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三殉道者之歌主题导读从茹毛饮血到快餐文化,人类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大地之时,总是有思想先驱把燃烧的心做为火炬,带领人们走出困境;路途上,总有许多平凡的人,以善良的心作为拐杖,帮助别人走完全程。
如果我们能够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就能够领略到他们的善良、高尚。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格的魅力将永放光芒。
第1课时离骚(节选)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苗裔.()庚寅..()孟陬.()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朝搴阰..之木兰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来吾道.夫先路()汩.余若将不及兮()辟芷.()乘骐骥..()()答案:裔yì,庚ɡēnɡ寅yín,陬zōu,揆kuí,肇zhào,搴qiān阰pí,与yǔ,道dǎo,汩yù,芷zhǐ,骐qí骥jì。
2.辨音时不我与.()参与.()答案:yǔ,yù。
3.辨形驰()(chěnɡ)()情度理(kuí)()请(pìn)众目()()(kuí)伶()(pīnɡ)()取(shè)()婷(pīnɡ)威()(shè)()活(lǎn)联()(zhuì)钢()(lǎn)拾()(duō)橄()(lǎn)()学(chuò)()泣(chuò)答案:骋,聘,俜,娉;揆,睽;摄,慑;揽,缆,榄;缀,掇,辍,啜。
【文言整理】1.通假字(1)肇锡.余以嘉名(同)(2)来吾道.夫先路(同)(3)扈江离与辟.芷兮(同)答案:(1)“赐”。
(2)“导”。
(3)“僻”。
2.词类活用(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答案:(1)名、字:名词作动词,取名、取字。
(2)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3.特殊句式(1)恐年岁之不吾与()(2)肇锡余以嘉名()答案:(1)宾语前置句。
(2)介宾结构后置句。
4.古今异义(1)朕.皇考曰伯庸古义:今义: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2)纫秋兰以为..佩古义:今义:认为。
(3)春与秋其代序..古义: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
答案:(1)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
(2)“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
(3)依次替代。
5.一词多义(1)度何不改此度.( )皇览揆余初度.兮(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 )(2)修又重之以修.能(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 )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3)之帝高阳之.苗裔兮( )又重之.以修能( )恐年岁之.不吾与( )(4)以惟庚寅吾以.降( )肇锡余以.嘉名( )乘骐骥以.驰骋兮( )答案:度:法度时节估计修:美好的修建长、高整治之:助词,的代词,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以:连词,不译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期,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名平,字原。
《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
“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
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划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
两度出使齐国。
屈原为实现楚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了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大约此时郢都在庄跻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而已。
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
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
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
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的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
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治世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有忧国忧民、忠君政治的思想感情。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探寻背景楚怀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00年)春,屈原被贬斥流放到汉北。
此间他作了《离骚》,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像,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离骚》二字的含义,历来解释纷纭。
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而游国恩主编的《离骚纂义》则认为《离骚》是楚国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
故“离骚”含有牢骚不平之意。
因此,可以认为《离骚》是屈原遭谗被放逐后,仿楚曲《离骚》所作的诗,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愁幽思。
同时,解释“离骚”为遭忧之意,也有道理。
课文节选了原诗的开头部分。
作者写了自己的身世并表现了自己的志向与愿望。
表达了自己献身国家的愿望以及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对国家前途的焦虑。
3.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同时“楚辞”又代表了楚地独特的文化特点。
春秋以来,楚国长期独立地发展,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的文化。
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成为“楚辞”发展的重要源泉。
楚辞的特点(1)句子长短不一。
全诗句式参差错落,四言、五言、七言、八言均有,形式灵活多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2)多用“兮”字。
“兮”字的广泛运用,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以表露。
4.《离骚》的艺术成就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的激荡的情感。
明代诗人袁宏道指出:《离骚》“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
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
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
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
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重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的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
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
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5.屈原诗词名句选萃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国殇》)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本文中的比喻?探究: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句的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的政治主张。
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国献身,一往无前。
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理应得到重用。
这就为下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及遭受忧愁埋下了伏笔。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探究:《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①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高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作者用服饰的高洁来象征自己的美德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