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章 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第1章 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依天然气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按照天然气的成分可分为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1、聚集型天然气
气顶气 是指与油共
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
态位居有气藏顶部的
天然气。
气藏气
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
单独天然气聚集。 凝析气 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
气藏气。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 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
高者可达1.5,湿气的比重大于干气。。
粘度:天然气的粘度与其化学组成及其所处的环境
有关。一般随分子量增加而减小,随温度、压力增
大而增大(因分子间的运动加快,碰撞增多)。
蒸气压力: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压力称蒸气压
力。蒸汽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同一温度条
件下碳氢化合物的分子量越小,则其蒸气压力越
大。
第一章 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主要内容
原油的组成及性质 天然气的组成和性质 油田水的组成和性质
任一油气藏中都存在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三种
流体,只有纯气藏中才只有天然气和油田水。这
些流体存在于储集层的孔隙裂缝中,并在圈闭范
围内按比重分异,在垂向上呈层状分布,天然气
最轻居圈闭顶部,石油居中,水在下面。同时,
成因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7、导电性
原油电阻率高达 109—1016Ω·m。可利用此性质,用电
阻率曲线来判断油水层。 8、溶解性 原油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原油在水中的溶解度 取决于成份和外界条件。烃类在水中的溶解度(甲烷除外)
随分子量增大而减小。碳数相同的烃类比较:烷烃<环烷烃<
芳香烃。
第二节
↑
在地下,石油的比重还与其溶解气量、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在地下油气藏中,溶解气量多则比重小;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比重随温度
增加而减小,随压力增大而增大。
与此同时,溶解气量增
加引起体积增加的效应,
远远超过随压力增加而 使体积减小的效应。因
此出现压力增加时石油
体积不是缩小而是增大, 直至达到饱和压力为止
数,一般占石油所有组分的50%~60%。 (2)不饱和烃 石油中的不饱和烃主要是芳香
烃和环烷芳香烃,平均占原油重量的20%~45%。
1、烷烃(Alkanes) :属饱和烃(CnH2n+2)
常PT下 C1~4气态,C5~16液态,C17+固态 • 分子中碳原子以单键相连成链状
• 无支链者称正烷烃,有支链者称异烷烃 • 密度、熔点与沸点均随相对分子量增加而升高 • 相对密度小于1,几乎不溶于水(气态烃除外)
溶解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
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当天然气重烃增多,
或者石油中的轻馏份较多时,都可增加天然气在
石油中的溶解度。
热值:每立方天然气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称为 热值。单位每千卡/米3 或千卡/千克。湿气热 值较高,可达210千卡/米3,而煤和石油的热
值分别为4103千卡/千克及104千卡/千克。热
最重要:异戊二烯型烷烃(植烷,姥鲛烷)生物标志化合物 。
Isobutane (C4H10)
Isopenta环烷烃:占环烷烃总量的 50%~55% 三环烷烃:占20% 四环和五环环烷烃:占碳数大于10
的环烷烃的 25 %,它们的结构
与四环甾(zāi)族化合物和五环 三萜(tiē)烷直接相关。
3、芳香烃化合物(Aromatics)
单环芳烃(含一个苯环)
多环芳烃(含两个以上独立苯环) 稠环芳烃 ( 含两个以上苯环 , 彼此通
过共用两个相邻碳原子稠合而成)
原油中 1 ~ 3 环的苯、萘和菲系列含量 最高,占芳香馏分的 70 %左右,而 四环以上的芳烃仅占不到10%。 单环芳烃具特殊芳香味,有毒。
6、旋光性
当偏光通过原油时,偏光面会旋转一定角度,这个角 度称为旋光角。这种能使偏光面发生旋转的特性,称为旋 光性。 左旋物质,右旋物质,天然原油多为右旋。 0.1 度 — 几十分。
原因:分子中具有不对称分子结构。 原油中的胆甾醇和植物性甾醇分子为不对称结构。胆 甾醇存在于动物的胆汁、鱼肝油和蛋黄中,而植物性甾醇 存在于植物油和脂肪中。所以,原油的旋光性是原油有机
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2、分散型天然气
油溶气 溶解于石油中的天然气。
水溶气 溶解于水中的天然气。 煤层气 煤层气指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态的天然气。煤矿 中将这种天然气称为瓦斯。 致密地层气 主要指致密砂岩和裂缝性含气页岩中的天然气。 固态气水合物 是一种白色的固态似冰状的结晶化合物,又称 气水化物或固体气,也叫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然冰”。
(图2-12)
3、粘度(Viscosity)
指流体质点相对移动时所受到的内部阻力。它是对流体流动性能的度 量,单位为帕斯卡秒(Pa· S)。
通常测定的是相对粘度,即液体的绝对粘度与同温条件下水的绝对粘 度之比。
原油的粘度变化很大,如大庆原油粘度在50℃为9.3~21.8×10-3Pa· S, 孤岛油田馆陶组原油则为103~6451×10-3Pa· S。 影响因素: 1)化学组成:分子量小的烷烃、环烷烃 含量多,粘度低;反之则高。 2)温度:T↑、粘度↓;T↓、粘度高。 3)压力:P↑、粘度↑;P↓、粘度↓。 4)溶解气量:溶解气量高,则粘度低 ;
馏分
(四)石油的组分组成
二、石油的分类
(一)分类原则和方法 石油的分类常因用途不同而采用的参数各异, 地球化学家和地质学家注意原油组成与生油岩 及其演化作用的关系。
(二)Tissot和Welte的石油分类
主要依据原油中各类
烃类的含量比例关系,
以烷烃(石蜡),环 烷烃,芳香烃+S、N、 O化合物三个参数作 为三个端元,采用三
天然气
一、天然气的概念及产状
(一)、天然气的概念:广义上指岩石圈 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石油地质 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 天然气。
(二)天然气的产出类型
按天然气的成因可分为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
按天然气存在的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吸
附气和固态气水化合物;
依天然气分布特征可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
角图解来划分原油类
型。
三、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表2-4 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表 环境 区别 石油类型 含蜡量 芳香-中间型、石蜡-环烷型 低,<5%,一般0.5%~3% 石蜡型为主、少石蜡-环烷型 高,>5%,一般10%~30% 海相石油 陆相石油
含硫量
V/Ni
高,S>1%
V/Ni>1%
低,S<1%
碳、氢两种元素在原油中一般占95%以上
石油中硫含量,
据蒂索
(B.P.Tissot,1978) 等对9347个样品 的统计,平均为 0.65%(重量),
其频率分布为双
峰型(图2-2)
石油中含氮量在0.1%~1.7%之间,平均值0.94%。 90%以上的原油含氮量小于0.2%,最高可达 1.7%(美国文图拉盆地的石油),通常以 0.25%作为贫氮和富氮石油的界限。 石油的含氧量在0.1%~4.5%之间,主要与其氧 化变质程度有关。
值是评价燃料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天然气与石油的差别
(一)组成成分上的差别 天然气仅包含少数几个最简单的烃类成员;石 油则不同,几乎囊括了烃类的所有成员。 (二)物理性质上的差别 相态的差别导致二者密度、黏度、溶解度、压 缩性、吸附性和扩散性等物理性质上的差别。
一、基本概念 石油、石油的成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旋光性; 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层气
剩下浅色油质(烃类)部分。亦可能是由于高温裂解,使高分子烃碳链
断裂,变成低分子烃,而形成浅色轻质组分。 2)如果原油受到氧化或菌解而形成黑色的沥青质、炭质。如胜利、克拉玛
依(热采)。
热采 -蒸汽吞吐法
热采 -蒸汽辅 助重力泄油法
2、密度和相对密度(Gravity)
密度:指单位体积重量。 相对密度:指标准条件下(20℃)原油密度与4℃下纯水 密度之比值。原油的密度在 20℃下,一般介于 0.75—1.0 之 间。 相对密度>0.92(国际:0.934) 重质原油 <0.92 轻质原油 美国:API度=141.5/d(15.5)-131.5 西欧:波美度=140/d(15.5)-130 影响因素:1)胶质、沥青质含量↑,密度↑; 2)高分子量含量大,密度↑; 3)溶解气含量↑,密度 。
油气藏中的油、气、水三者存在过渡带,并以一
定关系共存于储基层的孔隙系统中(2-1)。
第一节
石
油
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 体的可燃有机矿产,石油又称原油。地下油气
藏中的石油气态、液态和固态烃类及其衍生物
混合而成的,在成分和相态上均表现为极其复
杂的混合物。
一、石油的化学组成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C)和氢(H),其次 是硫(S)、氮(N)、氧(O)。世界上大多数 石油的元素组成一般为:碳含量介于80%~88%之 间,氢含量占10%~14%,硫、氮、氧总量在 0.3%~7%之间变化,一般低2%~3%。
V/Ni<1%
碳稳定同位素&13C
δ13C> --27‰
δ13C<--29‰
含蜡量高是 陆相石油的 基本特征之 一.世界上高 蜡石油都产 于陆相环境
中,如右图。
海相石油一般为
高硫石油,而陆
相石油一般为低
硫石油。
四、石油的物理性质
1、颜色(color): 颜色变化较大,从无色—黑色。与组成有关:胶质-沥 青质含量越高颜色越深,烃类含量高,颜色浅。原油一般以黑色为多。 原油颜色的不同可有以下几个原因: 1)无色或浅色原油:可能在运移过程中,带色的胶质和沥青质被岩石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