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陈志武教授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用生活中贴切的案例阐述了金融、金融如何创造价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与西方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同之处,等等诸多问题,不胜枚举,令我受益匪浅。
对于金融的初学者而言,这本书实在是不可多得入门工具。
第一,中国人对金钱的看法。
中国人很喜欢钱,喜欢把钱捏手里或存银行。
钱或者说货币,陈教授在《金融的逻辑》中指出,只是一种物物交换的媒介,而这种跨时间跨空间的物物交换或直接对货币的调用,便称为金融。
这是我对“金融”一词的概念理解,来源于这本书。
陈教授举例说,在以前,直接用金银购买物品,很是烦琐,后来有了银票,一种一定区域内所共认的金银在数值上的替代品得以购买物品,这便是货币的空间属性,这和《国富论》中货币的发展在思路上相差无几。
如果一个人看到好的商机,手头又没钱,另一方面银行有钱,却没商机,这时候这个人向银行借钱,在未来的某一时间还给银行,这种货币在时间上的跨越就是金融运作的一表现形式。
中华两千年的儒家文化植根在我们心里,“水则资车,旱则资舟”,这种未雨绸缪的理财观念使我们认为钱存银行叫“有备无患”,而不是投资,用一定的风险去换取更多的财富。
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多次提到,关于国人的消费理念。
第二,金融创造财富。
金融有什么用?中国人很讲究实用主义,在学术上也是如此,从清净无为的道家演变成求仙练丹可见一斑。
陈教授举了个例子:甲某有二十二亿资金的项目,可是手头只有二十个亿,这时候只要再有两个亿他的项目便能上市成为二十二个亿的运营企业,而港澳一些人(乙方)手头上有钱却没好的项目,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中介丙,甲通过丙,丙说服乙授受了此次风险的可接受性,这样甲丙达成了协议。
在此过程中,乙没有付出直接产出劳动的行为,但甲丙最后都要给予乙一定的报酬。
在中学马克思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价值,而现在《金融的逻辑》告诉我,只有需求才能创造价值!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陈教授指出,这种认识是学习金融所必须的,即价值在未来,而不是在劳动中,不是在生产中。
于是,我认识到,金融的运作创造财富的可能性是毫无疑问的,如西方国家一直债台高筑却仍能引领世界经济而中国国库从不缺钱得到的却是无忧患意识的高官。
第三,关于贷款买房。
08年雷曼兄弟破产,接着很快由美国金融危机升级成为全球的经济危机。
陈教授的书写于09年,在书中也指出了那次金融危机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分析金融在经济危机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时我对这些有些不知所以然,因为并不了解金融,同时也认为,买房应该存够了钱再买。
现在回过头来想,等我赚够了钱再买房,或一个普通年轻人一次性付款买房,我嫁出去的可能性太低了。
而我父母曾说的,到时资助我十万,然后找亲戚借点就够了,如果这样我不能不想另一个问题,以后我有钱了,就必须先考虑还他们而不是自己开销,因为我怕他们过问。
但是现在,如果我使用贷款买,一个月还款两千到三千,还有四千以上的个人开销,生活还是会比较惬意的,如果是夫妻两个人一起工作就更轻松了。
今天,市场形势很复杂,对我来说还有无数要认识的东西。
房地产行业已几近饱和,有的地区开始缩水了,很多人持观望的态度。
前些天我和在煤炭行业的叔叔打电话,他抱怨了些事。
由于房市不再有先前那样的势头了,受此影响,钢
铁等金属冶练行业的行情也不太好,而由此导致的煤矿形势也急速下滑。
他说,现在煤炭价格已经跌到赔本了,公司外买的矿全亏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吃惊,也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金融知识,希望能更清楚的认识到经济市场,同时也为自己的理财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