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史-热演化史恢复_1
泥岩压实阶段及其特征
压实作用 脱水阶段 粘土矿物 排水量% 孔隙度% 地层压力 早期快速 孔隙水 纯蒙脱石 64.7 13.5 21.1 0.7 70~35 35~25 25~10 10~5 正常 正常 异常高压 正常
早期稳定 过剩层间水 纯蒙脱石 晚期突变 第三层间水 蒙伊混层 晚期紧密 最后层间水 纯伊利石
深 0 度
(m)
孔 隙 度 (%)
10 20 30
压实阶段 快速压实阶段 稳定压实阶段
1000
突变压实阶段
2000
紧密压实阶段
松辽盆地的泥岩压实曲线(据王行信,1980)
正常压实
压实作用
异常压实(欠压实)
正 常 压 实
孔隙流体处于开放状态,随上覆沉积物的增加的流体 不断排出,孔隙度随上覆沉积物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因此 ,正常压实段的孔隙流体压力处于动平衡状态,基本上保 持为静水柱压力,即孔隙流体压力系数取决于孔隙流体密 度。正常压实又称为平衡压实。
D j Hi ( D j ) Dj
1 ( z )dz
h H i ( h) h
1 ( z ) dz
式中 Hi(Dj)—现今顶界埋深为h(米)的第I层的厚度(米); Hi(h)—第j层沉积时埋深为Dj(米)的第I层的厚度(米); (z)—孔隙度与埋深的关系。 根据钻井地层分层资料和声波测井资料,由公式可以求解出 每一层在不同埋深下的厚度Hi(Dj)。
现今地层 第j层沉积
上 伏 地 层 厚 度 ( D j) 上 伏 地 层 厚 度 ( h)
第i层厚度 第i层厚度
H i(h)
H i(Dj)
时间 (Ma)
Tm T4 T3 T2 T1
Fn
F4
F3
F2
F1
深度
回 剥 法 示 意 图
F3
F2
F1
沉积初期
F2
(m)
F1
F1
F4 F3 F2 F1
现今地层
埋藏史恢复
一、地层压实校正 二、关键性参数 三、计算步骤
孔 隙 度 ( 对 数 ) 正 常 压 实 — 静 水 压 力 相 混 合 压 实 — 混 合 压 力 相
孔 隙 压 力
深 度
砂 页 岩 互 层
海 相 页 岩
欠 压 实 超 压 力 相
根据孔隙压力对泥岩压实阶段的划分
(据C.R.Evans,1975)
压实作用与孔隙度变化规律
埋藏史恢复
目的:
分析古构造的发展与演化 评价烃源岩有机质在地质时期中的热演化程度
分析地层在地质时期中经历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技术方法:
•Mckenzie的纯剪切法 •Airy地壳均衡法 •挠曲均衡法 •平衡剖面技术 •超压技术 •回剥技术
对盆 地或 剖面
考虑因素:
•构造与负荷沉降 •断裂事件 •地层压实作用 •剥蚀事件、沉积间断 •海平面与古水深
单井
埋藏史恢复的技术方法
一、泥质沉积物(岩)压实作用原理
压实作用是指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 受到的挤压作用,它是使疏松的沉积物固结成 岩的主要作用之一。 压实作用的压力主要来自上覆沉积物重力和 水体的静水压力。因此,压实作用在地质时期 中长期持续的一种成岩作用。
它从沉积物埋藏开始一直可以继续到沉积 物埋深达9000米以上。在压实作用下沉积物的 孔隙流体不断排出、孔隙度不断减少,体积密 度不断增加。
地 层 由 老 到 新
地层。 “回剥法技术”
B 8(My)
就是根据地层形成的时 间、空间顺序关系,从
C
12(My) 5 (My) 4 (My)
上而下恢复地层在各个 地质时期的厚度和埋藏
D F
深度。
0
5
10
15
20
现今25
(My) A
“ 回 剥 法” 恢 复 埋 藏 史 示 意 图
5 (My)
B 5 (My) C 5 (My) D 5 (My) E 5 (My)
1
2
1
1
沉积时间
沉 积 表 面 B A B C
C B
A
A
原 始 孔 隙 岩 石 骨 架 A沉 积 末 期 B沉 积 末 期
残 余 孔 隙
A层 岩 石 骨 架 不 变
C沉 积 末 期
沉积压实埋藏史示意图
地层 代号
岩性剖面 沉积时间
沉积岩层在沉积形
A
10 (My)
成过程中,自下而上形 成了由老到新的一系列
埋 藏 深 度
二、压实校正数学模型
同一地层在不同埋藏深度下地层厚度 埋藏深度 (m) 平均孔隙度 (%) 地层厚度 (m) 0 50 500 20 2500 10 5000 5
1000
700
600
550
A. D.Flavey和Ian Deighton(1981)在假定压实过 程中岩石骨架体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提出下 列压实校正模型公式:
—孔隙度(%);
0 —沉积初始孔隙度(%);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压实系数(1/m);
z —埋藏深度(m)。
在正常压实阶段的压实曲线的编制方法,有直接测 量和间接测量两种。目前大多利用声波时差测井资料间 接求取孔隙度。根据Wyllie等人(1956,1958)大量试验 的结果,推断在具有均匀分布的小孔隙的固结地层中, 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值之间具有线性关系:
地质时间
0 5 10 15 20 B C D E B A A 25
C D E
埋 藏 深 度
地层 代号
岩性剖面 沉积时间
A
10 (My)
地层剥蚀: 地层沉积与 抬升的时间 相同。
地层 代号
岩性剖面 沉积时间
A
10 (My)
B
8(My)
地层剥蚀
B
8(My)
被剥蚀 地层
C
12(My) 5 (My) 4 (My)
粒状方解 石胶结作用
油
压溶 作用 、 中粗 粒状 方解 石胶 结作 用
1
2
2
致密,亮晶颗粒灰岩 孔 隙 度 小 于 1-2%
秧1井D—P颗粒碳酸盐成岩演化序列
沉积物物理(机械)压实
碳酸盐沉积物物理(机械)压实产生的特征示意图
(据强子同等,1991)
含有稀疏颗粒的灰岩因压实作用转变为富颗粒灰岩示意图 图 2-10 含有稀疏颗粒的汇演因压
埋藏深度 (m) 平均孔隙度 (%)
地层厚度 (m)
50 50 1000
500 20 700
2500 10 600
5000 5 550
压实作用 “回剥法” 恢复埋藏史
“超压法”恢复埋藏史
“平衡剖面法”
一、回剥法原理
回剥法恢复埋藏史示意图
现今 厚度
再剥 去2层
剥去 3层
3层沉
积末期
3
1 2 3
2
Ze
Ze
Z
eff Pc Pf
欠压实泥岩孔隙流体压力、有效应力变化示意图
声 波 时 差
深 度0 126 Q Nm1 1000 Nm 2 200
( 对 数 )
(us/m) 100 300
流 体 压 力
(kg/cm2)
分 段 拟 合
(m)
正 常 压 实
0 e
c z
2000
Ng
Ed 3000 Es 4000
欠 压 实
d e
z
三、砂岩的压实作用
砂岩的胶 结作用和大量 次生孔隙的形 成往往使孔隙 度与深度的关 系变得复杂。 近年来, 虽然有许多学 者在这方面进 行了深入研究, 但是定量化的 描述仍然比较 缺乏普遍适用 性。
砂岩压实作用示意图(据M.R.Giles等(1998)
C
12(My) 5 (My) 4 (My)
D F
D F
剥蚀地层
0 5 10 15 20 25 30
现今
(My) A
“ 回 剥 法” 恢 复 埋 藏 史 示 意 图
5 (My)
B 5 (My) C 5 (My) D 5 (My)
剥蚀地层
地质时间
0 5 10 15 20 25 A B C D E
E 5 (My)
1
成岩作用
砂屑、鲕粒、生屑沉积物
纤状、刃状文石、高镁方解石 胶结作用、大气淡水溶蚀作用 淡水方解石 胶结作用
孔 隙 度 (%)
0 20 40
泥晶化作用
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 棘屑次生加大作用 溶蚀作用、构造破裂 压溶作用、石英交代 深部溶蚀、中粗粒 方解石胶结作用 构造裂缝、方解石充填
残余晶间孔、溶蚀孔、缝 颗 粒 灰 岩 , 孔 隙 度 =2-6%
1 K
max eff eff
K'
0 e max eff e
式中
eff —有效应力;
K —随着围压增加而孔隙度减少的压缩系数;
K ' —围压减小而引起弹性回弹的压缩系数;
max eff —最大有效应力。
页 岩 孔 隙 度 深 度
( 对 数 坐 标 )
页 岩 流 体 压 力
压实作用与孔隙度变化规律
声 波 时 差
深 度0
(m)
(us/m) 100 300
流 体 压 力
126 Q Nm1
200
( 对 数 )
(kg/cm2)
孔 隙 度 ( %)
( 对 数 )
1000 Nm 2
2000
Ng
Ed 3000 Es 4000
黄骅坳陷港深28井声波时差、流体压力、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关系
四、碳酸盐岩的压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