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人类的形成1、人类的出现过程:[人类出现在3-400万年前南方古猿]2、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丨元谋人、北京人)→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丨丁村人)→晚期智人(法国克罗马农人丨山顶洞人)】.3、从猿到人的进化的重要因素是(劳动)4、晚期智人阶段开始显现人种分化。
三大人种(黄种人:东亚,东南亚,北美;黑种人:中非,南非;白种人:欧洲,北非,西亚,南亚)形成的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人种无优劣之分)5、原始社会→氏族社会(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群婚制:出现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父系氏族—婚姻关系相对固定:农业发展,男子在社会占主导地位。
6、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异同点1、共同点:(1)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2)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
2、不同点:(1)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实行一夫一妻制,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2)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3)文化遗存不同:母系氏族社会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河姆渡、半坡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有代表性的是大汶口中、晚期、龙山文化 7、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男子成为氏族主要经济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是父权制确立的标志.父权制确立以后,子女随父居住,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也按父系继承,母系氏族公社就逐渐解体了。
8、)父系氏族后期氏族社会贫富分化国家的产生生产力提高,出现剩余 私有制 贫富分化加剧 阶级→奴隶制→军队、监狱、法庭→奴隶社会逐渐取代原始社会9、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的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标志:统治阶级设置了一系列机构和设施,如政府、监狱、军队和城墙等。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奴隶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出现了国家,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1、相同①地理条件:都发源于河流都在20°N~40°N 。
②经济:农业发展为主。
③政治:都是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2、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
3、孟斐斯是埃及最古老的首都,公元前二千年代为底比斯所取代。
(底比斯在下面)4 5、新月沃地不能等同于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新月沃地的一部分。
6②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 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一、二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被剥削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特点:等级森严,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
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不得通婚。
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给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7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岛,古希腊重要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
1、雅典出现:前六世纪2、雅典城邦的繁荣: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达到全盛①表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②原因:伯利克里当政时进行改革,扩大公民权利,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参加公民大会。
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③雅典民主实质:奴隶主贵族专政。
奴隶、外邦人、妇女都没有民主。
☆评价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积极影响: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局限性: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广大的外邦人、妇女、奴隶没有民主权利。
☆启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3、斯巴达:①经济:地处内陆,以农业为主;②政治:少数奴隶主贵族专制;③文化:崇尚武力,注重军事训练。
4、古希腊雅典奴隶制城邦和斯巴达城邦的异同:①文化不同:雅典文化繁荣,重视教育;斯巴达崇尚武力,注重军事训练②政治不同:雅典是个奴隶制共和国;斯巴达是个由少数奴隶主专政的国家。
③地理位置、经济不同:雅典近海,以工商业为主。
后者内陆,以农业为主¤古代亚非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的不同点:大河文明、海洋文明¤罗马共和国1、建立时间:前八世纪(罗马城,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前509年(罗马共和国)2、布匿战争(因为罗马人称腓[féi]尼基人为布匿):原因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交战双方罗马与迦太基进行三次战争,罗马取得胜利。
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3、强盛: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4、前一世纪,罗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危机:①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②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建立独裁统治。
③前27年,屋大维夺取政权,成为实质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
共和国演变为帝国,本质上都是奴隶主贵族专政。
罗马帝国初期繁荣,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强盛帝国。
5、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与中国两汉同期)①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②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西罗马帝国灭亡了,标志着西欧的奴隶社会历史随之终结。
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法兰克王国建立6、罗马历史发展线索→西罗马帝国(395年~476年)罗马城邦→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分裂(前8)(前6)前27年 (395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7、奥林匹克运动会:祭神赛会→古希腊奥林匹亚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日本1.1世纪前后,日本出现奴隶制国家。
大和不断征服扩张,于5世纪统一了日本。
2.大化改新1、背景:①国内: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主贵族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大化改新。
②国际:中国隋唐先进文化的影响。
2、时间:七世纪中期3、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了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5、大化改新之后,大和改名为日本国6、日本积极汲取中国文化,中国教育制度,佛教,唐诗,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
7、启示:要善于向先进国家学习,要适应历史潮流适时改革创新,要坚持对外开放,国家才能进步¤阿拉伯国家的建立1.伊斯兰教的创立背景(1)六、七世纪初期,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2)为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3)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
(4)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2.伊斯兰教的产生(1)七世纪初期,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教,创立了伊斯兰教。
(2)622年(伊斯兰教教历元年),穆罕默德率领教徒从麦加出走,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3.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建立(1)630年,穆罕默德率兵征服麦加。
(2)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朝鲜3到4世纪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676新罗→10世纪高丽王朝→14世纪朝鲜王朝建都汉城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特点等级深严)¤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的改革——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级制度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后来封地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
特点:西欧封建社会虽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上一级只能管辖下一级不能管辖下下一级。
)3、查理·马特改革封地只供封臣终身享用,不可世袭,称为采邑,意思是承担一定义务的封地。
4、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①等级制度森严②王权薄弱③战争不断④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⑤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⑥教会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5、丕平献土: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联系,使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罗马教廷的特点:①政治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②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③思想上: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加紧对人们的精神统治,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
神权凌驾一切。
¤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社会的不同:①长期统一,分裂只是暂时;长期分裂②皇权高于一切;神权凌驾王权③进入时期相差1000年。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城市衰落了。
2、地理位置: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
著名代表城市: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英国的曼彻斯特。
3、斗争方式:西欧的市民阶层有的用金钱赎买,有的用暴力的方式赢得了自治权。
(典型:琅城)4、意义:这些市民阶级后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
一部分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了早起资产阶级,他们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1、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建筑和艺术的结晶2、拜占廷帝国的衰落:6世纪,东罗马帝国为了恢复过去罗马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
此后的几百年中,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日益衰落。
3、 13世纪上半期西方军队东征,征服并统治拜占廷长达半个世纪。
后虽然复国,但国力衰微。
4、 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灭亡了。
¤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灭亡的?它的灭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