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五、《离骚》教案汪凯【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风骚”中的“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1、“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含义:1本义指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诗歌体裁,带有巫术色彩的诗歌。

2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运用这种诗体创作的诗歌。

3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的《楚辞》一书。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屈原的其他作品有《九歌》《天问》(172个问)《九章》《招魂》等。

3.《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全诗373句2400余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4.《离骚》含义:1“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2遭遇忧愁(班固)。

3离忧(司马迁)。

4别愁(王逸)。

5劳商的转音,是楚国古乐曲名(游国恩)。

6牢骚,“离、牢”双声(林庚)。

7遭遇扰动,去驻不宁(钱澄之)。

8离别之忧。

9离别时的牢骚等。

三、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修姱(kuā)羁(jī jī)謇謇(jiǎn)侘傺(chà chì)溘死(kè)蕙(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ó)方圜(yuán)攘诟(gòu)鸷鸟(zhì)延伫(zhù)芰荷(jì)岌岌(jíjí)杂糅(róu)兰皋(gāo)可惩(chéng)好修姱(hào)相(xiàng) 谇(suì)偭(miǎn)忳(tún)(二)词义1.重点词太息:叹息。

好:爱慕。

羁:马缰绳和马笼头。

喻指束缚。

修姱:修洁而美好。

揽茝:采集芳芷。

比喻高尚的德行。

谇:谏诤。

虽:纵然,即使。

九死:泛指很多次死亡。

灵修:神圣,指君王。

浩荡:荒唐。

众女:喻指很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

工巧:善于取巧。

偭:背向,引申为违背。

周容:苟合奉承以取悦于人。

度:法则,准则。

忳:忧闷。

不忍:不能容忍。

不群:不能合群。

相道:观察、选择道路。

延伫:久久地站立。

止息:停下来休息。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岌岌:高耸的样子。

陆离:修长的样子。

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皋:水边高地。

注意“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

“离”通“罹”,遭受;尤,过失。

朕:我。

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2.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文中指圆形的凿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3.古今异义謇朝谇而夕替(古义:废弃,贬斥;今义:更替。

)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制芰荷以为衣兮(古义:用……、拿……;今义:认为,动词。

)余独好修以为常(古义:认为……是……;今义:认为,动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多。

)4.词类活用余虽好修姱以羁(羁,马缰绳和马笼头。

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屈心而抑志兮(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为动用法,为……而伏;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

)(四)特殊句式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冠之岌岌”即“岌岌之冠”,“佩之陆离”即“陆离之佩”,“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羁”“替”,此处均为被动词:被约束,遭贬黜。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体解”的主语是“吾”,承后省略,是被动者。

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

)四、朗读:1.注意节拍,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 / 以掩涕兮余 / 独 / 好修 / 以为常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岂 / 余心之 / 可惩2.注意延长,“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3.注意重音4.注意感情五、名篇名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六、对照注释,熟读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一、疏通原文:【原文注释】1长太息(叹息)以掩涕(tì眼泪)兮,哀民生(百姓的生活。

一说人生)之多艰。

2余(我)虽(纵然、即使)好(hào喜欢、崇尚、爱慕)修(修洁)姱(kuā美好)以鞿(jī,马缰绳)羁(jī马笼头。

鞿玑,喻约束)兮,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朝谇(suì,谏诤)而夕替(废弃)。

3既(已经、既然)替(废弃)余(我)以(因为)蕙(huì,香草名,俗名“薰草”,也叫佩兰)纕(xiāng,佩带)兮,又申(重复、再三)之以揽(lǎn,采集)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

蕙纕、揽茝,喻高尚德行)。

4亦余(也是我)心之所善兮,虽(即使、虽然)九死其犹(还是)未悔(不会后悔)。

5怨(怨恨)灵修(神仙,指怀王)之浩荡(荒唐,没有准则)兮,终不察夫民心。

6众女(喻许多小人)嫉(jí,嫉妒)余(我)之蛾眉(秀美的蛾眉,喻高尚品德)兮,谣诼(zhuó,造谣、诽谤)谓余(说我)以善(善于)淫(淫荡)。

7固(本来)时俗(世俗)之工巧(工于机巧,适合于投机取巧)兮,偭(miǎn,背向,引申为违背)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8背(违背)绳墨(mò,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以追曲(随意歪曲)兮,竞(竞相)周容(苟合取容)以为(作为、奉为)度(法度)。

9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余(我)侘(chà)傺(chì,失意的样子)兮,吾独(我只有)穷困(阻塞不同,引申为走投无路)乎此时也。

10宁(宁可)溘(kè,突然、忽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我不忍心)为(做)此态。

11鸷(zhì)鸟(凶猛的鸟,像鹰雕类)之不群(合群)兮,自(自从)前世而固(本来)然(这样)。

12何(哪有)方圜(yuán,通“圆”。

方圆即方和圆,方榫头和圆凿孔)之能周(合)兮,夫孰(何、哪有)异道(不同道)而相安?13屈(委屈)心(心意)而抑(压抑)志(志向)兮,忍(忍受)尤(责骂)而攘(rǎng,忍受)诟(gòu,侮辱)。

14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直兮,固(本来)前圣(前世圣贤)之所厚(推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