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简答题1、简要分析为什么分散投资可以减少风险(1)金融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构建多样化投资的资产组合,或者说“不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2)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是资产组合中所有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
资产组合中,在资产总数一定情况下,单个资产占的比重小,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越小,风险越小,这个原理说明投资资产数量多可以减低风险。
(3)风险协方差公式说明:资产组合的风险并不是单个资产标准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而且与各种资产的相互关系有关。
投资者通过选择彼此相关性小的资产进行组合时风险更小。
(4)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反映组合资产共同变化的程度,因而资产组合的协方差越小组合资产投资的风险越小。
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又取决于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越小系数越小,组合资产风险越低。
这个原理说明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2、简要说明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1)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
从上述货币供应模型中可以看出,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2)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的。
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3)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3、简要说明西方利率理论中流动性偏好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及古典利率理论的异同三个理论都是从供求关系来解释利率的决定,但不同学派对供求关系的解释。
不同之处在于:(1)古典学派强调资本供求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认为在实物经济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利息是资本的价格。
利率的高低由资本供给即储蓄水平和资本需求即投资水平决定;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增函数,均衡利率取决于投资流量和储蓄流量的均衡。
即储蓄等于投资为均衡利率条件。
由于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决定利率,同时该理论还是一种流量和长期分析,所以,又被称为长期实际利率理论。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货币供求解释利率决定。
他认为货币是一种最具有流动性的特殊资产,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取得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
因此,利息是货币现象,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决定的流动性偏好,和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是利率决定的两大因素。
同时,货币供给量表现为满足货币需求的供给量,即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是均衡利率的决定条件。
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利率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下降。
但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中央银行再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也不会下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无限大,形成“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把利率看成是货币现象,认为利率与实际经济变量无关。
同时,他对利率的分析还是一种存量分析,因而,属于货币利率理论或短期利率理论。
(3)可贷资金理论是上述两种理论的综合。
研究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储蓄、投资流量)和短期货币因素(货币供求流量)对利率的决定。
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
可贷资金供给包括:储蓄和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投资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下降或上升;反之,在可贷资金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随可贷资金的需求的增加或下降而上升或下降。
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平衡。
由此可见,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的区别,在于可贷资金理论注重流量和货币供求的变化量的分析,并强调了长期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但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之间并不矛盾,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中货币供求构成了可贷资金理论的一部分。
4、简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需求型通货膨胀即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的是源于总需求膨胀而形成的通货膨胀。
需求型通货膨胀的第一推动力直接来源于货币需求,来源于货币的过量发行。
这种货币的过量发行导致总需求膨胀,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主要从两方面分析。
⑴短期(静态)分析。
这里所要分析的定量关系是如下的四边关系:其中M s为货币供给量,M b为货币的必要量,D为总需求,S为总供给。
在总供给S既定的条件下,如果货币供给量M s超过了货币必要量M b,那就意味着总需求D 有迅速的增加,与相对不变的总供给S相比,D处在过度增长的状态。
这时,亦即意味着经济运行中开始出现短期性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其膨胀的程度依货币供给量M s超过货币必要量M b的程度而定,这一过程如图1在图中,DD曲线表示总需求曲线,SS表示总供给曲线,FF表示既定商品供给量表示通货膨胀率,e表示不同水平的均衡点。
线(既定产量线),Rin⑵长期(动态)分析。
这里要分析的定量关系是如下的三角变量关系:其中:M d为货币需求量,M s为货币供给量,Y*为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它是不确定的。
从理论上说,在增长极限内,Y*随着M s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是同比例增加。
随着M s的增加,总需求增加,进而促使总供给的增加,同时,价格开始上涨。
在离增长极限点较远时,M s增长率、Y*增长率和Rin上涨率之间的关系是M s′>Y*′>R′in ,随着Y*不断接近增长极限点,这三者的关系将变作M s′>R′in>Y*′,而且Y*趋近于零增长。
这时,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表现得非常明显,非常典型。
由于在需求拉上型膨胀的初始阶段存在M s′>Y*′>R′in这样一种关系,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以为较多的货币供给能带来较大的总产量。
这种错觉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5、简述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模式及功能(1) 金融监管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国家立法指定和保障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督和管理。
金融监管当局借助于一系列监管制度和措施,行使监管职权以控制金融风险保证存款人利益,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业的稳定运行。
(2) 金融监管体系的模式: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确立了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4月28日挂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架构的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模式。
(3) 金融监管的原因:金融行业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避让和分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促进一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各国政府都很重视金融监管工作,一般都通过国家立法来保障金融监管当局行使职权。
(4) 金融监管的一般内容:第一,对新设金融机构进行审批,即“市场准入”。
第二,审定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第三,对金融机构经常实施市场检查。
第四,重视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挽救,尽量避免单个金融机构经营不善出现大的社会震动。
挽救和保护的措施主要有存款保险、兼并、接管、清盘以及注资挽救等。
(5) 金融监管的方法:第一,金融机构自律监管系统。
第二,行业自律监管系统。
第三,社会舆论监督系统。
第四,行政法制监督系统。
6、简要说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创新的理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创新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引发金融创新的原因以及金融创新的作用,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理论:⑴“技术推进”论。
该理论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电脑和电讯设备的新发明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重大因素。
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农和麦道威。
⑵“货币促成”论。
代表人物是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
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所致。
如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汇率的反复无常波动,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成因,金融创新是作为抵制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产物而出现的。
⑶“财富增长”论。
该理论认为,科技进步会引起财富的增加,由此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资产增多,从而产生金融创新。
⑷“约束诱导”论。
该理论认为,金融业回避或摆脱内部和外部的制约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
⑸“制度改革”论。
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
⑹“规避管制”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为获取利润而回避政府的管制所引起的。
但当金融创新危及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时,管制会加强,新的管制又会导致新的创新,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
⑺“交易成本”论。
该理论把金融创新的成因归因于交易成本的下降,认为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
以上西方金融创新的理论都是从某一侧面来分析金融创新的原因,因此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7、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抵消作用?(1)微观主体的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微观主体的预期对实施的货币政策效应具有抵消作用。
这种抵消作用表现在:微观主体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会对货币政策进行合理的预期,在预期的基础上广泛地实施有利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对策行为,而这些行为会对货币政策具有抵消作用,从而货币政策不能发挥预计的效应。
(2)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被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
但实际上,社会公众的预期既是是非常准确的,要实施对策也要有个过程。
这样,货币政策仍可奏效,但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货币政策效应打打折扣。
(3)抵消作用的的博弈论分析。
按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如果公众是理性的预期,那么只有未被公众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才能发挥效力。
同理,如果政府的预期是理性的,那么,只有未被政府预期到的公众行为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抵消作用。
所以,政府和公众根据预期来制定其行动的过程是可以用对策论加以解释的,即存在政府和公众的博弈。
8、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特点?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黄金是货币体系的基础。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黄金充分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
一般认为,1880-1914年间为国际金本位体系的黄金时代。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在金本位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