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土配方施肥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

测土配方施肥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

测土配方施肥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一、工具准备野外采样要准备以下工具和设备:不锈钢取土钻、剖面刀以及卷尺、布袋、标签、表格、环刀、铅笔、测坡仪、罗盘仪、数码相机、GPS定位仪等。

二、技术准备(一)技术队伍按每县采样4000个,采样时间2个月计,每县应具备外业采样技术干部18—24人,可分为6—8个外业采样小组,每组3人(含乡镇农技干部1名),分别包干,定期完成采样任务。

(二)技术培训除省级技术培训外,县级应举办技术培训班,培养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

(三)技术资料1、收集资料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详查、土壤监测、中低产田土改良、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土肥试验、秸秆还田、农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作物品种、产量以及县乡(镇)基本情况等资料。

还要收集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政区图、交通图、水利图、土壤养分图等图件。

2、统一土壤分类按照本次要求的土壤分类系统修改县级土壤分类,形成县级土壤分类系统新旧对照表(参见《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与实践》1—48页),表格形式(见表1)。

3、调整耕地面积按照2000年统计部门公布的土地详查面积,以第二次土壤普查土种面积为基础调整为新的耕地面积,形成耕作土种面积调整表,水田、旱土分别统计。

表1 县土壤分类系统新旧对照表4、编印外业调查表格一是“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见表2),二是“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见表3)。

表2 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统一编号:调查组号:采样序号:采样目的:采样日期:上次采样日期:表3 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统一编号:野外编号:说明:调查当年每一季作物一张表,与“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联合使用,编号一致。

三、编制采样计划与点位图1、以土种为基础进行整体布局一个县以土种为基础进行整体布局,将当年采样数量(2000—4000个)分配到土种,小面积土种少布点,大面积土种多布点,一般应确保小面积土种采样1—3个。

布点和定点要以第二次土壤普查剖面表和土壤图为基础,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都要求采样点设置在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进行过剖面调查的地块。

以利进行对比,了解地力变化情况。

2、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区域布局一个县范围内,多存在山丘岗平地貌,山丘区耕地面积较小,而岗平区耕地面积大,不应将采样点数平均分配到每个乡镇,而应根据耕地面积大小使乡镇采样点数有多有少。

由于山丘区土种较多,因而要适当增加点数。

编制采样计划时,综合考虑土种、乡镇、熟制和作物品种,并形成采样计规划表(见表4)。

表4 县采样点规划表3、充分考虑熟制对一年一熟、一年三熟、二年三熟、二年四熟、二年五熟等耕作制度都要设置采样点,代表性和大面积熟制多设。

也可依据轮作制,如稻—稻—油、稻—稻—闲、棉—油等进行布点。

4、兼顾不同作物品种所布样点要反映不同作物品种,其中大面积作物多布点,小面积作物适当少布点。

根据以上土种、乡镇、耕作制和作物品种安排的采样点,统一反映在野外采样计划表中。

(二)绘制采样点点位图将土壤图复制,以乡镇为单位,找到原剖面点,根据编制的采样点编号与原剖面点编号对照表,用彩笔标注采样点符号和编号,如⊙1125、⊙1200。

土壤图已数字化的县,可在电脑上编制采样点点位图。

四、采样程序(一)土地利用及土壤种类校核找准采样点位后,首先要校核该点的土地利用形式与土壤种类是否与原来一致。

如果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的(如稻田改旱作、道路、房屋等),应换点,选择附近与原来利用和土种相同的点(仍应为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点)采样,同时对土种变化情况进行登记。

因土壤改良(如开沟排水、客土掺沙、半旱式栽培、消除矿毒等)导致土壤亚类、土属、土种变化的可以不换点,但要进行登记。

外业调查后,要形成土种面积变化登记统计表(见表5)。

表5 县土种面积变化登记表单位:亩(二)确定经纬度用GPS定位仪测定。

(三)校核土壤内外条件及相关性状以第二次土壤普查剖面表等资料为据,对采样点相关内容进行对比校核。

1、地貌类型及地形部位(1)地貌在全国地貌划分的基础上,我省增加岗地地貌,形成“湖南省地貌类型划分及指标”(见表6)表6 湖南省地貌类型划分及指标单位:m洞庭湖平原一律为低平原,其它海拔40米左右以上地区出现的平原为高平原。

湖南省地貌类型划分及指标:表6()内数字为湖南地貌划分指标。

低平原与高平原,高、中、低丘,高、中、低岗和高、中、低山等,一般难有截然的分界线,采用当地为主的地貌命名,以半径10公里以内或能见到的最高海拔山地确定地貌类型。

如低丘指标是绝对高度<500米(湖南采用100—300米),相对高度<50米,其相对高度是指丘间低平地与丘顶之差,故低丘地貌不仅指丘体本身,还包括了其间的低平地(农地)。

低山之间和低山附近的低平地(农地),都属于低山地貌类型。

低山间的丘陵,丘陵间的岗地,丘陵、岗地之间的平原达到10km2以上者单独划分地貌类型,不足10 km2的归入附近地貌类型。

(2)地形部位地貌类型一般反应土纲和土类的分布,地形部位既反应土类、业类的分布,又反应土属和土种的分布。

现以地貌类型为基础,划分地形部位。

中山A、水田:坡田、高岸田、冲田上部、冲田下部、梯田、山间峡谷、碟形田。

B、旱土:山坡上部、山坡中部、坡麓、梯土、冲垅土、碟形地。

低山A、水田:二排田、高岸田、梯田上部、梯田中部、梯田下部、冲田上部、冲田中部、冲田下部、冲田出口、垅田上部、垅田中部、垅田下部、垅田出口、山间峡谷、碟形田、低洼田、高位河漫滩、河流一级阶地、河流二级阶地。

B、旱地:山坡上部、山坡中部、山坡下部、坡麓、梯土、冲垅上部、冲垅下部、碟形地、台地、河流阶地。

丘陵A、水田:二排田、高岸田、梯田上部、梯田中部、梯田下部、冲田上部、冲田中部、冲田下部、冲田出口、垅田上部、垅田中部、垅田下部、垅田出口、山间陕谷、碟形田、低洼田、高位河漫滩、中位河漫滩、低位河漫滩、河流一级阶地、河流二级阶地、河心滩、村边田。

B、旱土:丘坡上部、丘坡中部、丘坡下部、坡麓、丘顶部、梯土、冲垅上部、冲垅下部、碟形地、台地、丘间缓坡地、丘间平地、河流一级阶地、河流二级阶地、高位河漫滩、中位河漫滩、低为河漫滩、河心滩岗地A、水田:二排田、坡田、冲田上部、冲田下部、冲田中部、冲田出口、垅田上部、垅田中部、垅田下部、垅田出口、低洼田、高位河漫滩、河流一级阶地、河汉二级阶地、河心滩、村边田。

B、旱土:岗坡、岗顶部、岗间缓坡地、岗间平地、河流阶地、河心滩、台地。

平原高平原水田、旱土:平原上部、平原中部、平原下部、河流一级阶地、河流二级阶地、高位河漫滩、河心滩。

低平原水田、旱土:高湖田、平湖田上部、平湖田中部、平湖田下部、低湖田、湖心滩、台地、河流阶地。

有关说明:A、山间陕谷、冲田、垅田及平原划分指标山间陕谷:谷宽<100米(只包括低山和丘陵两个地貌,在岗地地貌区仍归入冲田地形);冲田:冲宽100—1000米;垅田:垅宽1000—4000米;平原:原宽>4000米。

B、村边田指靠近村庄周围的农田。

这类田施用肥料较多或村庄内污水涌进农田,致使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过去称自肥田。

土种冠以黑、肥、暗等的多属这类田。

C、梯土指人工开挖、平整,形成梯状的旱土或果茶园。

D、碟形地专指石灰岩地区漏斗(天坑)中的水田和旱土,以四周高,中间低平为主要特征。

在特大的漏斗地区,有不同地形的耕地,根据具体的地块特征确定地形。

2、耕层厚度实测3—5个点,取平均值。

操作方法:用锄头或铲挖小剖面(测试面防踩压),深30厘米左右,根据土壤松紧度、颜色、质地、结构、作物根系量、干湿度等的差异确定耕层及厚度。

3、耕层质地国际制:分为砂土、砂壤、粉壤、砂粘壤、粘壤、粉粘壤、砂粘土、壤粘土、粉粘土、粘土、重粘土,根据砂粒、粉粒、粘粒的百分率及其组合来确定(见表7),要通过室内检测确定。

表7 国际制土壤质地划分指标卡庆斯基制:又分为繁制和简制。

繁制:重粘土、中粘土、轻粘土、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砂壤土、紧砂土、松砂土。

简制:粘土、重壤土、壤土、砂壤土、砂土,为野外调查时采用。

野外手测质地方法(见表8、表9)。

手测土壤质地标准(湖南)表8表9 土壤质地野外手感鉴定分级标准(全国)4、剖面构型旱土剖面主要有A—B—C、A—B—C—D和A—B1—B2—C 等构型。

水田剖面主要有A—P—C—D(淹育型水稻土)、A—P—W—C(潴育型水稻土)、A—P—E—C(漂白型水稻土)和A—P —G—C(潜育型水稻)等构型。

剖面构型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土壤经改良后的土壤剖面构型发生了变化,如潜育型稻田改良后,地下水降低,潜育层消失,剖面构型由原来的A—P—G—C型改为A—P—W—C型,这里的先决条件是土壤真正得到了改良。

二是第二次土壤普查搞错了或记载不完全的应予以纠正与完善,如“A—P—W”肯定是错误的,因为“W”层不可能到底,其下必有一个母质层(C)或其他层(G)。

有关剖面构型内容参见《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与实践》第49—55页。

一般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剖面构型,发生变化的,根据相关条件(如地形部位、地下水位、土壤改良)分析,进行修改。

5、土壤母岩母质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把各类岩石归纳为花岗岩、板页岩、砂砾岩、石灰岩、紫色砂页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物与湖泊沉积物七大类。

而全国则更重视母质的划分,本次调查使母岩与母质二者结合起来,以反映其来龙去脉。

有关岩石及其矿物的识别,是土壤调查和土壤分类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涉及湖南的土壤母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残积物由岩石就地风化而成,未经搬运,土壤中夹杂着较多的岩石碎片,岩石种类单一,有棱角。

一般分布在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剖面发育不完全的地段。

(2)坡、残积物既有来自上部的坡积物,又有自身风化物。

其中坡积物来自临近的上方,搬运距离不远,岩石种类单一,部分有棱角。

仍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地段,土层较残积母质地段稍厚。

(3)坡积物在山坡的岩石风化物质或土壤,在重力或流水冲刷作用下,搬运到山(丘)体下部缓坡地带堆积而成的物质。

有的由小溪沟冲刷下来进入平地或缓坡地堆积并向四周扩散,形成扇形地形(坡麓),叫坡积扇或洪积扇。

由于这种扇形地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而被辟为排田或梯田,在人为作用下,原有扇形特征在南方稻田区已不太明显。

地形相对较缓,中上层岩片含量少,岩石成份较单一,棱角不明显。

(4)洪积物山区的沟谷,在暴雨或大量积雪溶化后,形成暴发性洪流。

洪流流出山口后,由其夹带物形成的扇状沉积叫洪积扇。

它们主要由流域内水土冲刷、洪水移运的泥砂岩屑、石块等洪积物组成。

当邻近的几条山地河流形成的洪积扇扩大伸展彼此相连结时,就形成洪积平原。

与坡积物的区别:坡积物以坡积及小溪沟带来的物质且靠近山体为主,土层中物质大小不一;洪积物有较远的搬运距离,地势趋向平坦,土层中物质比较均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