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感恩教育论文

初中生感恩教育论文

初中生感恩教育论文范文一:谈初中思想品德中的感恩教育摘要:当今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以及具体做法等方面,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教育;思想品德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所谓的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有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一感恩社会的关爱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劳技基地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二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三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在思品课的课外课中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四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感恩教育的具体做法一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感恩”的榜样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

以身作则。

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

二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第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如《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第二,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

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

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

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第三,要践行于生活实践。

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

如,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对父母说声“您好”、“您辛苦了”,给父母洗脚,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此外,再利用班会、课外活动等平台,进一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1.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召开主题班会,并请本校的老师,领导观摩,把“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和意义在班级集中展示。

2.切实组织开展每周讲两个感恩故事,一个月看一部感恩影片,一学期吟二十首感恩诗歌,唱几首感恩歌,推介十篇感恩美文,讲十句感恩之言的活动。

推介学生撰写的感恩美文供大家欣赏。

3.开展“老师颂”“演讲比赛”诵名句,承传统“读书活动”学榜样,正气节“读书讲故事活动”定标准,辨是非“主题班会”论世情,说美丑“知耻感恩辩论会”知善恶,积善行“知耻感恩实践活动”记进步,谈收获“知耻心与感恩心培养评价活动,”进一步将感恩教育引向深入。

4.利用思想品德课的延伸,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共同做好感恩教育.通过共同观察学生在感恩方面的变化,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感恩行为是本质上的,做追求真、善、美的高素质学生。

5.在以活动的基础上在班级上搞一个“认识身边的真、善、美”的大型辨论会,进一步认清生活中的事,巩固感恩教育成果。

人,离不开群体,惟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

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让感恩教育成为学生重要的必修课。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1]《感恩教育的思考》叶华茂著.[2]《现代汉语词典》.范文二: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摘要】: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

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我们要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汉初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人,以优厚的瞻养以报其恩惠。

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然而,随着国门的打开,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在国人心目中正日渐衰微,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

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现在,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

学生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

这些现象也反映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漏洞。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

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我在班级里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学习感恩故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通过学习感恩的故事、畅谈故事感想或书写体会,使学生感受到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从而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记得有一天班会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

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

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

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

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

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

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班级中鸦雀无声,显现了难得一见的安静和认真,我知道文中的某些段落或事例已经触及了他们深埋在心底的那一份纯真,感恩意识已有所觉醒。

于是我又趁热打铁,说起了下列反面案例: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山砍柴时腿部摔成粉碎性骨折,他的班主任老师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他治腿,并在整整一个学期里背他上学放学,此后又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供他读完高中。

然而,这个学生大学毕业后,从未回母校看望过自己的恩师,甚至连一张贺年卡都未曾寄过。

两个案例读完后,我布置给学生一个思考的作业:哪些事值得我们感恩呢?有学生说:“我要记住别人曾经给予我的恩惠,在他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的手。

”有学生说:“父母给予我生命和关爱,我要好好珍惜,用优异的成绩和孝心回报他们。

”有学生说:“多为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少让他们操心,在他们的节日里,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份表达‘感恩’的礼物,并真诚的说‘爸爸妈妈辛苦了’。

”是啊,向别人表达真诚的谢意,是尊敬与礼貌最高的表达方式,也是建立与维系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

通过谈话,教育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始终将他人的恩惠铭记在心,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从而使他们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

二、教师以身作则,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证,使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常以教师的行为、品德作为自己的标准,因此,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首先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

教师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对学生感恩情感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