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哲学的主题、内容和表达形式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哲学思想和理论从来没有绝对的规定和固定的模式。
哲学的个性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据。
哲学的个性源于人的个性。
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一向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性化的风格理解和把握人类性的问题。
2.首先,君子乐天知命,积极进取。
其次,君子坦荡率真。
再次,君子宽容和善。
最后,君子具有中庸之德。
3.哲学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它对世界的、自然的、历史的全部看法,最终所关注的不过是怎样理解人,人怎样才能成为人的问题。
所以人是哲学的真实的主题与核心内容,哲学的要旨就是要探索人之为人的奥秘。
哲学的实质就是人性观,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人性,就构成了不同个性的哲学。
超越物化的“世界观”、也超越抽象的“人性论”,通过具体的人、实践中的人去看人性,是我们所追求的哲学个性。
人性从其生成性上看,没有固定的模式,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在体现和发展人性的时候都是有个性的,都是按着各自的特点去实现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表现出不同个性的哲学。
哲学的个性是在人类创造的思想活动中生成的,创造性活动是区别于他人又超越自我的活动,哲学从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模式和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
人的个性和哲学的个性,不仅仅是它的独立性;“自我”的绝对化不等于哲学的个性。
哲学的个性存在于人的丰富性、社会性、传统性、历史性之中。
哲学的个性只有在人类化、世界化中才能存在,个性化的哲学形态既是独特的也是丰富的。
4.《中庸》中认为,孔子的“仁道”是“中庸之道”。
“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其中”之“中”,“中道”即“道”在天地万物之中,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另一层含义是指“中和”之“中”,也即不偏不倚的“中”。
“仁道”既平常又高远,“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还认为“仁道”的特点是“诚”。
《大学》把孔子之道分解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5.“个性”即“个体性”,不同于“个别性”与“特殊性”。
个性“意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别性质的自身反思,否定的自我统一具有完全的和原初的确定性,而不失其自我统一性或普遍性。
”个性以及个性化的内涵,在当代已被人们在主体性的意义上理解为“自我”、“生命力”、“创造性”。
以“具体的人性论”超越“抽象的人性论”,是研究哲学的个性以及当代中国哲学个性化问题的思想根据和理论前提。
哲学个性的真正根据在于人类生命的本性和本质。
人类生命的本性与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哲学的个性既指哲学在各种文化样式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质,也指特定的哲学理论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哲学理论的特质。
哲学总是力求在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中寻求自身的特质与价值,哲学也总是以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论形态、表达风格在各种哲学观念的差异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6.第一、“精神自由”。
庄子所追求的自由不是解决现实中的各种束缚,而是着眼于人的生命,在根本上实现自由,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而这种自由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第二、思想自由。
要用“道”的眼光来看待万物,这样看万物就不会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万物的“大”、“小”、“长”、“短”、“夭”、“寿”,万物就是平等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第三、人生自由。
所谓人生自由就是“泥涂曳尾”,或者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也主张“无为”而治,“无为”就是要达到“安其性命之情,”实现“天放”。
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命题的正误,然后加以分析)答: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
西方哲学推崇逻辑理性思维。
中国哲学则表现为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所要把握的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生命之道。
这决定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对生命之道的体悟和觉解。
中国哲学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具有下列特征:一是心灵性;二是整体性;三是情感性;四是境界性。
三、分析理解题1.老子之道从人生与社会两个方面概括为“自保之道”和“无为之道”。
老子面对当时剧烈变化的社会,继承“隐士”关心自身生命的传统,寻求保全自己生命的“道”。
这种“道”不是获得生存、保全性命的具体方法,而是具有天地宇宙根基的生命“常道”。
“常”指永恒不变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变易”中的“不易”。
老子所寻求的是使人的生命得以长久的“常”道。
老子认为,“常”道即天地万物之道,人的生命之道统一于天地万物之道,所以人应当效法天地,但天地也根源于“道”,而“道”也有所遵循。
“道法自然”说的是“道”的运行遵循着万物的“自身本然”之性。
人遵循“道”,就是要效法“道”的精神,“道”除了具有“自然”的特征以外,还有“反”与“弱”的特点。
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老子主张反世俗之道而行之,避让、退守、不争、知足、寡欲、效法水的品格,以柔弱、谦下的姿态立足于世,这种退避的最高境界是复归于生命的起点——“婴儿”、“朴”、“无极”。
2.知行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识论问题,而是道德认知与实践问题。
中国哲学中有关“知”与“行”的探讨更多的集中在“知”上,尤其是如何“知”的问题,也即如何知“道”的问题。
《大学》认为,“致知在格物”,即通过推究事物之理达到“知道”。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行道”。
到了宋朝,知行问题成为儒家谈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张载提出了“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的思想,他认为,知是“内外之合”。
宋明“理学”和“心学”对知行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知行的先后与轻重的关系问题上。
程颐认为,知先行后,知难行易。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观点,明确提出“知先行后”、“知轻行重”。
王守仁站在“心学”的立场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知行合一”是“心即理”的展开。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有以下几层含义:从“本体”上说,知即行;知与行是相互统一的。
知等于行。
“知行合一”即“致良知”。
知行观问题既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寻求“生命之道”必然要将“道”贯彻到生活中,这就必然引出知行问题。
同时,知与行又不仅仅是思想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
因而,中国哲学中才会有独特的工夫问题与工夫理论。
3.“德”与“道”同时出现最早是在儒家经典中。
《论语》中有:“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的话。
《中庸》中有:“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这些说法暗示了“德”与“道”具有某种关联,但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十分明确。
把“德”与“道”的关系明确表达出来的是老子。
在《老子》中,“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德行、品德,另一层是老子赋予“德”的形而上含义。
由老子引发的对“德”的形而上的解释是把“德”理解为“道”在万物中的体现。
万物之存在是因为“道”,万物各得自己的形态,是由于“德”,即万物之所得之“道”。
也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所生的总根源,“德”是万物所生的自身根源,这种根源在儒家思想中就是“性”,所以“德”等于“性”。
后人对老子所说“德”的解释都是“得”,“德”被赋予了形而上的含义,但并未失去“德”的德行、品德的含义。
“德”是得“道”,万物都可以得“道”,而人所思考的并不是万物的问题而是人本身的问题,因而,人关心的是自己如何“得道”,“得道”即有“德”,所以,可以把“德”看成是人“得”道,“德”与人的这种关联,就蕴含了“德”的品德、德行的含义。
在这一含义中,“德”是一个人好的品格,具有内在性和稳定性,同时又有利他的取向,这种“德”的特点和“得道”之“德”是相同的。
“道”是永恒的,而人能“得到”的各种东西都是身外之物,都是变易的,惟有“德”是在人之内的,是不变的,永恒的,所以人的“德”才是真正的“得”,是“得道”。
正因为“德”与“道”的这种内在关联,“道德”才开始并用。
三、论述题1.中国哲学对于当代人寻求生命之道具有启发性价值;中国哲学对于当代人弘扬生命精神具有指导性价值;中国哲学对于丰富当代人的思想方式具有开拓性价值;中国哲学对于改善当代人的修为方式具有参考性价值。
2.答案略《哲学概论》练习题二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知识论立场。
批判传统哲学的绝对理性主义的世界图景。
消解传统哲学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质疑传统哲学抽象化的话语方式。
2.其一,他们都普遍强调生活世界相对于任何认识形式的先在性和前提性,强调生活世界是一切认识活动的终极意义根源。
其二,他们都普遍强调生活世界所具有的人文意蕴,强调生活世界对人所具有的内在性和意义性。
其三,他们都普遍强调生活世界的总体性和丰富性,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本然统一的意蕴总体。
其四,他们都普遍强调生活世界的日常性。
在他们看来,生活世界是原生领域,是人们的日常活动领域。
其五,他们都普遍推崇把握生活世界方式的非逻辑性。
4.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承诺了一个理性主义的世界图景,把理性作为了世界的本原、尺度和根据,认为世界的真实性就蕴涵在其理性本质之中。
以此为基础,人作为世界的一个环节,自然也就分有了世界的理性本质。
而人在世界上的特殊性就在于能够通过自己的理性能力去洞察和认识世界的理性本质。
由此西方理性中心主义的哲学传统被奠基下来。
在西方传统哲学看来,理性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这种理性主义信念不仅先在地承诺了理性本体的存在,而且规定了理性本体相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优先地位。
整个生活世界,都被理性本体所规定和支配,这样,西方哲学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理性主义的世界图景。
5.马克思提出“人本身”是人的根本,意在强调人的存在以及人的自我意识,只能是人自身的生命本性、生命活动的体现,而且人的生命本性、生命活动是人类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的终极根据,也是人类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因此,人对自身的生存方式、生存根基、生存目的及其生活状况的认识与理解,都应立足于人的生命本性与生命活动的根本立场,由此出发把握人的本质,解决人的问题。
6.本体是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存在,它是一切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
现实的存在物是从本体中产生的,最后也必然复归于本体。
本体是一切之本,是绝对的、终极的东西,是一切存在物存在的根源。
既然本体是一切存在物存在的根据,那么,自然而然,对于一切现实的存在现象而言,本体具有终极的解释力。
本体不仅是终极的存在和最高的原因,而且同时也具有绝对的价值。
在对本体的承诺中,本体不仅是最真的,也是至善的。
在这里,真与善、存在与价值是内在统一的。
本体作为本真的存在,具有超越和凌驾于一切具体价值之上的绝对价值,它是一切价值的尺度和标准。
二、判断分析题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完全是双峰对峙和彼此对立的。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是双峰对峙和彼此对立的,而且也表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