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接受间接知识好比嫁接
• 他们还认为“使儿童们建立概念的一个好 处是可以使新资料更容易地和已有知识联 系起来。这样,就可能使新资料和有关的 概念都具有了更大的意义,同时可能使理 解更加深刻。反之,如果新资料不纳入一 定的组织形式中去,就不仅无助于理解, 反而可能混淆理解。
• 教学的知识应是有意义的,内涵丰富的。 • 教学的知识是活的,有结构的,能运用的。
《溶解》课希望帮助学生形成的 科学概念
• 有些物质是能够溶解在水中的,有些则不 能。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种物质在水中是 否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是否均匀地 分散在水中,是否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 分离等方法来区分和判断。
溶解现象的观察特征
• 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核心)
• 不能用过滤方法(用滤纸)分离 • 不会自行沉降出来 • 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怎样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
• 科学概念可以用定义的形式来表述,但科 学概念的教学却并不等于乏味的定义讲授 和记忆。获得科学概念的实质是认识、理 解事物的关键属性,或者说掌握事物的本 质特征,而这又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有关 特征和无关特征,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 否定例证。
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概念
• 了解学生原有的初始认识 • 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求的需求 • 给予有效的指导
以机械摆钟引入
观察我们的摆
观察我们的摆
对“摆”的第一阶段认识
• 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摆的等时性。(摆幅对摆每分钟摆动次数 的影响不大)
摆的研究
对“摆”的第二阶段认识
• 影响摆每分钟摆动次数(频率)的主要因 素是摆绳的长短。(摆锤重量……对摆每 分钟摆动次数的影响不大)
概念涉及事物的本质、同类事物的共性 和事物内部的联系,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 个指导儿童认识事物的本质、同类事物的 共性和事物内部联系的过程。通过这个过 程,培育着各种认识能力,例如分析、比 较、抽象、概括等等。因此又可以说,
概念的教学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 能力,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 教学的知识是活的,有结构的, 能运用的
• 这是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弄清楚的。
• 然后,我们再来思考怎样一步一步地帮助 学生把这样的认识清晰化。 • 而且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需求来推进。
这样才可能帮助学生形成 下面的概念认识
• 有些物质是能够溶解在水中的,有些则不 能。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种物质在水中是 否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是否均匀地 分散在水中,能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 分离等方法来区分和判断。
1. 教学的知识应是有意义的, 内涵丰富的
• • • • • 水 空气 溶解 电 ……
• 科学课对科学概念(知识)的教学非常细 致。 • 希望教给孩子们的知识,是建立在他们原 有认识基础上的更深入的理解其内涵、意 义的知识。
• 概念的变化通常包括两种情况: • 一种可称为“丰富”,即新知识的纳入补 充了现有知识,通过积累的方式使这些知 识发生变化; • 另一种可以称为“修订”,指新获得的信 息与现有的信念或有关理解之间存在着冲 突,因而要对对立的理解做出调整。
老师们
早上好!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姜向阳
小学科学课的知识教学
• 教学什么样的知识 • 怎样来教学科学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得 概念性知识
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
•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和美国教育研究会的加拉赫认为
在一个有那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世界 上,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使我们能够组织概括 大量资料的智力的节省办法。这是概念为科学家 服务的途径,也是概念能够改进儿童学习的途径。 如果靠死记硬背的办法和一些孤立的事实能学到 知识,那么,对于儿童来说,要学的东西真是多 得不可胜数。然而,大量的资料能够概括为少数 的概念。然后,相关的概念体系能够建立起原理 或定律。儿童们凭籍这些原理或定律就有可能去 解释和说明新的观察结果和新的经验了。
• 《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 • 《沉和浮》—— 《热》 • 《新的生命》 ——《植物的一生》—— 《动物的生命周期》 • ……
• 学习的知识时时在发生联系,产生相互作 用。 • 希望孩子们在科学课里学习、获得的知识 是动态的、发展的,是活的而不是死的, 是形成结构的。
• 儿童们形成概念以后,可以增加他们所学 知识的适用性或迁移价值。“迁移”就是 把在一种情况下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新的甚 至不同的方面去。组成概念的知识比起孤 立分散的同样资料来能够更好地迁移到新 的情境中去。当儿童形成一个概念时,他 就提高了把知识加以概括的能力水平;这 种概括能力水平的提高,进而又增加了他 将来使用或运用他所学到的知识的可能性。
这两个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一样吗
对“摆”的第三阶段认识
• 影响摆每分钟摆动次数(频率)主要因素 不仅与摆绳长短有关,还与摆锤长短有关。
这两个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一样吗
对“摆”的认识又向前发展了
• 摆锤重心位置影响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 (慢慢接近“摆长”的认识了) 当然,教科书不要求学生达到这样的认识 (指向这样的认识) 教科书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出一个每 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操作性的认识)
“摆的研究”活动过程
• 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获 得新认识的过程。 • 是学生对摆运动规律的研究逐步深入,逐 步获得新发现的过程(表象→本质)。
• 这是按照学生的探究需求前行的,也是朝 着学生科学概念发展(完善)方向推进的。
儿童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规律
• 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下子就能实 现的,而是要经过一个不断充实、改造与 完善的过程的。 • 是从不理解,到根据事物的表面特征进行 描述,再到抓住事物的部分本质特征,最 后到掌握事物的全部本质特征。 • 也就是儿童从日常概念——仅了解事物的 表面具体特征向科学概念——能揭露事物 的本质特征转化。
• 纷繁复杂的自然界若以无数杂乱无章的事实形式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那是无法被认识的。正 是借助于概念的概括、简化、系统化,这个大干 世界才有可能被我们认识。 • 认识自然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获得一系 列自然科学概念的过程。所以,从“指导儿童认 识自然界,从而使他们既获得知识又发展能力” 的教学目的来看,概念教学更是科学教学的核心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