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外交学概论第一节外交的界定一、外交的本质1、广义的外交“外交”的出处;“外交”的正式出现;经典解释;广义的外交及其特性。
2、狭义的外交的实质;经典释义;狭义外交及其共性;广义外交与狭义之比较研究。
3、外交的本质:广义外交的本质;狭义外交的本质。
二、外交的定义l、外交的主体定义:学术界的共识;实际运作与特殊情况。
2、外交的客体定义:国际组织对原有定义的改变:外交实体的定义。
3、外交的基础一般定义:本书中的定义;外交惯例的作用。
4、外交的目的定义:外交的目的;国家利益定义及其重要性。
5、外交的方式经典解释:外交方式的内涵;和平的外交方式的多样性。
6、外交的范围外交的范围及其内涵:本书的界定。
第二节外交的发展一、外交的萌芽1、萌芽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与外交理论的空白;外交范围较为狭小;外交辅助对外战争;外交谋略倍受重视。
2、贡献使节制度:结盟制度:外交方式。
二、外交的形成l、形成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基本形成:外交理论争相问世:外交范围有所扩大:秘密外交与强权外交成为外交的主旋律。
2、贡献外交人员职业化:外交行为规范化;外交活动集团化。
三、外交的定型1、定型时期的特点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新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科技革命影响历史进程。
2、贡献外交范围扩大化;外交方式多样化;外交决策民主化;使节作用的淡化。
第三节外交学研究一、外交学的研究对象l、外交学的定位外交学的定位及研究对象;有关外交学研究对象的不正确认识:对“外交”的界定。
2、外交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法学;交际学;外交史。
二、外交学的研究范围1、现行的外交学研究范围以外交理论外交实务外交过程外交制度作为主要的研究范围。
2、外交学范围的重新确定现行研究范围的片面之处;重新确定时的重点考虑因素:重新确定后的内容。
三、外交学的研究方法1、阶级研究法定义:重要意义:正确态度。
2、经济研究法定义;经济研究法与阶级研究法的关系;正确态度。
3、比较研究方法定义;形式;正确态度。
4、案例研究法定义:作用与长处;可能的缺陷。
5、定量研究法定义;作用;缺陷。
6、系统研究法定义及使用方法;优点。
7、综合研究法定义;注意点。
思考题:l、外交的本质是什么?2、外交是如何发展的?3、外交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应当如何确定外交学的研究范围?5、外交学有哪些主要的相关科学?6、如何掌握科学的外交学研究方法?第二章外交的制约因素第一节政治、意识形态与军事对外交的制约一、外交的政治制约因素l、国内政治的影响统治阶级掌管本国外交;政党政治左右本国外交:政治制度决定本国外交。
2、国际政治的影响全球政治直接影响到各国外交;地缘政治密切影响各国外交。
二、外交的意识形态制约因素1、意识形态导致外交对立实例;直接对立的表现;间接对立的表现。
2、意识形态支配外交目标某些国家在一方面的表现;意识形态导致外交对立时的各国的主要外交目标;输出意识形态的主要手法。
3、意识形态涉及外交政策影响决策者;影响决策模式;影响社会舆论。
三、外交的军事制约因素1、军事实力奠定外交后盾军事实力的重要性;作为外交后盾的主要表现。
2、军事战略协调外交战略二者的一般关系;军事战略的基本目标;外交战略的首要目标。
3、军事行动波及外交行动二者往往同时并用;军事行动通常有明确的外交目的。
4、军事交往有助于外交交往“军事交往”的定义;军事交往的主要形式;军事交往对外交交往的影响。
第二节经济、科技与文化对外交的制约一、经济制约因素1、经济是外交的基础经济较强与较弱时一国外交的通常表现;当代世界经济对外交的作用增强。
2、经济是外交的主流各国外交主要为本国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了在国际上争取并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为了配合本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
3、经济是外交的先导“经济外交”的定义:经济外交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科技制约因素l、科技影响外交能力外交能力与综合国力及科技能力的关系;科技实力的重要性;集中体现。
2、科技拓展外交空间“外交空间”的定义:科技拓展外交空间的广度、深度。
3、科技更新外交工具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物质文明成果的重要性;新的通讯工具及交通工具对外界的影响。
4、科技密切外交联系科技为外交提供充分的可能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现代化手段;科技有利于各国领导人和人民的对外交往;科技的负作用需要各国共同的外交努力。
三、文化制约因素l、文化交流推进外交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的含义、地位和形式。
2、文化传统限制外交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不同的外交风格;使各国奉行不同的战略与策略;使各国外交决策的方式不同;使各国外交从业人员的文化准备不同。
3、文化差异阻碍外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与文化趋同的倾向;外交实践中个别国家的文化侵略。
第二节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对外交的制约一、外交的国际法制约因素l、国际法规范外交构造框架;作出限定;提供守则;建立次序:对外交的规范本身存在一个发展过程并不具有完全的约束力。
2、国际法保障外交国际法保障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资讯安全和行动安全。
3、国际法佐证外交国际法作为各国外交依据的主要表现形式;国际法为各国外交制定了基本准则,划定了是非标准,规定了权利义务。
二、外交的国际组织制约因素1、国际组织扩大了外交的外延国际组织直接开展外交活动;各国与国际组织进行外交往来;国际组织已获得一定的外交地位。
2、国际组织调整了外交的行为国际组织规范各国外交行为的主要特点;为各国的行交行为进行立法牙,执法。
3、国际组织提供了外交舞台“多边外交”的含义及其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思考题:l、何以要研究外交的制约因素?2、制约外交的诸因素是否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3、怎样判断外交的意识形态制约因素?4、如何看待科技因素对外交的制约作用?5、国际法怎样规范外交活动?6、怎样评价当代的多边外交?第三章外交制度第一节外交准则一、传统的外交准则l、主权平等“主权”的定义;“主权平等”的主要含义;在外交实践中的直接体现。
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国际争端”的含义;解决国际争端的两种方式;该准则的基本内容。
3、共同同意主要含义;遵守此项准则的意义。
4、恪守诺言主要要求;原因;要求。
二、新中国的外交准则l、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地位;原因。
2、互不侵犯“互不侵犯原则”的含义;“侵略”的定义;要求。
3、互不干涉内政必要性:“干涉”与“内政”的定义: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4、平等互利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地位:“平等”与“互利”的定义;要求。
5、和平共处提出;含义;要求。
第二节外交惯例一、外交承认1、外交承认的内容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的关系:“国家承认”的含义和本质,及其出现的情形;“政府承认”的含义和本质及其出现。
2、外交承认的方式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有条件承认和无条件承认;个别承认和集体承认。
3、外交承认的效果正式承认的主要效果;非正式承认的主要效果。
二、相互建立外交关系l、建立外交关系的资格建立外交关系的重要性与含义;传统的国际法规定:目前某些国际组织的资格问题。
2、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含义:一般条件,特殊条件。
3、外交关系的具体形式“正式外交关系”和“非正式外交关系”的含义;正式外交关系的具体形式;外交关系变化的具体种类;非正式的外交关系及其案例。
三、外交特权与豁免l、适用范围适用对象;适用时间;适用地点;我国的特别规定。
2、基本内容“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含义和分类:给予外交官的特权与豁免的基本内容:给予外交使团的特权与豁免的基本内容。
四、外交制裁与外交报复1、外交制裁定义;基本特征;根本原因;具体形式。
2、外交报复定义:原因;明显特点。
第三节外交机构一、国家领导机构1、国家元首含义和具体名称;国家元首在外交上的权力: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家元首的个人与集体之分。
2、中央政府“政府”的含义及其地位:政府和政府首脑在外交上的权力:我国的规定。
二、外交部1、地位国际法规定的外交部地位:“外交部优先权”及其基本含义。
2、职能负责本国的外交活动;领导本国的驻外代表;参与本国的外交事务:组织本国的外交接洽。
三、大使馆1、长驻外国使团含义:组成。
2、使节权定义;积极和消极的使节权;国际法对使节权的规定。
3、大使馆的地位大使馆的基本职权;大使馆在外交上的重要作用;大使馆的基本地位及限制条件。
四、领事馆1、特点其主要职能是保护其派遣国及其国民的商业与经济利益;其设立并不以大使馆的设立为前提;其具体职能只能在其管辖的领区之内得以行使;在国际法上不被视为其派遣国的外交代表机构。
2、地位具有官方地位;是派遣国的重要代表;可以进行派遣国的外交活动。
思考题:l、什么是外交制度?其重要性何在?2、什么是外交准则?3、什么是外交惯例?4、什么是外交机构?5、在外交承认方面有何外交惯例?6、大使馆与领事馆的具体地位有何不同?第四章外交战略与外交策略第一节外交战略一、外交战略的概念1、战略的概念“战略”的出处;无产阶级导师对其的新解释。
2、战略概念的广泛运用有关“战略”的新名词,新术语;“国家战略”的不同定义;“国际战略”的定义。
3、外交战略的定义采用“外交战略”这一科学概念的主要好处;“外交战略”的基本定义及包含的内容;“外交战略”和“国家战略”、“国际战略”等常用概念的区别。
二、外交战略的内容l、外交思想含义和作用;可变性。
2、外交利益含义和地位;其长期和近期之分3、外交实力含义和基本构成要素;作用。
4、外交目标含义;其总体与具体之分;衡量其科学正确与否的标准。
5、外交政策含义。
三、外交战略的分类1、按空间分“全球性外交战略”;“区域性外交战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按时间分“长期性外交”;“近期性外交”;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3、按科学与否分“科学的外交战略”;“非科学的外交战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4、按实施途径分“直接性外交战略”;“间接性的外交战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5、按阶级性分奴隶主阶级的外交战略;封建阶级的外交战略;资产阶级的外交战略;无产阶级的外交战略;其对立和统一之处。
四、外交战略的地位l、处于最高地位“系统”的含义;“总体规划”的定义;外交活动和外交战略的关系。
2、处于主导地位外交战略为外交实体进行外交活动指明了方向;为外交实体取得外交活动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处于核心地位根本原因;外交战略对外交活动影响的表现。
第二节外交策略一、概念1、策略的概念“策略”与“战略”,被混淆的主要原因;“策略”的基本含义;策略产生与军事行动。
2、外交策略的定义学术界对外交策略缺乏重视的主要原因;对待外交策略的正确态度;其定义;外交策略与外交战略的联系与区别。
二、特征l、计谋性含义:主要体现;外交策略的计谋应有明显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