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学号:100705057
姓名:王彦利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关于游戏
当儿童长到三岁时,一般的大肌肉比起那些小肌肉来已经有了一些较大的发展,由于大肌肉的优越发展,幼儿已经可以做各种动作,而不知疲倦,要让他老老实实坐着不动已经非常的困难。

所以在这个时候禁止儿童活动是行不通的。

有调查研究者曾经让体育健儿模仿幼儿的动作,结果那些运动员们都是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但是婴儿就不觉得累,婴儿是在自己的活动当中使身体得到发展的。

幼儿的骨骼硬度与三岁前比较,已坚硬一些,虽然幼儿骨化的速度比较的迅速,但远远还未完成,骨骼仍然有弹性、容易变形,所以应该逐步的按照幼儿骨骼系统加强的程度来对幼儿进行相应的锻炼。

几乎上所有的游戏都会有身体上的参与。

有关学前教育游戏理论对幼儿游戏的解释有几种的观点:“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的游戏概念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应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幼儿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应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

”根据上述幼儿游戏的定义,幼儿游戏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游戏活动常常伴随着快乐的情绪,是为了适应儿童身体的、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游戏通常是在假想的场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游戏没有社会性的实用价值,也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更不是直接创造财富的一种活动。

幼儿游戏不是追求外部目的的,而在于游戏本身的过程。

当然,游戏的同时也会给幼儿带来多种教育价值,但是幼儿自己往往是无意识也不会追求教育目的,幼儿的兴趣只在游戏过程中的快乐和游戏本身吸引幼儿的特点。

幼儿游戏概念是幼儿在自发自愿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对幼儿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游戏的分类
目前儿童心理研究根据游戏的内在特征将儿童游戏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练习性游戏,是在感知一运动水平上出现的一种最初的游戏形式,它不包含象征主义或任何特殊的游戏方法,而是在适应过程中重复着所习得的活动,以取得欢乐。

第二类是象征性游戏,它是儿童游戏的高峰。

在这类游戏中儿童模仿生活中的情景象征性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冲突,或是认识方面的兴趣,完成一个成年人内部语启的功能。

第三类为带有规则的游戏,这类游戏有着自己的规则,儿童首先必须要了解规则才能加入游戏,这类游戏从一个儿童传递给另一个儿童,在儿童扩大自己的社会生活,增强交往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打弹子,独脚踢石块。

第四类为创造性游戏,发生在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儿童的思维抽象程度达到可以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

游戏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指出,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的健康和身心的正常发育。

幼儿期使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抵御细菌、病毒侵袭的能力很低,因此需要进行特
殊的保护和锻炼。

从目前国家的情况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日益增多,家长们都比较在意孩子身体的健康。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一般会通过组织幼儿上早操、体育课提高幼儿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

这些做法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但是还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游戏,常常会被一些家长和教师所忽视,甚至可能弃于教育手段之外。

事实上,为幼儿所设计的游戏总是与幼儿的身体运动和肢体各个部分动作的练习是密切相关的。

幼儿在游戏中会重复练习各种基本动作,如抓、爬、滚、跑、跳、攀登、投掷等。

这些游戏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系统及体内新陈代谢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特别是游戏可以给幼儿提供大量手的操作活动机会,既促进了幼儿动作能力的发展,又可以刺激幼儿大脑的运动中枢,使脑内神经细胞功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为幼儿智力发展奠定了生理基础。

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的影响
由于游戏具有趣味性、自主性的特点,因此参与这些游戏的幼儿总是以激越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它。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总是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并以积极情感投入到活动之中。

同时,游戏过程又会给幼儿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使幼儿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

这种良好的情绪对人从事的各种活动都具有增加能力的作用,对人身体的健康发展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美国医生辛德勒(Synderley)所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

研究表明:精神愉悦、情绪乐观的幼儿,生长发育好,智力较高,活泼伶俐;而情绪忧郁的儿童,表呆滞,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性情孤僻,智力较低。

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很重视游戏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幼儿在进行游戏中所表露的各种情绪,对其忧虑、反抗性的情绪加以观察、分辨,以便可以及时了解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各种异常的情绪,并做出一定的挽救策略,以便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多种形式多样的室内外游戏活动,可以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如结构游戏、体育游戏等。

根据幼儿游戏的兴趣性、新颖性,实效性和教育性等特点我们所开展的幼儿游戏应该具有以上特点。

儿童作品的游戏特征首先是由接受主体的特殊性所规定的,儿童这个特定的接受群体在客观上决定了儿童审美个性、艺术特征与儿童的生命状态或生命感应之间存在着的深刻的联系,如果脱离儿童的生命状态,作品必然失去了存在的依托与原因。

从身心非常弱小的依赖状态逐渐成长为能够利用环境、支配自我的成年人,这变化是漫长而又艰辛的。

与成年人相比,在幼儿时期,幼儿的身心成长变化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身体的成长以最明显的方式进行着,而心理的发展正在悄悄酝酿着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在不经意中,他们学会了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内心的喜怒哀乐,开始咿呀学语,开始行走奔跑,开始绘画、歌唱……当幼儿初生于这个世界时,面临这世间陌生的一切使他们犹如天外飞仙,轻灵而又美丽。

他们是如何悄悄学会这些的呢?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将童年神秘的成长称为童年的秘密,而来破解童年的秘密是众多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乐此不疲的工作,儿童游戏是通往儿童变化成长心灵的最佳通道。

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面对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怎样才能根据幼儿的发展同时通过游戏来培养儿童语言能力呢?
首先,要树立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的整体观。

幼儿的听、说、读、写的各种语言能力是相互依存,同时发展的。

重要的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社会性是在父母和比他们年长的伙伴们的不断帮助和带动下逐步提高的。

这意味着儿童的父母和照看儿童的人的教育水平,语言能力,给幼儿所提供的语言环境,以及他们对如何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认识,对幼儿的语言的发展具有着极大的作用。

因此,就目前的教育状况而言,家庭和社会首先要有认识到科学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给幼儿朗读故事。

要使幼儿增加语言知识最终在读写方面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给他们读故事,特别是学龄前孩子,经常朗读故事。

父母和幼儿在平常的活动中建立关系,其中幼儿将从听故事,参与故事讨论,识字和讨论词汇活动中受到很大的启发。

第二,讨论和讲解周围事物。

对幼儿讲解周围事物,讨论周围事物,讨论的内容,问题的类型,以及提问的方式,都会深刻地影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三,运用环境中的文字。

日常环境中文字对两岁左右的幼儿学习读、写起重要作用。

玩具的包装、路牌、店名以及食品商标都可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

第四,鼓励儿童涂写和图画。

许多儿童乐于图画与涂写。

应该积极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纸和笔。

要认识到孩子图画或涂写有如其他的画画和写作业一样都是为了表达感情和意思。

第五,在培养中要充分注意关键期。

在关键期,要特别注意儿童的语言的发展问题,要积极地采取措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培养儿童语言能力。

等)。

这是由于儿童随年龄增长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然。

一方面游戏中角色数量不断增加,规则产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儿童的认知特别是社会认知越使自己适应于客观真实,他就越少迷恋于象征性的歪曲和转换,于是,儿童逐渐从使外部世界服从自我开始过渡到使自我服从于现实。

当规则性游戏作为社会化的人的娱乐或嬉戏活动,被童年后期的儿童所感兴趣以后,就一直延续下去,并且也成为成人生活中的主要游戏形式。

规则性游戏中的规则是游戏角色的责任与义务的体现,也隐喻或象征着儿童现实生活中责任与义务的开始尝试与担当。

此时,游戏也再不会成为个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严肃式的学习与交往越来越成为个体日后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也意味着了个体向童年告别的开始。

可以说,感觉运动性水平上的游戏性精神所关注的重心是动作,而象征性水平的重心是角色,而规则性水平的重心就是明显的规则。

由此可见,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有很重要的影响。

从教育的程度来说,我们更加应该重视幼儿的游戏教育。

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游戏也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所以我国应该高度重视幼儿的游戏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