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编号公民知情权(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学年论文)院系:文法系专业:法学班级:文法081-1学生姓名:田蕾学号: 200890505111指导老师:吴淑霞(讲师)2010年月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摘要:宪法意义上的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政府对公民获取信息的自由负有责任,即国家以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来保障公民所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自由。
通过对我国“政府信总公开第一案”的分析,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法基础是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知情权兼有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权利属性。
知情权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是消除谣言,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应在宪法中明确知情权的基本权利地位,并积极构建知情权的宪法救济制度。
关键词:知情权、宪法权利、权利属性、政府信息公开、社会公众引言“知情权”是由美国一位编辑肯特•库泊在1945年1月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来的,到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兴起“知情权运动”以来,知情权被广泛沿用并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权利概念。
建立公民知情权制度具有理论依据和宪法依据。
知情权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是消除谣言,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健全和完善知情权对于保障公民的自身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限制政府权力、维护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当前在知情权保护及政府信息公开问题方面的宪法立法及相关制度构建方面相对显得薄弱滞后,社会发展要求中国顺应世界潮流,制定相关知情权制度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知情权的含义和由来·(一)知情权的含义知情权,又称“知悉权”、“了解权”、“知的权利”、“信息自由权”等,是指“有关主体有获知与他有关的情报信息的权利”。
知情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知情权的对象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的信息,既适用于公法领域,也包括私法领域中平等主体之间的知情权,如消费者对商品情况的知情权等。
狭义的知情权主要是指获取官方的信息,即社会公众从政府获取相关信息的权利,仅适用于公法领域。
宪法意义上的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政府对公民获取信息的自由负有责任,即国家以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来保障公民所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自由。
知情权兼有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权利属性。
“知情权”包括“知悉”和“获取”两个层次的含义。
其中“知悉”主要是指权利人主观上知晓,而“获取”则是指权利人索取、查阅某种记录着信息的有形载体(文字、图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子光盘等),其基本内容是公民对国家机关掌握的情报有知道的权利。
·(二)公民知情权的由来“知情权”一词源于英文“the right to know”,是有美国新闻记者肯特·库柏在1945年1月率先使用的。
面对当时美国联邦政府消极对待政务信息公开,任意扩大保密权限的官僚主义作风,库柏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提出“不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在一个国家乃至世界上便无政治自由可言”,并建议将知情权推升为一项宪法权利。
但在此之前,有关知情权的发展更多的体现为理论上的先行。
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知情权运动”的推动下,“知情权”一词被广泛的援用并很快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权利概念。
二战以来各国日益重视此种权利的地位,在1949年联邦德国基本法肯定知情权的宪法地位以后,芬兰、美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通过法律制度或司法实践对知情权的保障呈现出强化的趋势。
主要反映了这样一种权利主张,即“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自由和权利。
”现今未发现有论著设专门章目阐释知情权,对知情权的零散表述多为在表达自由的条目下提及知情权。
而相关的立法例,也多是在有关表达自由的条款中进行表述。
·二、知情权的作用知情权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法基础,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法基础是知情权,没有知情权作依托,政府信息公开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信息社会,知情权具有构筑其他权利基础的基本功能,是公民行使选举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言论自由权、民主管理权等基本权利的前提。
获得政府信息是知情权的应有之意,而知情权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人民行使一切民主权利的重要前提。
只有知情,人民才能实现对政府职责的真正监督,才能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民众只有对公共事务的了解,才能获取政府的信息,才能对政府行为做出评判,人民才可以选择、监督政府,才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知情权的作用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提高公共行政的民主性。
2、提高公共行政的科学性。
3、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化。
4、提高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5、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6、维护公共利益。
7、促进行政行为的规范化。
8、保障透明行政。
10、提高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三、建立知情权的依据和必要性·(一)建立知情权的依据首先,知情权具有宪法上的依据。
知情权是宪法所规定的表达自由的前提性权利。
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是最重要的表达自由。
基于人民主权理念,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政府是实现民意的机构。
人民有权对政府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判断其行为是否符合人民意愿,进而影响政府决策,有效地参政议政,而行使这一权力的前提是对政府权力运作信息的知悉和了解。
一是宪法规定了公民参政权利的内容。
《宪法》第二条确定了权利在民原则,依据该原则,国家权利(包括行政权)来源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包括间接的选举国家机关,有国家机关根据人民的授权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也包括人民直接根据法律管理国际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人权保障原则和法制原则是推动知情权发展的动力。
二是宪法赋予了公民监督权利的内容。
宪法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三是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自由。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其次,知情权具有理论依据。
一是知情权作为人权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早期就有学者认为人民应当有权为自己选择负责的领导者;应当有权撤换他们;应当有权了解和检查他们活动的每一个细小步骤。
这里的“有权了解”,应当理解为“知情权”。
二是作为知情权的重要基础即民主的公开性。
公开是保证民众知情权的前提,没有“公开”,知情权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何谈民主。
三是作为中国的先辈们也提出了民主公开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建立知情权制度的必要性建立知情权制度首先是民主宪政的需要。
宪政民主是为了解决对政治权力的制约问题,限制政府权力,以有效地保障人权、自由与社会公正,其实质是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地限制、监督,防止它被滥用,尤其是要防止它被用来侵犯人权和自由。
而知情权正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
其次建立知情权制度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
知情权是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手段,它要求政府及时公布与公民利益有关的信息,使公民能及时了解社会上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情,从而了解自已的地位,然后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相应的安排,趋利避害,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三建立知情权制度是消除谣言,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第四建立知情权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中国加入WTO 的需要。
中国当前知情权制度的背景主要呈现两个方面特点:一是知情权制度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缺乏现实的法律支撑。
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进行整体保障的法律条文在中国尚未出现。
同时,与公民知情权相对应的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定也稍显滞后,造成了知情权的法律保护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不协调。
二是公民对知情权的保护意识及政府信息公开意识淡薄。
政府认为对公民实现知情权、提供信息公开,是一种恩赐,而不是责任。
所以,当前我国必须建立健全公民的知情权制度,以切实保障公民权力,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利益。
·四、建立知情权的保障与救济首先,建立知情权制度应在全民、全社会树立思想理念,树立知情权权利意识。
在建立知情权制度之前应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通过个案及一些实践,促使公众树立知情权利保护意识。
其次,为知情权制度提供法律保护。
建议将知情权明确写入宪法,将其规定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使宪法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起到一个主心骨的作用,为公民的知情权提供有力的宪法保护。
制定相应的政府信息公开法、新闻自由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
建立起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具体的知情权制度,将宪法对知情权的原则规定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应有的可操作性,为公民知情权的落实提供更加具体的法律保护。
三是详细界定知情权的界限。
要明确界定知情权的界限,就必须正确处理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知情权的概念和范围。
四要设置实施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法律要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信息公开的请求权。
五要建立健全违反知情权制度的查处机制。
及时追究违反规定有关人员的责任。
六要制订违反信息公开的救济途径。
宪法上的公民知情权,其最重要的方面是获取行政信息,需要行政法上的信息制度予以保障。
行政行为过程内的相对人知情权保障:相对人知情权在行政行为过程中具体体现为阅览卷宗权、听证权、受告知权、受说明理由权以及受教示权(它们之中都包含了请求权),由阅览卷宗制度、听证制度、告知制度、教示制度以及说明理由制度进行保障,政府在做出行为的过程中,如未切实有效履行与这些权利相对应的义务,都有可能导致其行为的不生效、无效或可撤消。
公民知情权的法律救济:1、行政复议2、行政诉讼3、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4、请愿、申诉、声明异议等救济方式。
综上所述,知情权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公民实体性权力的保护,政府工作的顺利展开,国家立法的完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诸多方面有巨大的积极意义,而我们的现实状况又迫切要求对于公民知情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所以我国应完善健全知情权制度。
保证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1]李春燕:《中国公共听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
[2]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
[3]何生根:《知情权属性之学理研究》,.法律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
[4]吴宁:《知情权及其性质探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月。
.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学年论文评审表(指导教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