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辑思维第32期——假如再给光绪一次机会 32

罗辑思维第32期——假如再给光绪一次机会 32

罗辑思维第32期——假如再给光绪一次机会32欢迎各位来到罗辑思维,古语有一句话叫“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人间事了犹未了,更何妨不了了之。

”,什么叫“非法法也”?也就是说没谱的手段没准恰恰可以达成靠谱的结果。

前一阵很多人争论罗辑思维的选题,有人说我爱听历史,有人说我就不爱听历史,你多讲点现实,那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玩一个“非法法也”。

我们来一个混搭,表面上讲的是历史,其实又说得不是历史,你看有没有点意思?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假如再给光绪皇帝一次机会,也就是你我这样的人,我们穿越回一百多年前,坐到光绪皇帝的宝座上,我们有没有办法替他想得出一个破局的招,来破掉当时戊戌变法失败的那个局面。

那光绪皇帝遇到的第一大难题是什么?就是圣旨大家不搭理他嘛,一百多天发了那么多份圣旨要变法封疆大吏都跟耳旁风似的:小屁孩胡闹。

所以他痛感自己权威没有,所以康有为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在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的早期有一个词特别重要,叫“大誓群臣”,康有为就说,想变法行,得把所有的臣子聚起来:来,国家还要不要好?要不要奋发图强?如果要,来跟我喊口号,变法、变法,这叫大誓群臣。

其实今天在很多城市的餐馆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趁客人少的时候把服务员、厨师集中起来,大家升旗、喊口号、唱歌洗脑等等,对于传统组织的控制者来说,这几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一旦当他感觉到权威不够,底下人各种各样的想法,他就要试图通过权威把这种想法统一起来,要不洗脑、要不咱们发誓、要不咱们喊口号、要不我用各种方法、言词,甚至是峻法,我来激发你。

为什么呢?因为传统组织的权威是天然的,是上面授予的,要不我有钱,所以我开个工厂,你们都得听我的。

要不就是我是皇帝,我受命于天。

所以你看王莽在公元23年左右他已经不行了,整个绿林军给他包围了,他到最后的反应不是说指挥部队去防守京城,不是,他搞了一个东西叫天文仪器,那东西叫威斗,说通过这个可以跟天达成某种心意相通,因为这是他权威的来源,所以一直到他被杀,他一直就捧着这个东西,看看指向哪个方向,能不能通过天意来影响外界。

对呀,光绪皇帝也一直这样,在甲午战争的时候,1894年他老人家就是,他坐在皇宫之内,而且他一直受的是传统的帝王教育,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样的一个皇帝,他能拿前线怎么办?就是一道一道下谕旨。

李鸿章你就给我激发天良,那些勇士们给我迎头痛击,那些武将们你们必须给我防守,一步都不能退。

如果退了,一定军法从事等等。

他能干的就是这样,所以当一个组织它的权威开始衰退的时候,他就试图要当一个放大器,把权威进一步放大,然后影响到基层。

你看其实二战后期希特勒也是这样,一步都不许给我退,就是不投降,其他都不管,对呀,他作为传统组织的领导者,他已经没有其他的回旋余地了。

那怎么办呢?我们在现代社会感受到的组织类型其实和传统社会组织类型不一样,他权威的来源也不一样,他面对的环境也不一样,可以说权威并不是组织存在的唯一要素。

所以我们看,你要做成一件事情,在现代社会中,你就不是一定要发狠,一定要试图把自己的力量达于所有的细枝末节,最重要的方法恰恰是反过来的,不是通过我要干什么,而是试图激发对方,你要干什么。

比方说吧,现代营销学里就有这么一个经典的案例,我也是看来的,不知道是不是事实,说美国有一个推销吸尘器的销售员,冠军,全美冠军,在退休那一天,他就跟他的同事们讲,说知道为什么你们干不过我吗?今天我退休了,我把秘密告诉你们,你看你们这些人啊,敲开门之后(因为美国推销吸尘器都是挨门挨户推销,上门推销。

)你们敲完们之后都会说:太太能不能给我三分钟我给你介绍我们公司最新的产品,他说你看这样人家啪就把门关上了,就像我们今天接听到各种销售电话一样,对吧,有时候听不完就给他摁了,他说我从来不说这句话,那我说什么呢?我敲开门之后,我会说,太太我是一个路过的推销员,我口渴了,但是没带水,能不能给我一杯水?(在美国那种国家,一般人如果判断你安全的话,不会拒绝这个要求。

)当她从厨房里给你拿来一杯水,你喝水的时候,你不就拥有了三分钟跟她交流的时间了吗?你又亮明了自己的身份是销售员,这时候你销售吸尘器等等就可以开口了,这样成单率就不一样,因为你拥有了三分钟。

但是这个推销员说,我觉得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个,是什么呢?是啊我发现他们给我一个小帮助之后倾向于马上再给我一个大帮助,比方说原来的吸尘器可买可不买,他就倾向于买。

这是什么道理?各位请想,当我找你要一杯水的时候,你给了我,请问我又没有给你东西?给了,这个东西叫做证明你是好人的一次机会,对吧?所以很多人给人以小帮助马上就倾向于我还能怎么再帮助你?这个效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的效应,它不是管理学当中的阶层之间的效应。

你比如说一个老师,他更倾向于去辅导那些学习成绩已经很好的孩子,按说这不符合老师的利益,对吧,一个孩子现在如果只考40分,把他辅导到及格,这相对容易,可是你要把一个已经考98分的辅导到100这就很困难,那两分不如那二十分来得值钱啊,对吧?但是你发现老师经常愿意辅导好孩子,为啥呢?因为他在好孩子身上能够得到好的反馈,我一教你就懂,一教你就懂,笨孩子怎么教都听不懂,所以他天然地就会去回避。

所以你看,人不见得一定是理性的这种行为抉择,他觉得我帮了你,然后我能得到好的回应,我就愿意更加地帮你。

所以你看,营销学当中经常利用的都是这种机制,就是不是我要什么,而是我希望你来干什么。

我当年当记者的时候采访,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对方实在嘴太笨,咧咧半天,咧咧不清楚一件事,其实我要用的就是他一小段话,坐在那儿说好几个小时也说不明白。

你看有的电视台记者说被废话了,这样吧,我给你写张纸,然后举着念,经常我们网上会看到这样的图片,电视台记者拿一张纸,逼采访对象念。

但是我用的就是另外一个方法,我一看这个人口才不行,我就先听他说,跟摄像说你先别开机,先听他怎么说,说一段之后我就会帮他总结我说您是不是这么个意思…我给他总结成一段话正好我要用的,我问他我说您是这个意思吗?他说我就是这个意思,我说好,您把您这意思再说一遍,他就按我给他组织的语言就顺畅地说出来了。

双方合作就会很舒服,要不然他会觉得,我这显得挺没智力的,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我念你给写的稿子!所以很重要的是激发对方心里的那些东西,包括现在谈恋爱也是这样,你看在世纪佳缘网上有人就总结出一套经验,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条件不够好,比方说很丑、很胖,我一旦跟对方见面,肯定见面死,那怎么办呢?千万别见面,先聊,因为网络吗,给你提供很多聊的环境,QQ聊、微信聊,然后见面,拖着别见面,你让那个爱的种子自己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然后他觉得你已经跟他是很亲近的人了,他对你在很多方面,在观念层面,意识形态层面已经很多切合的地方了,他已经非常渴求跟你见面了再见面,这个时候有的时候看见你恐龙或者是青蛙,但是他会更加容易接受你。

对,往往我们推销自己需要的是对方真正已经心中滋长出需要的种子。

回到管理学,一样的,现代管理学已经不是在组织内部去解决问题了,而且即使在组织内部也不是仅仅靠杀伐决断,靠权威的放大能够解决问题的,即使是在传统组织当中,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就拿光绪皇帝他姨,也就是慈禧太后来说他老人家就懂这一套,在三十多年前,她在和恭亲王奕訢共同主持那一轮的洋务变法的时候,遇到的那种变法阻力一样的,跟戊戌变法的时候一样的,很多老臣那个时候观念比1898年的时候还要腐朽、陈旧和保守。

当时有一个代表人物叫倭仁,理学大师倭艮峰,那个人读孔孟之道的,研究程朱理学的,他怎么能接受洋鬼子的这套东西所以慈禧和奕訢商量要开同文馆,就是请洋人来教中国的士大夫一些西方的学问,倭仁当时就炸了,那怎么行,怎么能学洋人的东西呢?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地大物博,什么人才没有?如果一定要学天文和算数,我们干嘛跟洋人学?中国一定有藏在山林之中的这样的奇技异能之士,把他们访求出来不就可以了吗?干嘛要去学鬼子呢?我是中华,他是夷狄啊,很多人就就会这么说。

那慈禧太后怎么办呢?按照后来光绪皇帝的说法,叫过来训话,骂一通,你一定要跟我上下同心,慈禧没有这么办,她跟奕訢商量了一个办法,奕訢上了一道奏折,说行啊,这倭仁很好啊,他能提出这个方法,我们不必请外国人,我们中国人也行,说好,那就这样,我们首先请你倭仁老人家来管理同文馆,第二,你不是说中国一定有这样的人吗?你来保举,你来推荐,你来搜求和查访,倭仁一接到这个圣旨之后就傻眼了,他哪知道中国有什么人懂天文、算数、西方学术,傻眼了,然后就说,我不行,你还是想别的办法吧,就写了一封辞职信,慈禧说那哪行啊?话是你说的,你不是说中国有吗?那你德高望重,那就得拜托你给找出来。

哦哟天,这就把倭仁给愁坏了,每天一封辞职信,慈禧就是不批,最后把老头逼的,因为他是同治皇帝的老师,在给同治皇帝上课的时候就哭,眼泪吧嗒吧嗒掉,后来根据翁同龢日记我们看这老头到最后已经就不能进食了,为这事愁的。

那好,不能进食了一定要辞职是吧,慈禧最后就像猫耍老鼠一样,玩够了,说那你走吧,行行行,你身体不好你就歇着吧。

你看这么顽固的这种保守派,反对改革,最后就用这一招,我让你自己知难而退,打退了,几乎是三下两下就打退了这一种保守反对改革的一种势力。

但是很可惜啊,三十多年后的光绪皇帝不会这一招,这也不能赖他,如果在互联网时代,他就会知道,你想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你又多大能量,而是有多少人在心底里、打心眼里就愿意去帮助你,不管你的地位多高,都是这个规律。

站在光绪皇帝的角度,如果我们既不赞成他动用自己的政治权威,同时他又没有办法激发底层人的自我意愿,那他怎么办?当时反对派激烈得很,越跳越高,越来越来劲对吧。

而光绪皇帝支持的维新变法派跟这些顽固派、保守派相互之间又搞的水火不容,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现代管理学其实也给他指出了一条路,那就是利用周边的力量,比方说光绪皇帝就是灯下黑,他最没有看到而最应该利用的力量就是上面这个力量,慈禧啊。

慈禧当时你想他当国那么多年,全中国几乎所有的官吏都是她一手提拔的,那种政治权威如日中天,而且她是撤帘的太后,此时也不当政,她的位置相对来说比较中立和客观,你光绪皇帝第一个就应该争取慈禧的支持,而不是让慈禧最后被反对派和保守派给争取走了,所以这是戊戌年间光绪最大的战略失误。

比如说当时有一个人,是礼部的一个品级很低的官僚,叫王照,王照就上书给光绪皇帝,就讲了这个观点,但是这个上书后来惹出很多事,包括后来的戊戌政变都跟这个上书有关系,当然这是后话,咱们不提,就是说这个奏折本身的内容,王照就说,说两宫要和,你们得达成共同的政治意愿,然后,甚至有这么一层意思,就是皇帝你得学曹操,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你应该挟太后以令天下。

这样你的变法的政令就容易推行。

王照甚至说,你应该带着太后到东西洋去考察,把全世界跑一遍,然后你们娘俩在路上达成的那些共识回来再借用太后的权威把它推行下去,这就容易得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