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1 第八章 有机质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2011 第八章 有机质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影响有机质演化的地球化学因素
涉及分解、聚合、裂解等反应
有机质
油气
反应将受到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影响
微生物、催化剂、温度、时间、放射性等
一、微生物的作用
这已在第六章第二节和本章第一节中介绍,这里 不再赘述。
二、温度(热应力)的作用
外冷
埋深增大所导致 的热应力增高
内热
干酪根裂解生成油气
断键裂解反应 × C——C 干酪根(有机质) 因此: 反应进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温度的高低。 油气
2930cm-1 , 2860cm-1
峰迅速降低,表 明 大 量 CH3 、 CH2 基以烃类形 式排出 930cm-1 - 700cm-1 范围峰的出现反映 芳香环上C-H面 外弯曲振动 这是芳香核脱烷 基或是环烷烃逐 渐芳构化的结果
③ ④
第三阶段:
C=O,CH3 、CH2 基团的峰继续下降 趋于消失,相当于 最 后 CH4 的 形 成 阶 段
六、干酪根颜色及荧光性的变化
干酪根的颜色可以作为反映成熟度的标志。
两种方法: 生物残体的颜色变化
牙形石 孢子 花粉 藻类
干酪根的颜色变化 随着成熟度的提高,二者的颜色均由浅变深, 由黄色到褐色、黑色。
一般来说
浅黄色、黄色 深黄色-浅褐色(浅棕色) 深褐色(暗棕色)-黑色
未成熟和低成熟 成熟阶段 过成熟
(2)0.5%<Ro<0.7%为深成阶段,有机质低成熟。 (3)0.7%<Ro <1.3%为深成阶段,有机质达到成 熟,为主要的生油阶段 。
(4)1.3%<Ro<2%为深成阶段后期,有机质达到 高成熟,主要产湿气和凝析油。 (5)Ro >2%为有机变质阶段,有机质过成熟,主 要产干气。干酪根则经强烈的芳构化、缩聚而趋向 于形成仅含碳元素的石墨。
范特霍夫(Van’t Hoff)规则认为,当反应物浓度 不变时,温度每升高10K,化学反应速率一般增加 到2-4倍,即:
KT 10 V 2 ~ 4 KT
式中KT为反应速率常数,T为温度。 如果V=2,则埋深到120℃时的反应速率约为温度为 20℃时的地表处的一千倍(210=1024)
如果V=4,则为约一百万倍。 可见,温度对成烃反应的速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表述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关系有更为准 确的方法,这就是阿仑尼乌斯公式。
K Ae
E / RT
式中 K —— 反应速率常数; E ——活化能(J· -1 ),使分子成为能发生 mol 反应的活化分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A ——指前因子(频率因子)(S-1),使活化 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具有正确取向的碰撞频数(=碰 撞总数· 正确取向的碰撞频率); R ——气体常数(8.314J· -1· -1); mol K T ——反应时绝对温度,K。
四、芳香烃随埋藏深度的变化
芳香烃随埋藏深度变化的特征与饱和烃类似。
芳香烃的生成量较少
下降的速度慢
说明芳烃化合物的化 学稳定性比饱和烃大。
埋深 环数 浅 多
深
少
五、不同类型干酪根形成烃类的演化特征
示意图
同盆地、同时代才有意义
图8—23 不同类型干酪根中正构烷烃和支链烷烃的生成与 埋深的关系
图8-24 不同类型干酪根中芳香烃和环烷烃的生成 和埋藏深度的关系
干酪根的碳 同位素组成
来源(先质) 同位素分馏效应 类脂化合物 轻 蛋白质 重 碳水化合物 重
干酪根的
脂族结构比较富含12C
杂原子结构比较富含13C
早期的成岩作用阶段:
优先脱去的是杂原 子化合物 有机质(干酪根) 逐渐富集12C。
深成作用阶段:
12C-12C键 13C-12C键
裂解 所需的能量
少 多 多8% 少
碳同位素组成
重
干酪根 原油 轻 丁烷 丙烷 乙烷 甲烷 脂族链 杂原子
C-C结构同位素 组成逐渐烷与干酪 根的同位素组成就趋于一致。
第三节 可溶有机质的演化
含量 组成 性质 分子结构
埋深 浅 温度 低
干酪根的
有规律的变化
深
高
演化产物
可溶有机质
有规律的变化
干酪根的自由基浓度的变化
地质条件下
实验条件下
III型干酪根自由基浓度高,可能与III型干酪根富含芳香 结构,自由基能更稳定地存在有关。
五、镜质体反射率的变化
煤岩学研究中:
不受成分变化的影响
镜质体反射率
与有机质成熟度之间有着良好的相关性 又易精确测定
石油地质工作中:
分散有机质中镜质体组分的反射率来研究有机 质的热成熟度。
变化幅度小
变化幅度大, 容易识别
在成油阶段以 后不太稳定
镜质体反射率为什么可以成为有机质热演化程 度的指标?
热成熟过程中侧链裂解作为挥发份析出,干酪根本身的 芳构化和缩聚程度不断加大,形成更加密集的结构单元,从 而使透射率降低,反射率增高。
镜质体反射率随埋深(温度)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常用的有机质成熟度Ro划分标准: (1)Ro<0.5%为成岩阶段,有机质未成熟。
异构烷烃
正构烷烃 环烷烃
芳香烃 环烷烃
芳香烃
图8-25 在最大生油深度上由三种主要类型干酪根生成 的烃类组成(Tissot等,1978)(图中面积分别与每克有 机碳中各种烃类的质量成正比)
六、非烃随埋藏深度的变化
非烃化合物包括:
(1)胶质和沥青质,可以用氯仿抽提;
(2)其它的重沥青质化合物,只能用甲醇-苯 或者甲醇-丙酮-苯(MAB)混合溶剂抽提。 在浅层的沥青中胶质和沥青质含O、N、S多,随 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减少。
单体化合物
氨基酸 单糖 脂肪酸 酚 等
水溶解带走
微生物利用消耗
不溶作用 地质聚合物 腐殖质 干酪根 多聚体表面的亲水官能团逐渐减
缩聚
微生物作用下 通过活泼官能
团反应
少,从而导致有机质的水解性和 在酸碱溶液中溶解性逐步降低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阶段 描述的是
生物体
干酪根
埋深范围:变化较大(几百m到几千m)。 控制因素: 温度(一般低于60℃)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微生物是主控因素
用紫外光或蓝光可激发出脂质组的荧光。当发荧 光分子聚合度加大时,就会因为吸收作用使荧光变弱。
未成熟
荧光强 成熟
多为绿色
黄色、浅褐色
荧光弱
Ro=1.3%时
荧光完全消失
七、热失重的变化
将有机质置于加热装置中,进行恒速升温热解, 测量样品在升温过程中因热解产物的消耗而引起的重 量减少,可得到的一条积分曲线。
12C-12C键 13C-12C键
热裂解过程中断裂的次数
生成的沥青 干酪根
碳同位素组成
轻(1-4‰) 重
生成物的碳同位素应该比反应物的碳同位素轻
演化
烃类
同位素组成轻
干酪根
残余干酪根
残余干酪根的δ13C同位素相对增加?
应该变重? 不过: 还有一部分相对富集 13C 的杂原子基团脱去。
变化并不明显
原因: 轻的重的都损失
一、沥青和总烃含量随埋藏深度的变化
页岩中干酪根形 成 的 烃量 随 深度 ( 即 温 度 )呈 对 数增 加 。 低值-高值-低值
低值-高值-低值
二、烷烃随深度的变化
1.饱和烃随埋深的变化
图8-14 杜阿拉盆地白 垩纪地层中的饱和烃和 芳香烃随埋深的变化
2.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 随深度的变化
图8-15 尤因塔盆地正构烷 烃和异构烷烃随深度的变化 (Tissot,1978)
930cm-1 - 700cm-1 谱带相对增强 ⑤
芳环上C=C 的吸收谱带 突出
1610cm-1
反映了残余干酪 根中芳香结构不 断缩合并逐渐向 石墨演化
四、自由基浓度的变化
自由基是指共价键分子在均裂时,产生的带有不 配对电子的基团。 自由基的存在使物质具有顺磁性。电子顺磁共振 仪(ESR)可以通过测定顺磁性的强弱来反映自由基 的浓度。
这一阶段对应着石油形成的主要阶段。
埋深范围:可达数千米 控制因素: 微生物无法生存 温度大约在50-200℃,起主要作用
作用类型:热催化作用和热裂解作用 压力可高达几百个大气压
干酪根 较长的侧链 较短的侧链 脱落 断开 液态烃 气态烃 甲烷气(少量)
长链烃 碳-碳键
三、变质作用阶段
最低温度大约在200-300℃范围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成熟阶段 芳构化作用增加 甲烷 焦沥青和石墨 最终产物 重质烃
干酪根
热降解率降低
缩聚现象增加 裂解
干气(甲烷为主)
第二节 干酪根的演化
含量 干酪根的变化 组成、结构 物理、化学性质
一、干酪根含量的变化
埋藏深度 (反映温度) 原因: 干酪根 不溶有机质 的相对含量 可溶有机质 的含量 可溶的油气
Tissot 等 , 巴 黎盆地下托尔 辛页岩
二、元素组成的变化
第八章 有机质的演化及其 影响因素
保持浅埋 干酪根
相对比较稳定
沉降和沉积作用 成分、结构变化 干酪根 温度、压力 物理、化学性质变化 重排、断链
油气
干酪根 氯仿沥青“A”
随埋深(成熟度)
规律性变化
研究
油气的生成过程和机理
先了解有机质的成岩作用、深成(热解)作用 和变质作用。
第一节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深成(热解) 作用和变质作用
作用类型:生物化学作用和化学作用
沉积有机质经历了分解、缩聚和不溶解作用, 向干酪根演化。 化学特性和结构变化的趋势是:结构的缩聚程 度增高以及对强酸、强碱具有更大的化学惰性。
二、深成(热解)作用
埋深 浅 有机质
温度 低
压力 小
稳定性 强
深
高 脱官能团 碳链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