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no.1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no.1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强化表现: 1)均质软组织密度,轻、中强化。 2)血管样强化。

3)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密度。
4) 囊性变及囊壁明显强化结节。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钙化:CT扫描发现钙化的敏感性很高。常
表现为颗粒状、斑片状钙化。有系列研究
表明,除治疗后的淋巴瘤外,42%的颈部

大小和形态:以淋巴结大小作为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 径线标准不一,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异。径线大小不能作 多为炎性反应,而转移淋巴结其长短径之比小于2。故
为诊断淋巴结转移唯一可靠的方法。长短径之比大于2, 近似球形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在原发灶淋巴引流
区3个或以上相邻的淋巴结,即使不大,也应警惕有转 移淋巴结可能。罗德红等以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8mm 为标准,甲状腺癌的转移淋巴结最小径≧5mm,CT扫 描发现气管食管旁沟淋巴结即视为转移。

细胞结构的肿瘤细胞。
总结
1.
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增强后呈血管样强化,淋巴
结内呈颗粒样及斑片状钙化,而淋巴结呈囊性变及
囊壁内结节,壁结节呈血管样强化是甲状腺乳头状 癌的特征性改变。
2.
淋巴结边缘强化,中央低密度,可见于鳞癌转移和 恶性淋巴瘤,大于5CM实质性肿块,密度较均匀或 只有局限小低密度灶,多考虑为淋巴瘤,而鳞癌淋 巴结转移大于3CM时,通常会出现较大的中央低密 度区。且易出现包膜外侵犯。
3.其他病变:根据病变所处的解剖位置、病灶的形态、 强化方式、临床表现等多数可以明确诊断:

神经源性: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位于颈动静脉内 方或内后方。神经鞘瘤易囊变。副神经节瘤(动脉 体瘤)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淋巴结转移多位于 颈动静脉外侧及外前方。
炎症类:反应性增生其长短径多大于2。结核性的多 种病理改变同时出现。多出现钙化,结核活动期淋 巴结周围可见炎性渗出改变,周围间隙组织模糊不 清,颇具特征性。少数可融合,增强扫描示多环状 或分隔状强化,未融合的呈环形强化,中央低密度 坏死区。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的好发部位
鼻咽癌转移淋巴结多为双侧性,除常见于II、III、 IV区外,咽后组、颈后三角区为鼻咽癌淋巴结转 移的特征性部位。


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多为单侧性,常见于III、IV 区,尤其发生气管食管旁沟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 如果是甲状腺峡部癌,可出现双侧LNM。
鉴别诊断
正常淋巴结血供解剖
供应淋巴结的小动脉从淋巴结门进入淋巴结区,部分 分支直接进入髓质淋巴窦,部分分支循小梁入皮质,
到达淋巴小结时则分支成毛细血管,之后在胸腺依赖
区汇合成血管后微静脉,最后与动脉并行成为小静脉, 出淋巴结门。所以淋巴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血循环 器官,当肿瘤侵犯时产生一系列血管形态学变化。
淋巴结,颈总动脉分叉角无增大,血管受压 向内或内后移位,以多发多见,密度可不均 匀。
鳞癌淋巴结转移与乳头状甲状腺 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

鳞癌淋巴结转移:表现为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 密度区( 鳞癌淋巴结转移之中心低密度区为肿
瘤坏死、角蛋白、纤维组织、间质积液或水 肿及存活的瘤细胞共同构成), 多为双侧,部
颈部淋巴结分区



V区:颈后三角区,又 称脊副链。胸锁乳突肌 后缘、斜方肌前缘及锁 骨构成的三角区。 VI区:中央区淋巴结包 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 旁淋巴结。上缘为舌骨, 下缘为胸骨上切迹,两 侧外缘为颈动脉间隙。 VII区:上纵隔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分区
其他组:咽后、颊组、腮 腺内、耳前、耳后、枕 下组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诊断 及鉴别诊断
依照国际通用的7分区法:




I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 位于颏下及颌下三角区 内,其边界为舌骨、下 颌体及二腹肌后腹。 II区:颈内静脉链上组, 颅底(二腹肌后腹)至 舌骨水平。 III区:颈内静脉链中组, 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水 平。 IV区:颈内静脉链下组, 环状软骨下缘至锁骨水 平。
——李静,石木兰,王爽.恶性淋巴瘤和头颈部鳞癌颈部受累淋巴结的CT与病理比较
鳞癌淋巴结转移之中心低密度区为肿瘤坏死、角蛋白、 纤维组织、间质积液或水肿及存活的瘤细胞共同构成.。
淋巴瘤侵犯淋巴结之淋巴窦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同时肿
瘤压迫或侵犯淋巴门供应血管,导致淋巴结的双重循环 均被阻断时,可出现淋巴结的广泛中央坏死。在显微镜 下有3 层结构:最外层为纤维包膜和肿瘤细胞;中间为均 质的、液化坏死的肿瘤细胞;最内层为坏死、但仍保留
CT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仅要能发现,还要对淋巴结 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便判断原发灶的部位。

上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鼻咽、口咽、口腔、腮 腺、鼻腔、 扁桃体及头皮等部位。

中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咽喉部、甲状腺、下咽、舌根等
部位。

下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梨状窝、甲状腺等。
但颈部淋巴结转移也可能出现逆向转移、越站转移,表现为 对侧颈或全颈淋巴结转移。
均匀厚度的薄环状,也可表现为边缘不光整,与鳞癌转移淋巴结
相似。(3)薄环状强化、中央呈均匀软组织密度,考虑为包膜 强化所致,在淋巴瘤中出现率为26.8%,在鳞癌转移淋巴结中少
见,仅为1.5%。(4)发现颈部大肿物,密度近等于肌肉,其内
仅有小的低密度区时,应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5)恶性 淋巴瘤可有包膜外侵犯,较鳞癌转移淋巴结少见。

CT能发现触诊所无法检查的淋巴结。 CT能发现颈部隐匿的转移性淋巴结(触诊阴 性,术后病理阳性)。


CT能显示淋巴结有否包膜外侵犯。
CT能发现比触诊更多的淋巴结。并能发现对 侧是否有转移的淋巴结。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CT诊断指标主要根据:
大小和形态
强化特征
钙化
包膜外侵犯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转移性淋巴结的血供特点
转移性淋巴结的血供类型有两种:单支血供和 多支血供。单支血供多提示癌肿浸润淋巴结的 范围较小,而多支血供提示癌肿侵犯淋巴结的 范围较广泛。甚至多个淋巴结融合。
CT扫描要点
扫描范围:自颅底至上纵隔气管分叉
水平。
平扫加增强
层厚/间隔5MM,连续扫描
CT扫描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分同时伴有Ⅴ区淋巴结肿大。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
结转移的囊性变,伴有壁结节,壁结节血管样强化, 单侧多见,少有Ⅴ区淋巴结肿大。
鳞癌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瘤的鉴别

淋巴瘤颈部淋巴结受累表现为双侧多组多个淋巴结肿大,增强表
现多种多样:(1)最常见表现为密度与肌肉相仿、质地均匀的
肿大淋巴结。(2)边缘强化、中央低密度并非鳞癌转移淋巴结 特有,见于37.5%的恶性淋巴瘤;强化的边缘可光整、规则,呈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 体瘤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乳头 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瘤的鉴 别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体瘤鉴别

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明显强化,部位特殊,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叉角增大,颈内外
动脉分叉夹着一个血供丰富的肿物,颈内外
动脉受压移位。血管样强化的甲状腺转移性
淋巴结钙化为转移性甲状腺癌。甲状腺癌
病人CT检查要求平扫+增强,避免直接增
强时掩盖了钙化灶。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包膜外侵犯:淋巴结边界不清和周围脂 肪间隙消失,提示包膜外侵犯,预后差, 其局部复发的危险性增加10倍,生存率
降低50%。外侵明显的可侵犯周围重要
结构,如气管、食管、颈动脉等。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的好发部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