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露天硐室爆破

露天硐室爆破


45
第八章
露天峒室爆破
第四节 安全距离的确定
46
§8-4 安全距离
一、爆破地震安全距离确定
主要是在地表、对地面建筑物、边坡, 可求位移S、加速度a、速度V,但使用V 较多。距离爆源为R的某点震动速度:
Q V K( ) R
3
47
§8-4 安全距离
式中: Q—同段起爆的最大药量,kg; R—爆炸中心至V值计算点的间距,m; K—同岩性、爆破方法有关的系数, K=50~200,松土取大值; α —同地质条件有关的地震波的衰减 系数,α=1~3
抛体在漏斗外的堆积多用体积平衡法,由估 标堆积三角形有关尺寸进行。
图9-18 体积平衡法确定爆堆范围
19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1、确定堆积三角形 (1)药心至堆积边缘水平距Sm
Sm

900
W 3 q0 f (n) (1 sin 2 )
(9 38)
γ—岩土容重, φ—W方向与垂直线夹角,抛角。 (2)药心至堆积体质心水平距Sc
1 Sp S m 0.437 S m 2.29
(4)堆积体最大高度hp
hp
AP
0.5( S m S0 )
(9 41)
ŋ—岩土的松散系数;
21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AP—抛掷部分的实体面积 ŋAp—抛掷部分松散面积; AB—爆破漏斗面积;
Ap AB
AE

AE—爆破漏斗内的松散面积;
S0—药包中心至堆积体起始点的水平距。 可由上述各关系中作图求得 。
22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2、迭加原理 (1)单个抛体 与原地形迭加,根 据堆积体来自抛体、 应满足体积平衡原 则,如图9-8所示。 “空中”三角体下 落。
图9-8 高坡地形单层单排药包 的抛掷作用指数 坡面角 (度) 表9-2
15~30 2~1.75
30~45 1.75~1.5
45~60 1.5~1.25
60~70 1.25~1.0
n值
35
§8-2 布药设计
由上述求Sm(9-38)、Sc、Sp、hp (9-38 至9-41)、已知Sm等,对n值的要求,反求算n 值。
28
§8-2 布药设计
三、药包W值的确定
1、考虑因素
要求主抛掷方向与W一致;炸药量,
破坏范围,抛掷量,堆积情况合乎要求。 当露天矿或路堑开挖时,有护坡要求(如 铁路、公路等)图9-10。 药包中心至边坡底线距M M=R1+0.7B ; R1-压缩圈半径; B-药包宽度一半。
29
§8-2 布药设计
图9-12 药室位置剖面图
33
§8-2 布药设计
四、n值的确定
1、n值的确定 (1)对单排单侧作用时 1)按地形条件及抛掷率E选取。 ①平坦地形: n=E/55+0.5; ②斜坡地形: E=60%时。参 考表9-2;
34
§8-2 布药设计
③对多面临空: 抛掷爆破 n=1~1.25,加强松动 n=0.7~0.8; ④陡壁地形: 抛掷时 n=0.8~1.0 加强松动 n=0.65~0.75。
(3)用改变辅助药包起爆顺序和药量方 法改变主药包的W方向。
先起爆药包 后起爆药包
后起爆药包 先起爆
图9-3 药包位置与起爆顺序对抛掷的影响
7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2、多向爆破作用的控制原理 当药包存在两个以上爆破作用方向时, 如最简单的A、B两向时,要控制A、B两 向抛掷或松动爆破的作用程度,是通过控 制WA和WB比值达到的。原则是药包对两 侧破坏作用相同,即:
Q 0.36eqW
3
(2)对平坦地形、掘沟时
Q 0.44eqW
3
41
第八章
露天峒室爆破
施工设计
第三节
42
§8-3 施工设计
1、导洞 一般是导峒 — 横巷 — 峒室。峒室在 横巷尽头,横巷与导峒垂直或斜交,峒室 不与导峒直接相通,缓坡多用小井,反之 陡坡用导峒,这样井巷较短。 2、峒室 其体积为1.4倍的装药体积,形状多为 方形,长方形,由地质条件或工程要求而 定。
f (n) 0.4 0.6n 3
1 SC S m (0.588 ~ 0.676 ) S m 1.48 ~ 1.77
(9 39)
20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3)药心至堆积体最高点水平距,Sp
Sp

2060
W 3 q0 f (n) (1 sin 2 )
(9 40)
第七章
露天峒室爆破
第一节 控制抛掷作用的 基本原理
1
• 爆破参数
确定依据:块度均匀,大块率小,爆破后台阶平整,不留根底,后冲小,爆破 后坡面稳定、安全,爆堆符合要求。 炮孔直径: 吊绳钻或深钻孔:150~200mm 牙轮钻: 250~300mm 炮孔深度: 垂直炮孔:
2
3
4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R2 W 1 n
2
(9 5)
14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3、求R3(上破裂半径)
R3 W 1 n
2
(9 6)
β-岩土的破坏系数,与岩土稳固性有关, 与地形坡角θ有关
对土壤: 对岩石:
1 0.04 (

10
)3
)3
-较大; -较小;
1 0.016 (
二、抛体、坍塌体及爆落体 的基本概念
图9-5 抛体、坍塌体与爆落体
13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当药室装药量为Q,爆炸后,压缩半 径R1、下破裂半径R2、上破裂半径R3 分别为: Q
R1 0.0623
1、求R1:


(9 4)
其中:Q-药包重(kg);▽-装药密度;μ岩土的压缩系数。
2、求R2(下破裂半径)
(1)可利用有利地形,合理布置峒室, 以达到定向集中抛掷的目的。
药包布置点
集中抛掷点
图9-1 适用集中抛掷堆积的凹形地形
5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2)一般地形不利于集中抛掷时,可布 置辅助药包,人为开创有利地形。
先起爆药包
后起爆药包
抛掷主导方向
图9-2 控制抛掷方向的辅助药包
6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10
15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4、作抛体 以药包中心O为圆心,以R为半径,交 于坡面线A、D两点,AOD即为抛体。即 平坦地形下产生的漏斗。
16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5、作坍塌体 以O为圆心,R2为半径,交于坡面线 于C点,DOC即为坍塌体。DOC范围是因 山坡地形,当抛体AOD抛出后,形成坍塌 范围;与岩性、坡角有关,该范围在重力 与爆破作用下并未充分破坏,而又“回落” 漏斗内。
WA 3 f ( nB ) WB f (n A ) (9 1)
10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3)A向抛掷、B向松动时:由第七 章的药量体积法知:松动爆破药量为标准 抛掷爆破的1/3,则上述(9-1)式为:
WA 3 1 WB 3 f (n A ) (9 2)
(4)A向抛掷,B向不破坏时:破裂 半径RA如图 2 2 2
48
§8-4 安全距离
按“规程” :V的判据:当超过下列值 时,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时Q要减少, (可控制段药量,多分几段,达到降震目 普通民房 2~3cm/s 的)。 框架钢筋混凝土 5cm/s 岩石 V=30cm/s岩石崩落, V=60cm/s,岩石破碎(瑞典) 矿山巷道 V=10~30cm/s 注意在W的反向,V值最大,可用改变W
RA WA rA
11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因为: 所以:
rA nA WA
2 A 2 A 2 A
2 R W (1 n ) R A W A 1 n A
由经验,B向不破坏时:要求WB≥1.3RA 所以: 2 WB 1.3WA 1 n A (9 3)
12
§8-1 控制抛掷基本原理
26
§8-2 布药设计
二、药包布置
1、W值合理范围 5~50米之间,最好在7~30米之间。 2、多排药包尽量不用 因后排要求n值更大,地形坡面角θ升 高,但因为爆落范围及W值关系,单排不 满足,用多排。
27
§8-2 布药设计
3、多层药包
药包的高程由爆破要求定。
当 W/H=0.6~0.8时,破碎、效果较好, 坍塌作用较小;H-药包至地表垂距。 而当 W/H≤0.5时,为坍塌爆破,对岩 块无要求;如对抛掷和破碎有要求,则要 布置多层药包。
平坦地形
加强松动, 抛掷
岩石、土壤、 软岩 坚硬岩石、软 岩、土壤
土壤、岩石
斜坡地形 多面临空
a=nW a=4/3 nW
38
§8-2 布药设计
五、药包间距a的确定
表内n、W值为相邻药包的平均值, 由表中知: 1、松动爆破时 一般a≈W;(因药量小,a值不宜过大) 2、抛掷、加强松动时 ① a与n值有关,n大a就大; ② 与地形有关,平坦地形a值较小。
43
§8-3 施工设计
3、大爆破施工
(1)装药
防潮、防水(竹片、油毛毡、塑料袋); 起爆体 高感度、多用2号岩石炸药,用量5%, 多点起爆,条形药室用导爆索+起爆体。
44
§8-3 施工设计
(2)堵塞
横巷全堵,导峒堵塞长度大于4倍巷 道的长边,注意质量
(3)起爆网路
多用电雷管,复式起爆网路(两套独 立电爆或一电、一导爆索网路)。
39
§8-2 布药设计
六、药量计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