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探讨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井喷期。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改革的重要课题。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出台与实施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进程,促进了院校的加速合并,产生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
地方高等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90% 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人才需求类型逐渐由“高、大、上”的硕士、博士转变为掌握一门高级专门知识且能解决职业领域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国内外的应用型教育逐步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取得了与学术型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依托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市场应用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
地方性院校的发展定位须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校与市场、企业的对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可以看出,人才的结构性缺失是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
可以预见,为促使大学教育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处于调整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如何发展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众所周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除需高校自身努力外,还需国家和政府在宏观上的统筹管理和指导。
一是服务与引领并重。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纳入本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政策层面和经费方面积极为高校转型服务,同时又加以必要的引导。
二是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给予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引进等方面较大的自由。
三是形成科学的社会评价监督机制。
首先,在舆论方面多宣传应用型高校的优点和特点,努力改变社会上“应用型人才就是蓝领,地位较低”的误解,宣扬应用与研究并重的理念; 其次,制定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标准和考核机制,杜绝出现地方本科高校“一窝蜂”似的转型和发展不持续的短视行为。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背景(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发展存在的问题由近几年的报道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现象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折射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困境。
地方高校缺乏地域优势,且在大学不断扩招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地方院校合并以及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院校,但市场并不是十分认可这类高校的毕业生。
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毕业生达690万,2014年达到700万以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不容忽视的现实从侧面反映出地方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转型已经势在必行。
下文笔者就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并针对国外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应用技术型高校进行阐述,希望能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转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许多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太高,偏离了地方高校的本质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治校理念和策略。
众多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规划把发展目标定位为综合性大学或者研究型大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类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均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达到综合性大学或者研究型大学的要求。
此外,还有一部分地方高校愿意创新发展却面临诸多困难。
2.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地方本科高校一般都是基于当地的历史发展成立或合并而成立的。
但很多地方高校却不以此为荣,反而认为地名、地域标志影响大学的全面化、国际化,在对外交流上不够大气,争相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名变更为某科技大学、某理工大学等,导致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
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这类高校普遍因科研实力、教学资源不足而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教育需求,转而设置大量的文、经、管等专业。
根据近三年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法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众多,但在毕业生难就业的专业排名中这几个专业长期靠前。
3.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地方本科高校在国家层次的教学评估中存在一刀切的问题。
由于评估标准的硬性规定,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均把基础性的科研型人才,例如硕士、博士等,作为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很多高校没有硕士点拼命申请硕士点,却不重视学生的实践。
其结果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既无法做到综合性大学那样本硕博的系统培养,也无法突出自的特色和优势。
4.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低。
由于办学定位的同质化,地方本科高校在科研上追求达到登峰造极。
教职工发表SCI、EI、ISTP 等论文的数量成为学校衡量个人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很多地方院校对教职工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给予奖励,殊不知很多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低,文献引用率低,更谈不上应用于实际,服务于生产力。
这使得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本该好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大学成为封闭的象牙塔,并由此产生“搞科研的不管技术,搞技术的不参与科研”现象。
5.师资队伍建设“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重出身的现象,对教师是否为“985”或“211”院校毕业和是否出国学习以及是否发表核心论文最为看重,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也不过问其出国学习的学校层次和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等。
很多高校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且出身名校,但是很多刚毕业的博士即使理论水平很高,其实践能力也存在不足。
这些都势必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6. 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地方政府对本地高校经费支持不足。
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高校的基础较差,科研经费来源单一。
另外,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错误定位也导致其难以吸引社会资金,这直接影响了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7.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地方本科高校没有或失去了行业背景。
地方高校的错误发展目标和企业尤其是当地企业的需求背道而驰,导致地方高等教育无法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地方本科高校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应用型科研力量不强,缺乏相关的应用型专业的实践基地以及实验设备等因素导致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高等教育服务经济服务市场需求的属性尚未得到完全实现。
地方普通本科教育必须转型,才能为培养满足当地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特征应用型高校在欧洲已经有着一定的发展历史和较为成熟的经验,但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发展尚不够成熟。
从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对当地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高校是迫切而必须的。
应用型高校是高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以及高职类院校相比,具有等值要素,只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并不存在优劣之分。
从现有的实践来看,其主要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 办学定位为本地经济社会服务。
欧洲各国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均突出应用和实践的要求,在理论上要求具备良好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在实际操作上要求能解决一定职业领域的实践问题,专业设置上具有显著的应用型特色和职业导向。
这样的大学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经济社会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例如,德国大量的机械类、精工类人才使德国的制造业闻名于世,这些人才均由其应用型大学培养。
2. 灵活的学制满足各类学习者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和国际接轨的全日制教育,企业方面对此认同度较高。
应用型大学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一般不会强制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允许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其注重的是学会,而不是要求学生什么时间学习。
应用类大学充分发挥优势,在专业教育上不放松,在实践上不放松,以实际应用为主,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开展因材施教的教育。
3. 招生上注重学生来源多样化。
欧洲应用型大学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学生来源多样化。
我国的应用类高等院校较少,在当前体制下基本上只能招收参加高考统一考试的学生。
我们可以考虑扩大招生来源,如职业高中的对口生源,以及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欲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甚至可以包括专升本的学生。
在培养时,要文理兼顾,有计划地加强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辅导,提高基础好的学生的实践标准。
4. 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应是多样化、个性鲜明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
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模式通常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并重的方式,其学制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毕业考核等方面都紧扣这一目的。
这类院校一般会设置大量的实践课和案例课,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考试以及毕业论文上更注重应用性,其可以是一项工程改进方案,也可以是一项试验方案,基本上告别闭卷考试这种考试形式。
在师资上,该类院校的显著特点是“双师型”人才较多,兼职教授多,兼职工程师多。
教授负责校内的基础课程和基础研究,校外的工程师等负责实践环节的教学。
这样学生才能到校外对口单位从事实际工作或实用研究,得到生产一线工程师的指导,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最新问题和动态,更新和扩充知识。
5. 办学经费多来源于政府机构和企业。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基本上来源于国家支持。
综合性大学经费支持较多,省属或者地方共建的本科高校的经费来源和转型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应用型高校在经费来源上一般除了政府的投入,也会有企业的投资。
企业一般愿意和这类高校进行科研合作,投资新建研发中心,学生可以在中心实践,中心的成果输出既可以指导企业发展,又可以带动学校科研的发展。
在欧美,企业捐赠的经费占到大学办学经费很大一部分,目前中国这种现象还不多见。
6. 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发创新。
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决定了该类高校并不是大而全,而是小而专,开展应用性研究是应用型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
我国相关的本科高校应该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同设立研发项目,与当地产业部门密切协作,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如何有效转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基于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于职业教育和实践技术教育,整体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应实现以下方面的转向:首先,高校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明确办学定位;其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在专业设置上突出地方和学校特色;最后,在师资力量上多引进“双师型”人才和专业带头人,在校内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提升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