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 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 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
(二)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 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
•思维也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即知道某人 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 2、前运算阶段(2岁-7岁)
• 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 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 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 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他们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 •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万物有灵论” • 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 思维具有刻板性,儿童在注意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方面 • 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四)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 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 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本阶段的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 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
(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 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 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又千差万别。
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
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 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 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
第二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二年,卡玛拉能用双膝行走,能靠椅子站立,能用双手 拿东西吃,对抚养她的辛格夫人能叫妈。经过三年多的训练她 才逐步适应人的生活,能够自己站起,让人给她穿衣服,摇头 表示不。辛格夫人外出回来,她能表示高兴。入院四年她才能 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吃饭时能说饭这个词,这时的智力水平 相当于1岁半的孩子。
入院六年时,她能说出30个单词,与别人交往时有了 一定的感情,智力达到2岁半的水平。第七年,卡玛拉已基 本上改变了狼的习性,能与一般孩子生活在一起,能说出45 个单词,能用三言两语表达简单的意思,能够唱简单的歌。 她开始注意穿着,不穿好衣服不出屋,有了羞耻心。她能自 觉地到鸡窝去捡鸡蛋,受到表扬就非常高兴。第九年,卡玛 拉17岁因尿毒症死去时,智力只有3岁半的水平。”
因而名人之子成名更多的原因在于遗传而不是环境。
遗传决定论
观点:儿童的心理发展完全由遗传决定。 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反思】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奠定了个体心理 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 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二)环境决定论
例如,儿童在一岁前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最快。
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例如,儿童掌握语言的速度是神速的,而抽象逻辑思维的 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育。
关键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 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宜环境 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 。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变得很小或没有 。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广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 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狭义:心理发展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 的整个成长过程。
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1. 2. 3. 4. 5. 6. 7. 8.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 三抬、四翻 、六坐 、 七滚 、八爬 、九立 、 周会走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

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 这种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在环 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码显现出来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Biblioteka (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 。十岁时发表第一篇描写麻雀的“学术性”作品。1915 年获得学士学位。1918年因软体动物方面的研究而获纳
沙特尔大学的博士学位。嗣后,他的研究方向从生物学
转向心理学。1924年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52~1963年 任巴黎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他曾连任瑞士心理学会主 席3届,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
2、阶段性 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 渡的过程。 在量变期间,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稳定,而当量变 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心理的质变。
(二)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1、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 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2、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本阶段具有以下特征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 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对 事物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 维。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不 符而违反规则。
小结: 智力与智力测试 智力差异(个体差异、群体差异)
二、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 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 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适应
• 例如一个小孩子看到一辆车子,叫它车车;但父亲告诉他这是 摩托车,孩子便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修正原有的结构),来 适应这种新看到的刺激,使原有之汽车概念分化出新的概念。
車車
摩托車
平衡
• 既有图式能同化新讯息时,心理感到平衡,否则则会产生 失衡,驱使个体改变原有的图式(顺应)--顺应历程的发 生乃是心理失衡的结果,顺应历程发生后,个体心理状态 又恢复平衡。 • 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平衡与失衡的交替出现。
•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 • 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 • 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得到发展 • 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质量和面积的守恒。 所谓守恒就是儿童认识到了客体即使在外型上发生了变化,但 特有的属性不变。
作用而决定儿童的发展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连续性
第一,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 的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的发展是先前发展 的必然结果。 第二,心理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 不是简单地消亡了,而是被高一级水平所包容和整合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二)智力差异 个体差异 智力差异: 群体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指发展水平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 以及发展时间与别人相比的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启示:
1、教育应重点着眼于大多数正常智力范围内的儿童,以他 们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2、科学应对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0- 2岁 1- 3岁
亲子依恋关键期 口语学习关键期
4-5岁
0- 4岁 5岁左右 10岁以前 5岁以前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10岁以前
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印度“狼孩” 1920年,美国牧师辛格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 小的两岁,不久就死去了;大的约八岁,取名卡玛拉。后 来她被从狼窝里救回送到附近一个孤儿院,由辛格牧师夫 妇抚养。 刚到孤儿院的头一年,卡玛拉只有狼的习性而没有 人的心理。她不会说话,不会思考,没有感情,用四肢行 走,昼伏夜行,睡觉也是一副狼相。卡玛拉经常半夜起来 在室内外游荡,寻找食物。想要逃跑时,象狼一样嚎叫, 吃饭喝水都是在地上舔食。她愿意与猫,狗,羊等动物一 起玩,不让别人给她穿衣服,不愿与小孩接近。尽管她每 天与人生活在一起,但心理发展极慢,智力低下。
•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 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第三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学生的智力差异
(一)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商:即智力商数,它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分数来表示人 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简称IQ。计算公式如下: 智力年龄(MA) IQ=——————————X100% 实际年龄(CA) 其中的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 称CA。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遗传决定论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 解释个体差异。 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
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