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出行攻略

旅游出行攻略

旅游出行攻略旅游出行是一件愉快,放松,享受自然生活的事。

旅行带给我们的除此之外,还应有精神,文化上的收获。

不管自然景观也好,人文景观也罢,其中给我们呈现的,都是些原始性的,或者事创造性的东西,如果我们只看到表面,不了解真是内在,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有何区别。

因此出行前,了解景点文化非常之有必要。

今日早晨参观西安钟楼归来,心中便萌生这种想法,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并附带图片,期望能给大家出行带来些许帮助。

参观钟楼前,首先要了解钟楼的历史依托及作用。

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

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

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城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长安在震动。

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觉不踏实,于是想办法要压着它。

道人术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楼,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

为此,朱元璋专门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前来助阵。

西安钟楼鼓楼齐名,有暮鼓晨钟之说,亦作“ 暮鼓朝钟”。

相传佛寺中晚击鼓、早撞钟,以报时间,并劝人精进修持。

宋苏轼《书双竹湛师房》诗:“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 明周履靖《锦笺记·协计》:“清净是菩提,爱染难离,蒸沙为饭饭终非,暮鼓晨钟勤忏悔,怎免阿鼻?”钟楼修了,朱元璋又派他的大儿子镇守西安,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

碑林博物馆正门口那两个铜狮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东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

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

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

但这位太子返回后一病不起,次年便死了。

迁都西安一事终未实现。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钟楼景点内部的文化典故。

钟楼的文化气息浓厚,文人雅士留作自然不必说。

不能讲清典故来龙去脉,至少我们要懂得故事的大致意思。

天下第一钟:景云钟。

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 165厘米,重6吨。

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名“景云钟”。

钟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5段,共26块铸模,钟体可见铸模痕迹。

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

钟身有可调节音律的“蒲牢”形钟乳32枚,钟声纯美优雅,清脆洪亮。

钟身周围铸有纹饰,自上而下分为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

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图案,四角各有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

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分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

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故此铭文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铭文内容如下:原夫一气凝真,含紫虚而构极;三清韫秘,控碧落而崇因。

虽大道无为,济物归于善贷;而妙门有教,灭咎在于希声。

景龙观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

曾城写质,阆苑图形。

但名在骞林,而韵停钟虡。

朕翘情八素,缔想九元,命彼鼓延,铸斯无射。

考虞倕之懿法,得晋旷之宏规。

广召鲸工,远征凫匠,耶溪集宝,丽壑收珍。

警风雨之辰,节昏明之候。

飞廉扇炭,屏翳营炉,翥鹤呈姿,蹲熊发状。

角而不震,侈而克扬,庶其晓散灵音,镇入鹓鸾之殿;夕腾仙韵,恒流鳷鹊之闱。

聋俗听而而咸痊,迷方闻而永悟。

洪钧式启,宝字攸镌。

其铭曰:紫宸御历,青元树因。

倾岩集宝,竭府收珍。

杜夔律应,张永规陈。

形包九乳,仪超万钧。

上资七庙,傍延兆人。

风严韵急,霜重音新。

自兹千岁,从今亿春。

县玉京而荐福,侣铜史而司辰。

景云二年,太岁辛亥,金九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铸成。

秦王乐府编钟:是根据陕西秦始皇陵出土的乐府钟和眉县、扶风等地出土的编镈仿制而成。

它分镈钟7件,佣钟18件,钮钟14件,分上中下三层悬挂。

这套钟的半音阶音列完整,可以旋宫转调。

音域三个八度,能演奏古今中外各种乐曲。

全套钟纹饰精美,音色纯正,庄重典雅,气势恢宏。

每天分为六个时段进行表演上午9:10,10:30,11:30下午14:30 ,15:30,16:30。

精彩表演不容错过。

山水风景画作:主要是齐白石晚年的一些作品。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男,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1]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二楼回廊历史典故,主要有十六个,外加八仙过海,下面一一罗列。

单刀赴会:耳熟能详,主人翁关羽,勇气加实力,成就非凡事业。

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

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

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

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相关故事出于《三国演义》。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

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

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

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

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

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击鼓金山:即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宋高宗建炎年间,金兀术率十万大军进犯镇江,时韩世忠任浙西制置使,率八千水军在镇江拦截抵抗。

敌众我寡,梁红玉提出埋伏之计,韩世忠听了,心中大喜,两人合计一番后,随即埋伏人马。

韩世忠亲率战船,诱敌深入,梁红玉则亲自在金山之巅的妙高台擂鼓指挥。

一通鼓响,韩世忠立即指挥水军,扯帆驶出鲇鱼套芦荡,迎战金军。

二通鼓响,韩世忠佯装失利,且战且退,转眼间战船便隐进了芦荡,金兀术紧紧追赶,追进了芦荡。

梁红玉在山顶上看得一清二楚,随即挥舞令旗,擂响三通鼓。

随着震天动地的鼓声,芦荡里埋伏的战船都“嗖嗖”地飞了出来,宋军水兵惯熟水性,有的钻进深水,用凿子凿穿金兵的船,有的用火箭、火炮猛击金兵。

金兀术的十万人马,多为“旱鸭子”,被打死、淹死、打伤大半,溃不成军,逃到黄天荡,韩世忠围困金兵于黄天荡四十八天,狠狠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

羲之换鹅:王羲之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

有一天,他乘着一只小船,游览绍兴水乡景色,这时两岸绿树成荫的河面上,有一群白鹅在戏水,互相追逐,它们是那样的矫健俊美。

王羲之目不转睛地观赏着白鹅的种种姿态和戏水的情景,匀匀不忍离去。

于是他便向艄公打听,养鹅的主人是谁。

艄公说:"这群白鹅的主人是一位道士,你要是喜欢白鹅的话,何不将它买下。

"王羲之听了艄公的话,一路寻方,来到那位道士的家中。

道士知道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探明了王羲之的来意后,心中暗暗高兴,却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卖的,倘若右军大人一定想要,请抄写一份《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欣然同意。

回家后,王羲之当即就写了起来,几天后一本《道德经》就写好。

王羲之就用这闻名于世的《道德经》换回了山阴道士的一群白鹅。

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还写了一首诗来叙述这件趣事呢!"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黄庭》即指《道德经》)王羲之为什么如此喜欢白鹅呢?传说与他钻研书法有关。

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

王羲之爱鹅的目的原来是为了练字。

从此王羲之爱鹅出了名。

在他居住的兰亭,他特意建造了一口池塘养鹅,后来干脆取名"鹅池"。

池边建有碑亭,石碑刻着"鹅池"两字,字体雄浑,笔力遒劲。

人们看了赞叹不绝。

提起这块石碑,又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呢!传说有一天,王羲之拿着羊毫毛笔正在写"鹅池"两个字。

刚写完"鹅"字时,忽然朝庭的大臣拿着圣旨来到王羲之的家里。

王羲之只好停下笔来,整衣出去接旨。

在一旁看王羲之写字的王献之,也是一个有名的书法家,他看见父亲只写好了一个"鹅"字,"池"字还没写,就顺手提笔一挥,在后接着写了一个"池"字。

两字是如此相似,如此和谐,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更是成了千古佳话。

孟母三迁: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

孟子经常喜欢学别人办丧事玩。

孟母见此情景,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安顿儿子。

”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

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

孟母又说:“此处也不适合安顿我的儿子"。

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

孟子以进退朝堂的规矩作为自己的游戏。

此时,孟母说:“这正是适合安顿我儿子的地方。

”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等到孟子长大了,学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终成为了圣贤。

岳母刺字: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