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8期(总第415期)No.8,2014General ,No.415EDUCATIONAL RESEARCH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董立平[摘要]以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地方,既是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属性、社会职责,更是其科学发展路径。
应用技术大学应科学定位、深化改革,实现成功转型。
要优化与构建呼应地方产业结构需求的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以专业技术能力体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突破制约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主要瓶颈;建立政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型人才[作者简介]董立平,厦门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福建厦门361024)——————————*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项目编号:2011B2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3年6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联盟致力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联盟成员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首批35所高校加入。
2014年4月25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召开了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178所高校通过了《驻马店共识》。
据联盟秘书处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底,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秘书处共收到黑龙江工业学院等52所本科院校第二批正式入盟申请。
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因此,当前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应不应该转型,而是如何实现成功转型,如何更好地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问题。
一、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属性,做好科学的办学定位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主体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它们基本上都是从原来地方所举办的高职高专或中职中专升格、合并、转型而来。
它们中有带有综合性的“地名+学院”或所在“城市+学院(大学)”,如闽江学院、台州学院、临沂大学、温州大学等;还有的是本身就带有“应用技术型”办学性质的理工学院、工程学院、科技学院、技术学院、文理学院、应用学院等,如厦门理工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重庆科技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
这些高校,投资体制与管理体制多为省属省办或省属市办,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所在的中心城市或省级财政,也有少部分属民办本科或独立学院;类型大多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不同于国家和部委属的“985工程”或“211工程”大学,也不同于省属的重点传统本科院校。
(一)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属性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其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是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的大学类型。
[1]应该明确,应用技术大学中的“技术”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技术”,是蕴涵“科学、知识、工程、技术、艺术”等应用性科学与技艺含义的名称。
“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相当于德国、荷兰等国的“应用科技大学”(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它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一种新的高校类型的称呼,并非是把所有要转型高校的校名都千篇一律地称作“某某应用技术大学”。
其实,一所高校的办学声誉、办学品牌、办学地位依靠的是自身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质量高低,而非“校名”是否宏大,如大家熟知的“麻省理工学院”校名中并无“大学”(University)一词,却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
从本质属性来看,应用技术大学具有“高”、“专”、“技”和“人”的特征。
“高”即“高等性”,应用技术大学和其他类型本科高校一样是建立在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以本科层次为主的教育机构,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学校,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
“专”即“专业性”,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仍然是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是面向社会职业分工、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育。
“技”即“应用技术性”,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都以应用技术型为主要特征,这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应用技术大学虽然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教育,但它不是低层次的技工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培训学校。
那种认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就是要转到职业技术学校或技能培训学校,就是减少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削弱学术水准,就是降低层次、矮化学校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人”即“人文性”,是指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要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生态伦理素养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应用技术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并非仅拥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单向度的工具人、技术人、技能人,而应是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方向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应该按照其本质属性的要求,根据高校所处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科学定位。
办学目标定位:应用技术大学应以应用性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学校办学目标,以区别于以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和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学术型大学办学目标。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层次为主,适当发展应用技术型的专(职)业硕士教育与专(职)业博士教育层次。
学科专业定位:以应用、特色、品牌为导向,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和学校自身办学历史与条件,理、工、经、管、文、艺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服务定位:以面向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为主。
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类型的主体,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各专业领域的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型、研究型人才(科学家、学科或专业领军人才)为主,应用技术大学则以培养各职业领域的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工程师、技术师、设计师、管理师、律师、医师等)为主,高职高专则以培养各职业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技术员、技术工人)为主。
应用技术大学只有以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来服务地方,打造自身特色品牌,才能成功转型,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优化与构建呼应地方产业结构需求的学科专业结构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兼顾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服务,故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是其重点与根本。
专业建设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托和基本载体,学科建设要为专业建设服务,尤其是学科方向、学科队伍与学科基地、学科平台等学科条件的建设主要还是围绕专业建设来进行。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应实施学科“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优势学科优先发展,推进学科内涵发展,以带动相关专业的内涵发展;而对于专业建设则要实施专业“均衡”发展策略,不能只抓几个重点专业,不能以牺牲多数专业的学生发展来保证少数重点专业学生的培养。
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专业达标、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一批品牌特色专业。
(一)地方性是应用技术大学区域特征地方举办、地方投资、地方生源、地方就业、立足地方,这就决定了这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发展必须依赖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培养急需的合格人才。
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布局与调整优化应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紧密互动,以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建立动态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整合相近或相同学科专业(方向),集中教学资源,形成学校专业(链)群与地方产业(链)群的紧密对接及互动的良性机制。
一般地,一个地(市)级城市只有一所地方本科大学,因此,地方本科应用技术大学应建构呼应本地支柱产业结构的学科专业结构。
在某些较大城市或发达地区,本科院校就不止一所,甚至研究型大学、部委属大学、省属大学、地(市)属大学与民办本科(包括独立学院)同时存在于一个城市。
作为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就不应、也不必、更不可能呼应对接当地所有的产业结构来发展“大而全”的学科专业结构。
而应该在充分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人才类型、层次需求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科专业的优势、劣势与品牌、特色,做好自身发展的SWOT分析,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做大、做强、做好拥有自身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品牌、特色学科与专业,以培养区别其他高校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目前,在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探索方面,上海电机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合肥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走在了国内同类型高校的前列,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改革的先行者。
这些高校已经不是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之路。
它们在构建与地方社会经济结构紧密呼应互动的学科专业结构方面都有其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比如,2010年,厦门理工学院借鉴台湾科技大学实践经验,确定了“建设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办学定位与战略目标。
在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布局上,按照国务院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和美丽厦门发展规划等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厦门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精品经济”,努力打造信息消费、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信息服务与文化创意、特色金融、光电、生物医药等13条千亿产值的产业链,打造“休闲之城”、“艺术之城”、“智慧城市”的“美丽厦门”和加快自贸区建设的厦门特区城市发展定位及其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数量、类型与规格等结构需求来动态调整本科专业结构布局,逐步形成了“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学科专业定位,基本构建了“强工程、大文化”的学科专业战略布局。
[2]值得警醒的是,应用技术大学,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应声虫”,而应该理性地分析地方社会经济当前乃至未来20年、50年甚至100年后的社会经济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和规格的发展趋势来构建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
那种机械地根据招生报考率、就业率等就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做法,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
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它的欲望。
”[3](二)专业建设更要重视加强专业群的建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往往顾及了发展应用性的专业,却忽略了从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谋划、调整和布局,从而阻碍了资源共享与学生专业群体的相互影响、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