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预案

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预案

肥东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10年4月29日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本预案。

一、适用围及工作原则(一)适用围本预案适用于在我县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突发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的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另行制定预案。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识,落实各项防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及时进行监测、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

县人民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围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措施果断。

县人民政府和卫生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机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重视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和处理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先进、完备的科学技术保障。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一)应急指挥机构1、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县人民政府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县长担任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分管卫生的副县长担任常务副总指挥,负责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做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

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有: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局、县计委、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交通局、县农委、县畜牧水产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环保局、县安监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县物价局、县旅游局、县教育局、县建设局、武警肥东支队。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的需要,指挥部可以临时增加成员单位。

2、指挥部部分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承担县委、县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值班室工作职能;负责对县委、县政府领导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指示、决策的信息传递;按照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要求,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县委宣传部:组织协调新闻媒体及时报道经授权发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宣传报道,正确引导舆论,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科学知识教育和普及工作;组织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处理情况的对外信息发布,跟踪境外舆情,及时澄清事实,必要时组织新闻发布会或中外新闻媒体采访。

县卫生局:承担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职能。

在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负责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和机制,制定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技术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和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并进行检查督导。

县计委:协调、支持卫生部门制定、落实卫生应急工作发展计划,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工作体制。

县财政局:负责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并做好经费和捐赠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民政局:组织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负责对特困群众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组织、协调开展社会捐助并做好捐助款物的管理和发放工作;指导社区、村(居)委会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治;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县公安局:依法查处、打击与突发事件有关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卫生部门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做好事件现场的控制工作。

县交通局:协助卫生部门对公路、水路交通工具的乘坐人员进行卫生检疫、查验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传播;做好疫区的公路、水路交通管理工作;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防治药品、器械等应急物资和有关标本的运送。

县畜牧水产局:负责人畜共患传染病中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动物相关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

负责动物疫病(包括陆生和水生动物)的防治工作,开展对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动物相关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和应急调配;按照职责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查处;协助做好其他应急救援工作。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落实城镇职工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保障政策。

县环保局:负责组织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保护监督执法,维护环境安全,预防和控制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县安监局:牵头负责涉及安全生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依法执行相关法规的监督检查,负责职业危害事故的调查,支持卫生部门做好涉及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中伤病员的应急医疗救治工作。

县质监局:负责应急物资以及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物品的产品质量监测和监督。

县工商局:负责打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扰乱市场公平交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县物价局:打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囤积商品、哄抬物价等行为,确保市场物价稳定。

县教育局: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对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发生和流行,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县旅游局:组织旅游企业认真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组织做好旅游团队及人员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海外旅游团队中发生和所在地区的传播扩散。

县建设局: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安全供水,预防和控制因城镇居民供水安全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武警肥东支队:组织指挥武警部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行动,配合做好事件现场的控制工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本部门职责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需要,组织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市场监督管理、信息共享、交通的保障和管理、动物疫病的监控、污染扩散的控制、相关法规的制定,以及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各项工作。

当事件超出本县控制围时,提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二)日常管理机构县卫生局设立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办公室,负责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其主要职能是:依法组织协调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和相关文件;组织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部门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对全县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员伤亡的紧急医疗救护工作;承办救灾、反恐、中毒、放射事故等重大安全事件中涉及公共卫生问题的组织协调工作;承办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工作。

各开发园区管委会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各开发园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由开发园区管委会和县卫生局共同负责。

(三)应急处理专家组织县卫生局组建“肥东县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专家组”和“应急医疗救治专家组”,参与制定、修订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进行评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应对措施提出建议;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或直接参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开始、终止、后期评估提出咨询意见;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管理机构和应急指挥机构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职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平时要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队伍组建、培训等应急准备工作,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要服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指挥和安排,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县卫生部门卫生应急处理的主要工作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收集、调查、监测、分析、报告,承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相应的卫生学处理等预防和控制工作,开展应急工作宣传、培训,参与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承办县卫生部门交办的其他卫生应急工作。

2、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职能和应急信息报告职能,主要承担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医院感染控制和检测样本采集,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

3、卫生监督机构:县卫生监督所承担卫生应急处置工作相关的卫生监督职责,协助县卫生部门对事件发生地区的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治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对违法和渎职行为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进行预警。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一个平均潜伏期(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的县(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