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依法治教,就是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规范教育行为。
即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具体来说,就是用法律来规范教育管理活动,协调教育关系,指导教育关系,指导教育活动,解决教育矛盾,保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依法治教的原则是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
4.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主要的区别:①制定的主体不同。
教育法律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政策制定的主体包括政党和国家机关。
②表现的形式不同。
教育政策通常是以决议、决定、纲要、通知、意见、指示等文件形式出现的,而法律则是以法律条款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的。
③实施方式不同。
政策主要是依靠党和国家机关的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对其特定的工作人员的约束来保证实施。
而法律的实施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求任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必须遵守。
④作用不同。
政策具有指导性、调控性和灵活性,而法律作用的特点则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
两者的联系:①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而法律是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在政策指导下进行。
②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这是政策和法律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
③政策和法律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其在调整社会关系上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
5.教育法的作用: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规范作用表现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社会作用表现在①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
②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保障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④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
⑤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6.教育法规主要指教育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教育法规。
教育行政法规有条理、规定、办法或细则三种。
地方性教育法规有执行性、补充性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自主性的地方性教育法规两种。
7.社会关系都是法律关系吗?(×)法律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即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形成各种各样的事实关系,但并不是所有事实关系都是法律关系。
只有由法律所调整的,即由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才具有法律关系的性质,不由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不是法律关系。
8.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9.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①纵向性的法律关系,一般称为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横向性的法律关系,一般称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10.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①学校是法律、法规的授权组织②学校具有民法上的法人地位③学校是行政相对人。
11.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①组织机构和章程②合格的教师③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④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12.学校的权利: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③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⑥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3.学校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④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情况提供便利⑤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⑥依法接受监督。
14.学生的权利:①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②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③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④享有申诉权⑤享有人身权15.学生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16.特殊学生群体主要有女生、经济困难的学生、残疾人。
17.在法律上,教师具有两种身份:①他们是普通公民②他们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18.教师的权利:㈠作为普通公民的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公民的人身自由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监督权。
㈡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特有的权利:①教育教学自主权②学术自由权③管理学生权④获取报酬权⑤参与教育管理权⑥培训进修权⑦申诉权。
19.教师的义务:①遵纪守法义务②教育教学义务③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④尊重学生人格义务⑤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⑥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20.我国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与培训制度、教师考核与奖惩制度、教师待遇制度、教师申诉制度。
21.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①国籍必须是中国公民②思想品德③学历④教育教学能力⑤身体素质⑥心理素质。
22.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①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②平等的关系。
平等关系首先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再次,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公正评价。
23.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制裁、补救、强制。
24.制裁与强制的区别:①强制的实质在于强制违法者履行其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而制裁的实质则是剥夺违法者的某种权利②强制一般是在案件查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而制裁则是在案件查清之后,对违法者做出的惩罚。
25.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运动伤害、课余伤害、校外活动事故。
26.体罚构成的伤害,必须由教师本人承担责任。
27.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是过错原则。
28.学生人身损害的赔偿范围一般分为四个方面:常规赔偿、残疾赔偿、死亡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29.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它的特征表现在:①权利受到伤害②弥补性③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30.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①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②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③其他渠道,主要是机构内部或民间渠道。
31.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
国家对非职务行为所导致的行政赔偿不承担责任。
32.教育行政赔偿构成要件:职务行为主体、职务违法行为、损害、因果关系。
33.教育法律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损害的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34.教育经费由国家承担。
35.义务教育的年龄:6-15或7-16周岁36.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
”37.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作弊者:其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参加教师资格考试;38.(1)未成年学生具有严重不良行为,但是其行为还未达到刑事处罚、收容教养或者劳动教养的条件,学校就不应开除,而应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将其送往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2)只要符合法律和国家规定,即达到刑事处罚、收容教养或者劳动教养的条件,学校就可以开除未成年学生。
(3)除了上述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直接开除学生外,学校也不得仅以违反学校管理制度为由开除未成年学生;不得通过“劝其退学”等形式变相开除学生。
39.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40.未成年学生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学生的行为侵害学校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组织、个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成年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41.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121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
42.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43. 在校学生的监护权是法律规定的,监护权不转移给学校,学校所尽的义务是看管、监管、看护等义务,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44. 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45.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所享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的充分实现,应该由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切实有效地加以保障。
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教育制度,国家对这一制度的实施承担主要的保障义务46.教育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关系,这一关系反应的是国家与相对人的关系,其实质是国家如何领导、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
47.教师在学生脸上刺字是侵害了该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刺字严重则涉及肖像权。
区别于一般违法行为: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48..学生参加学校运动队训练受伤属于运动伤害。
49.依法治教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意义:依法治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法律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广大青少年家长的迫切期望。
要全面实施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育工作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神话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依法治教工作对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0.我国对教育事业的要求: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依法治教,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