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落实知识技能目标。
2、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启示;注重学生自主阅读体验,进行学法指导。
3、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和情感。
【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热爱自然,探究自然无尽的奥秘,接受自然无穷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多角度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末句的含意。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北极旅鼠的图片(视频),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
《旅鼠之谜》一定能激发你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着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投影显示)
三、整体感知
1、疏解疑难字词,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掌握下列各词语的拼音及含义,并让学生注意字形。
【读一读】媲美挑衅笃信鼠目寸光相辅相成
2、初步感知文意:
⑴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说一说】本文介绍了旅鼠的那些奥秘(找出关键句归纳概括)明确:三大奥秘:
①繁殖能力惊人,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约百万只后代。
②能控制繁殖,一旦过多,就停食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③周期性死亡大迁移,汇成数百万的队伍,葬身大海。
⑵【写一写】用200左右的说明文字介绍北极旅鼠的知识。
小组交流,组内展示。
四、合作探究
【议一议】1、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在参加交流中点评,明确以下两点:明确以下主要观点:
①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②自然界的万物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
③自然界本身就有调节剂制,一旦被破坏,会向新的平衡转化。
④从位梦华、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⑤探索奥秘要有创新思维,敢于吃苦的精神。
⑥大自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于人类去研究。
2.重点体味课文最后丹尼斯说的话,他说得有道理吗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
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教师应鼓励创新思维,鼓励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教师提供以下资料。
(多媒体显示)
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到公元200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60亿……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0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学生自由发言。
五、品读课文,体味课文独特的写法
1.【想一想】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人胜。
想一想,它和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
学生思考,明确: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
记叙的框架。
本文具备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说明的内容。
如把丹尼斯讲述旅鼠三大奥秘的话筛选出来,连接起来,是一篇完整地介绍旅鼠知识的说明文。
对话的方式。
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既通俗又亲切。
“我”不仅是忠实而专心的听者,而且“我”的心理活动和语言也有作用,有问有答,反复解开疑问。
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味。
2.学生自主选例评析,品味知识性和趣味性。
3.教师也可选例,组织学生集体评议。
如:一对旅鼠一年的繁殖数量,作者写来烦而不乱,请细细品味。
如:篇末丹尼斯让人始而惊吓继而发笑的举止,又庄又谐,有趣隽永,引人人胜。
六、课堂小结
《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
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教育我们。
从旅鼠的身上。
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会悟到许多……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下来。
七、延伸作业
写一篇介绍动物奇异现象的文章,试着运用本文的写法。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淄博二十六中学
王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