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坛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简介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非政府、博鳌亚洲论坛非营利的国际组织。
它由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及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于1998年发起。
2001年2月,博鳌亚洲论坛正式宣告成立。
论坛的成立获得了亚洲各国的普遍支持,并赢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从2002年开始,论坛每年定期在中国海南博鳌召开年会。
博鳌亚洲论坛致力于通过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推进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
论坛发展至今(2013年4月)已经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
成立背景近半个世纪以来,亚洲各国通过自身努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
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亚洲经济总体发展迅速,东亚经济实现了腾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东亚奇迹”,并成为世纪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虽然在世纪之末,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但经过自我调整与改革,亚洲经济已迅速复苏。
由于亚洲大多数国家现已实行开放政策,博鳌亚洲论坛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日益密切,双边、区域、次区域以及跨区域的合作逐步展开;各国间工商、金融、科技、交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加;东亚地区合作(10+3)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东盟内部经济一体化、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图们江流域合作等次区域合作正在进行;亚太经济组织、亚欧会议、东亚-拉美论坛等跨区域合作也在向前推进。
可以预言,亚洲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跨入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不断发展,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亚洲各国正面临巨大的机遇,也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严峻挑战,一方面要求亚洲国家加强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合作,同时也要求增进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如何应付全球化对本地区国家带来的挑战,保持本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已成为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亚洲国家和地区虽然已经参与了APEC、PECC等跨区域国际会议组织,但就整个亚洲区域而言,目前仍缺乏一个真正由亚洲人主导,从亚洲的利益和观点出发,专门讨论亚洲事务,旨在增进亚洲各国之间、亚洲各国与世界其它地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论坛组织。
发展历程1998年,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和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提出建立“亚洲论坛”的构想。
菲、澳等国领袖经过多次会谈,认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地区合作与对话,有利于亚洲及澳洲国家间增进了解、信任和合作。
1999年10月8日,菲律宾总统拉莫斯和澳大利亚总理霍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胡锦涛在北京议定亚洲论坛的筹设。
此后亚洲各国对成立“亚洲论坛”作出了积极反应。
2001年2月27日,26个发起国的代表聚会中国海南博鳌,宣告成立博鳌亚洲论坛并通过《博鳌亚洲论坛宣言》。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会议,致辞并赠诗一首。
博鳌亚洲论坛包括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哈萨克斯坦前总理捷列先科、蒙古前总统奥其尔巴特等26个国家前政要出席了大会;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迪、尼泊尔前国王比兰德拉、越南国家副总理阮孟琴等特邀出席了成立大会。
大会宣布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
大会第一届秘书长为曾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的龙永图。
2002年4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经选举产生。
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当选为理事长,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前副部长张祥担任秘书长。
2002年4月12日至13日,博鳌亚洲论坛在博鳌举行首届年会,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新亚洲——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48个国家和地区的19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
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此后,论坛每年定期在博鳌召开年会。
2003年1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东京会议选举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龙永图为新任秘书长。
2003年9月22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启用,江泽民为国际会议中心题名。
2003年11月1日,博鳌亚洲论坛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会员大会。
会议通过了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正式章程和有关文件。
2004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达成一致意见,论坛年会将于每年4月的第三个周末定期举行。
2010年4月,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当选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
(以上均摘自百度百科)第一届博鳌论坛对经济的影响(琼海)博鳌作为亚洲论坛的永久会址如今已成为著名的旅游盛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天络绎不绝的来到博鳌。
据博鳌镇镇长林文清介绍,4年来博鳌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00万人次。
伴随旅游人数的猛增,一些为旅游服务的交通、饮食、住宿、娱乐业也逐步兴旺起来。
除一些大的宾馆、酒店外,博鳌镇上的农民旅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富有特色的购物一条街更是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
海南作为亚热带岛屿,海滨风光、热带雨林、地热温泉、民族风情在海南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旖旎画卷。
海南省省长卫留成在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为实现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海南省将积极推动旅游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参与本地市场竞争,促进旅游业在竞争中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卫留成说,海南将抓住作为中国民航业开放的契机,发挥博鳌论坛、健康岛等品牌效应,巩固港、澳、台旅游市场,大力开拓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以及俄罗斯旅游市场,逐步拓展北美、西欧以及澳洲旅游市场。
尽快完善由世界旅游组织和中外专家参与制订的并实施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发展以五指山为中心的中部地区民族生态文化旅游,推进海南岛西部旅游开发。
正是在海南省政府积极提出:重点发展旅游业,全面推进东部旅游开发,把海南岛建设成为一个环保岛、绿色岛、健康岛的口号的指引下,琼海重点抓住论坛契机,结合琼海自身的自然旅游景点,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出了具有琼海本土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大大的促进了琼海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由于亚洲论坛连带的效应、以及琼海旅游市场的整体规范管理,博鳌还吸引了众多的商务会议和会展在此举行,因此会展旅游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
“蓝色”带动“三色”如果说博鳌不仅仅属于自己,当然首先应属于“近水楼台”的琼海市。
而实际上,琼海市已经“先得月”了。
琼海市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为海南坚持武装斗争23年红旗不倒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琼海也因“红色娘子军”的革命故事而闻名全国。
海南的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在琼海可谓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琼海市被世界环保权威赞誉为全球最好的生态环境之一。
而博鳌亚洲论坛的开放性和国际性,一夜之间将琼海推向了世界。
琼海市审时度势,就在博鳌论坛成立的第二年,即2002年下半年,率先提出了属于自己的“三色文化”课题:从历史角度,以红色娘子军为象征的“红色传统文化”;从现实角度,以万泉河为象征的“绿色生态文化”;从未来角度,以博鳌亚洲论坛为象征的“蓝色开放文化”。
三色文化概念全面提出来以后,当时就得到了海南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后来中宣部理论局到琼海考察听取汇报,也认为很有代表性,很有琼海特色。
据琼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姚传秋介绍:“2003年琼海市对这个课题研究了一年,由此对琼海文化发展的思考形成了1万多字的理论成果。
2004年琼海还就此专门召开了首届博鳌文化论坛,论证并推介了具有琼海特色的“三色文化”,将它加到“博鳌体系”中去,“使它与博鳌亚洲论坛形成文化和经济上的交相辉映”。
“三色文化现在可以说是我们的立市之魂。
没有博鳌论坛带来的蓝色开放文化,我们可能还提不出三色文化,也就可能找不到我们的魂。
”在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会召开期间,走在琼海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飘扬着红蓝相间的广告旗子,似乎在暗示着琼海红色传统文化与蓝色开放文化在现实中的完美结合。
旅游业一旦注入文化内涵,便会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三色文化观的指引下,琼海市农村23%的自然村已建成文明生态村,有的成为旅客参观的亮丽景点。
2004年全市接待游客163万人,其中境外旅客占有相当比例。
据了解,在琼海以“一点两翼三组团五中心”的整体发展布局中,即以博鳌水城为顶点和龙头,以万泉河景观大道和滨海景观大道为两翼,以嘉积、博鳌、官塘为三个组团,通过水城带动,两翼推动,组团互动,周边联动,加快琼海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博鳌在琼海的整体发展中已经处于“鳌头”地位。
“纵观琼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变化,三色文化是其中的魂。
而博鳌亚洲论坛所象征的蓝色开放文化正好代表了琼海的未来,也引领了红色文化和绿色文化的进一步开发,打博鳌一张牌,带动了“整个三色经济走廊”。
论坛成立以来,琼海招商引资项目98个,实际利用资金5亿多元,比上年剧增68%,创下该市招商引资的历史最好成绩。
在今年2月初举行的琼海市招商会上,一共签约项目12个,合同投资额4亿多元;动工项目14个,合同投资额2亿多元;竣工项目12个,投资额近3亿元,三项合计9亿多元。
其项目涉及博鳌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制药、食品、科教等多个领域。
到琼海旅游的人数去年达到140.7万人次,同比增长11.9%,旅游总收入3.8亿元,由于博鳌亚洲论坛的设立,琼海由“旅游通道”变成了“旅游目的地”。
历届博鳌论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八届:2008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作为未来两年中国投资的全景图,这一方案几乎涉及基建、教育、环保、住房、社会保障等经济民生领域的各个方面。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的数据,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6.1%,已是连续第七次下跌;但其他最新数据却显示,受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提振,中国经济滑坡最严重的阶段可能正在渐渐过去。
(摘自腾讯新闻)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014年,中国经济实现了7.4%的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8%,国内消费贡献度上升,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 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继续给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
未来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