军队手中,开始着手再次兴建围绕巴黎的城墙。

1844年,这段城墙完成,被称之为蒂埃尔城墙,这基本上确定了现在的巴黎边界。

在这前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巴黎历尽沧桑,城墙基本上起不了军事功能。

三、拿破仑三世时代(1852~1870年):奥斯曼城市改造奥斯曼城市改造,主要集中在林荫大道的修建和城市轴线的加强。

巴黎在该时期完成了“大十字”干道和两条环路(如图所示),构成了巴黎城区的基本骨架,交通网络更加清晰。

“十大字”主要是东西和南北两条轴线,两条环路:内环——在塞纳河以北,大体沿原路易十三和查理五世时期的城墙遗址;图7 奥斯曼改造后的巴黎轴线与环形交通以南为圣·日耳曼大街;外环——为拆除1785年城墙后建成的大街。

主要的纪念性建筑大都布置在广场或街道的对景位置上。

奥斯曼改造使巴黎从一个中世纪面貌的城市转变成一个现代城市,道路解决了马车时代的主要问题;增加的公园和林荫大道,构成了巴黎的绿色网络;对街道建筑物的改建和控制统一了城市的街景。

但是,1870年普法战争和1871年巴黎公社期间,巴黎再一次遭到战争的破坏。

巴黎公社在面临失败时,于1871年5月24日放火烧毁了巴黎的众多主要建筑。

此後巴黎经历了第二次大规模发展时期。

作为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同时为了迎接巴黎世界博览会,于1889年修建了埃菲尔铁塔。

为迎接1900年世界博览会修建了巴黎地铁,同时建造了大皇宫和小皇宫。

6、20世纪的巴黎该时期的巴黎已经意识到了老城区不能在被破坏,城市发展的压力催生了大巴黎区的城市规划。

6.1最终边界的确定:由于蒂埃尔城墙已经无任何存在的意义,于是这段33公里长的城墙,连同其堡垒,从1919年起开始拆除。

拆除后的空地被用于兴建城市社会住宅,以及一些体育设施。

为了抑制巴黎郊区城市发展的无政府状况,法国政府于1960年编制并通过了《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空间组织计划》,在蒂埃尔城墙原址上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封闭的快速交通道,作为巴黎的最终行政边界,其内部就是“小巴黎”,面积105平方公里。

6.2大巴黎区的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战後巴黎继续向四周发展,直到到20世纪70年代才停止盲目扩张,1961年和1968年,两次调整了巴黎市的管理体制,决定不再扩大市区,而把市区的工业、金融业扩散到大巴黎区。

此时的巴黎主要是发展郊区卫星城。

1965年大巴黎规划:1965年制定的《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工业和人口继续向巴黎集中。

主要解决方案:发展卫星城,改变原单中心城市格局,在近郊发展德方斯、克雷泰、凡尔赛等9个副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