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赏析之十一:《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①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
②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①花朵含露是伤感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离别而心绪不宁。
(拟人手法,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②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感情从伤悼国家破碎过渡到思念亲人,抒发了对战争的痛恨,对亲人的思念。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细节描写,一位忧思国家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
思想感情:诗作借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家残破,都城荒芜百姓悲伤,骨肉分离的惨景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人无限眷恋的感情。
感情基调:含蓄深沉悲伤
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艺术特点:①借景抒情。
前两句中“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都是写景,情寓其中,抒发诗人痛苦悲伤之情,后四句直抒感情,抒发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②一字传神,“破”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感情。
练习: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杂草丛生,林木苍苍,实际上写的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4.花和鸟本是人们喜爱之物,作者却“溅”“惊心”,这样写是否不够恰当?为什么?
恰当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虽然面对美好景物也无法高兴起来,相反更增加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5、杜甫历来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杜甫这两个称谓的解释。
诗圣: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思想感情艺术高。
诗史: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6、鲜花、鸟鸣平时给人怎样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的特殊感受。
7、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忧愁叹息,老人那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掉落,无法插簪。
含义: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感时伤怀忧国忧民②遭受离乱,思念亲人
9、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写景的理解。
①三字描写了春天城中草木繁密的荒芜之状,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治理。
②通过写景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家书的珍贵
中考古诗赏析之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记叙描写,描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情议论,是作者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高昂。
】··············································
思想内容: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彻夜难眠的遭遇,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写法: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名句赏析: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句直抒胸臆,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直接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练习:
1、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厦千万间,庇护天下贫寒的人使其过上安乐的生活。
2、诗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悲凉的心境。
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3、就主题而言,读了这首诗录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举出一例。
(古今例子均可,3分)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运用拟人手法和一系列的动词具体描写了秋风破屋的情景。
突出诗人受害之大,灾难之大。
5、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这是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遭遇来表现天下的“寒士”的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寒士的共同愿望,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