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发展
时 熹等人的倡导下,在南方地区开始流行三合土浇浆
期 墓。
辽
除了民族外,影响辽夏金元墓葬
金 元
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是佛教。辽夏金元时期是 佛教盛行的时期,佛教对辽夏金元社会的影响远较 隋唐时期及同时代的两宋王朝深刻。因此,各种形
时 式的火葬墓、模仿佛塔营建的八角形墓室,以及独
陵墓依靠山麓、山腰筑成,起坟的要比东晋多些。 北方十六国时期,多采用“潜埋”方式而不起坟。
北方分球是墓葬重新多起来, 是从北魏开始的,这是鲜卑 文化和汉族文化进一步融合 的结果。
冯太后的永固陵建筑,标志 着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和 举行上陵的礼仪。
唐太宗营建寿陵,即是昭陵,就确立了唐朝一代 的陵寝制度。昭陵把“寝”分割开来,分造三处: (1)神游殿:供墓主灵魂游乐之用,相当于汉 代寝殿旁侧的便殿。 (2)献殿:也叫“寝殿”主要供上陵朝拜或举 行重要祭献典礼之用。 (3)寝宫:也叫“下宫”,这是供墓主灵魂饮 食起居生活的处所,及宫人、官吏留守居住的地 方。
厚
葬 之 帝王陵墓外,两汉时期的墓葬在孝道盛行的风气下大多遵循
“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为此,“富者奢僭,贫者殚财”,
风 厚葬成为炫耀社会地位和自身财力的一种象征,也成为社会各阶 层自觉追求的一种风尚。
魏 处于混乱分裂时期的墓葬,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
晋 征。除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外,魏晋以后一改秦汉时
汉 统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成为秦国 国君后,马上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始皇初即位,即穿治骊 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
一
帝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西汉皇帝尊奉黄老之学,
国 的
推行修养生息的利民政策,但在生死观念上却丝毫没有什么改变。 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富裕百姓,认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异, “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一以贯之。
到了新石器时代,很多墓地的墓葬普遍发现有随葬品,种 类繁多,主要有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等。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的分化加剧。同一社会成 员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已经一目了然。
周王朝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形成了严格的身份等级,与不同 的身份等级相对应,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礼仪制度。表 现在墓葬上,聚族而葬、墓地制度、棺椁制度、列鼎列簋以 及其他物品的随葬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死者生前在宗法制 上的身份地位。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最初并没有丧葬的观念, 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的思维能 力有了提高,社会组织结构有了一定的规范之后,有 意识埋葬死者的行为才开始出现。对于早期的人类来 说,由于灵魂观念的产生,加上死亡事件导致了社会 关系的中断和紊乱,情感上的难以接受,因此必须通 过某种处理方法,使得生者和死者各就其位,使中断 的社会关系得以重新恢复。于是人们开始为亲人或者 同伴的死亡举行某种哀悼仪式,并且对尸体进行有意 识地处理和埋葬,希望以此来化解死亡所带来的影响。
处理死者最早的方法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 举而委之于壑”,在贫困的远古,他们是把死尸丢弃于荒芜的沟 壑。
有的远古居民是将死尸留在原处,而活人离之而去,另栖别处。 时至今日,仍可看到有的部落沿袭这样的习俗。
在极端贫困的远古社会中有更甚者,死者的尸体有时会被饥饿 的人们吃掉。据载,采用悬棺葬的古越族就用这种做法。天葬、 弃尸葬、挂树葬等,大约也和这些风气有关。
殷周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易·系词传下》说:“古之葬者,厚衣 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是说没有封土堆,“不树” 是说不种树木。安徽屯溪1号西周墓就是如此。
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开始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就普遍流行 坟丘式的墓葬,所有统治者的墓葬都有高大的坟丘。例如今湖北江陵西 北的楚都郢的周围,就有大小许多个坟丘墓,多数属于战国中后期。
唐代的陵园,这样把献殿和寝宫分在两处建造, 分别适应了上陵朝拜祭祀和日常供奉饮食起居生 活的需要,使得上陵朝拜祭祀典礼更加显出其重 要性。
宋代取消营建寿陵的办法,必须 等待死后才开始营造,只有七个 月的营建期限。因为按照礼制, 死后七月必须安葬,才得把主神 送进太庙供奉。 北宋陵园的主要建筑也和唐代一 样有两所: (1)上宫:即是唐代的献殿,亦 称寝殿,寝殿的祭品隆重,仪式 也隆重。
清代的墓葬制度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旧制,尤其 是入关以后的清帝诸陵,基本上都是仿明代帝陵而建。 清代晚期,国家虽已积贫积弱,西方文化也逐步影响 到各个领域,但作为中华帝国的皇陵,在丧葬理念和 墓葬形式上看不到任何变化。而品官和士庶墓葬,较 之明代,在规模和形制上都趋于简化。
一、陵墓的起源(春秋、战国之际) 二、陵寝制度的创始时期(从战国中 期到西汉) 三、陵寝制度的确立时期(东汉) 四、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 南北朝) 五、陵寝制度扩张和改革时期(唐宋 和明清)
以朝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是东汉时期确立的。从 东汉明帝开始举行上陵朝拜和祭祀典礼。
本来每年元旦各方都要会集到朝廷,举行朝贺皇帝的仪式, 叫做“元会仪”。当明帝把“元会仪”搬到原陵举行后就成了 “上陵礼”,就使的陵寝在祭祀中的地位凌驾于宗庙之上了。
东汉明帝在推行上陵礼和确立以朝拜祭祀为重要内容的陵寝 制度同时,又改革了宗庙制度。废止为每个祖先建立一“庙”的 制度,把历代神主汇聚到一个祖庙之中,实行“同堂异室”的供 奉办法。从此陵寝制度和宗庙制度都发生重大变化。
唐 化面貌既沿袭了隋朝的风格,又有所创新。盛唐时期多
时 出现大型墓葬、制作精美的器物。安史之乱后至唐朝灭
期
亡为第四期,这一期的墓葬规模大不如前,反映了唐王 朝逐渐趋于保守、衰落的景象。以上这四期的划分,大
致勾勒出隋唐政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
五
代
五代混战时期军阀墓葬,两宋时期的富民墓葬,
两 宋
文人墓葬,僧道墓葬等等,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势力、 财力或意愿进行营建。在新儒学影响下的文人士大 夫也在思考适合于自身价值理念的墓葬形式,在朱
西汉时代的“庙”和“寝”是不同的。“庙”造在陵园以外的附近, 每年祭祀二十五次。“寝”则造在陵园之中,每天要四次奉上食品,所 以陵园就称为“寝园”或者连陵合称为“陵寝”,这样把宗庙的“庙” 和“寝”分割开来,把“寝”造在陵园之中,把“庙”陵园之旁,就使 得宗庙和陵墓结合了起来。
西 汉 阳 陵 及 陪 葬 墓 分 布 图
河北易县燕下都16号墓
春秋以前—墓 战国 — 丘墓、坟墓、冢墓 君王的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
1、当时作为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中最高一级的国王,坟墓确是造得最高。 2、战国时代人们已用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把最高统治者的去世隐讳地 称为“山陵崩”。
古代君主的宗庙造在都邑里,如同宫殿的前有“朝”、后有“寝” 一样,前部是“庙”,后部是“寝”,“庙”和“寝”是相连的。
宗庙的建筑之所以会模仿宫殿,是因为古人相信死人有灵魂,要 如同活人一样处理政务和饮食起居,活着的时候有“朝”,死后也还 要设“朝”,“朝”又称为“庙”,活着的时候有“寝”,死后也要 设“寝”。
蔡邕《独断》所说:“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就是说把“寝” 从原来的宗庙里分割出来,造到了陵墓的边侧。这种新制度为西汉所沿 用。
原
始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就存在着有意
社 识埋葬死者的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
会 器时代早期,葬地往往和住地放在一起,虽 然也有分开的,但距住地不远,还看不出有
时 什么严格的埋葬制度;到新石器时代中期, 期 出现了大量的公共墓地,但也看不出贫富分
化现象;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葬地规模
逐渐扩大,随葬品也出现了差异,私有制、
坟丘墓普及的原因和当时社会变革密切有关。 1、由于贵族的没落,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 的墓葬制度开始兴起。 2、随着贵族组织的解体,地主阶级和富商大贾的出现,家族私有财产的 继承制逐渐代替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制,人们的家族观念加强,因而重 视对祖先坟墓的建筑。 3、由于集权的君主政体的建立,新的爵位等级制度的确立,坟墓的等级 制度也逐渐形成。 4、由于建筑坟墓工程上的需要。
春秋以前,贵族在政治运动中是把朝廷和宗庙并重的, 但是在礼制上,宗庙的地位更重于朝廷。宗庙除了用作 祭祖和宗教行礼的处所以外,更作为政治上举行重要典 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社会发生变革,贵族势力衰落,集 权的君主政权确立,君主的朝廷的重要性大大超过宗庙, 朝廷不仅用来作为议论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同时又 是政治上举行重要典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
丧葬行为的产生,除了出于亲情关爱之外,“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 也是其重要因素。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身体的构造,感觉思维和梦幻支配,认为 人人都有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它平时附于人体之中,一旦人死亡后, 灵魂就会飘离人体,游浮于空间,这便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由于科学不发达,许多自然现象都误以为是鬼魂作祟之故。因此,古 人就努力取悦“鬼魂”,以求避祸赐福。人们小心翼翼地善待死者,无比 畏惧地顶礼膜拜,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根据活人的意思和想象力厚葬 死者,施以相应的礼仪、活动,以求平安,于是丧葬习俗和各种礼仪应运 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习俗愈趋成熟,礼仪更其繁琐。
南 北
期的厚葬之风,普遍认同或采用薄葬的做法。 东汉末年动乱的岁月里,充斥财物的坟墓往往被盗劫
一空,墓主尸骨也曝诸荒野,甚至充作柴薪。这一残酷
朝 的社会现实使人们开始思考厚葬的弊端,薄葬的呼声渐
趋强烈。
隋朝为第一期,这一期的物质文化还沿袭着不少北朝
隋 的风格。唐朝建立到唐高宗时为第二期,这一时期的文
父权制、贫富分化现象逐渐明显,甚至有的
墓地还出现了殉葬牲畜和殉人的奴隶制萌芽
现象。
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墓葬中,人们就开始在死去的同伴墓葬 中埋入随葬器物。距今1.8万年,有生活在北京郊区周口店的山 顶洞人,他们居住的洞穴深处有死者的尸骨,死者佩戴着骨质 装饰品,在尸骨旁有随葬的石器,周围有用红颜料撒成的图, 红颜料是铁矿粉。这种情况可说明:在葬俗形成之初,就与灵 魂不灭的观念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