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流行文化发展的差异姓名:2011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2班米欣内容摘要:本文试图探究近20年中韩两国流行文化发展的差异,通过从网上查阅资料,以及对自己多年来对“韩流”文化的关注得出了一些零星想法。
可以看出20年来在中韩流行文化的交流中,韩国流行文化史远远占据了上风,在中国,“韩流”成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浪潮,这也确实成为了中国流行圈里的一道“寒流”。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两国领导人的提倡,中韩流行文化不断密切,“汉风”逐渐兴起,但是内容仍局限在传统文化上,也就是中国的流行文化并没有对韩国有很深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韩流汉风流行文化韩剧文化交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及韩国流行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大举登陆中国大陆,韩国文化风行一时,,“韩流”一词应运而生。
"韩流”是社会学家对韩国文化风靡,流行的一种统称,就是浸透韩国特有文化气息的纯粹的韩国式生活方式在国内掀起的新的流行风潮。
很多中国青少年炮制并演绎着这一轮新的文化潮流,并出现了“哈韩族”这一毁誉参半的特殊群体。
当然在“韩流”在中国大陆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也乐观的看到了韩国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汉风”(又称“中国热”)。
主要表现在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建设唐人街、赴中国旅游、吃中国料理、开办中文媒体等方面。
近几年来,中国文化在韩国的传播逐渐扩大,学习汉语的韩国人迅速增加,到中国旅游、学习的韩国人与日俱增。
为了满足韩国社会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迫切需要,韩国主要媒体相继开通了中文网站或电视频道。
“韩流”和“汉风”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中韩文化交流已普及于整个中韩社会,并形成了互动的态势。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就现阶段来说,“韩流”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汉风”在韩国的影响。
那么,中韩流行文化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为何“韩流”在中国如此强势?我们又该如何继续推广汉风以促进两国流行文化合理发展呢?一、中韩流行文化的交流的发展历程应该说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受众面最广,影响最大,是“韩流”的核心。
1997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爱情是什么》开始了“韩流”进攻中国大陆市场的第一步,这部电视剧在国内引起了剧烈的反响,收视率高达4.2%。
随后,央视八套播出的《人鱼小姐》、《看了又看》等电视剧虽然播出时段在晚上23点,但收视率仍高达10%。
2004年一年中国就引进了107部韩剧。
2005年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力,在中国大陆乃至港台地区掀起了一股旋风。
歌坛的“韩流”首次出现在1999年11月,韩国“酷龙”组合来华成功演出。
2000年2月,H.O.T组合的来华演出大受欢迎,强劲的“韩流”在中国年轻人中迅速蔓延。
随即NRG、Baby Vox、东方神起、Super Junior 等也进军大陆,掀起了“韩流”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韩国电影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
从1997年开始,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年都举办“韩国电影周”活动。
2001年10月电影资料馆等单位在北京、成都、上海举办“韩国电影回顾展”,韩国电影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我的野蛮女友》在中国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票房奇迹。
乘着影视剧的东风,韩国的网络游戏、CD、VCD、DVD等音像制品,韩国的料理、服饰、饰品,都成了中国年轻一代所追捧的对象。
当然,韩国有很多年轻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尤其是传统文化。
在汉城地铁里,可以听到汉语报站广播。
韩国还有很多中国餐馆,生意很好。
很多韩国人很喜欢中国电影。
几乎每个韩国人都看过一部中国的影片。
但就电视剧来说,近二十年来传入韩国的中国电视剧屈指可数,其中《还珠格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也使得赵薇在韩国迅速走红,但是很可惜,中国流行文化并没有因此一炮打红。
近两年,也有内地偶像歌手意图涉足韩国娱乐圈,但是因其高度仿韩所以反应平平。
因此可以这样说,“汉风”主要还是指中国的精英文化,是传统的儒家高雅文化。
近些年,随着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彼此之间有了更多深入了解的机会。
之所以张艺谋、侯孝贤等导演以及他们的影片在韩国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他们作为一种传统的符号,表达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
排除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分析,很多韩国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寻找民族身份,或是文化寻根的过程。
二、“韩流”迅速风靡中国并且经久不衰的原因“韩流”征服中国之轻而易举,甚至让韩国人也有些吃惊。
韩国文化官员权其永说:“我没想到(韩剧)能如此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哈韩族”现在已经让人们视觉疲倦。
他们一律染发,最多的是韩国人喜爱的酒红色。
从渔夫帽到篮球帽、牛仔帽,把不同帽子与各种风格的服饰搭配是他们乐此不疲的装饰手法。
小格子衬衫或超大码的T恤,浅色的大短裤或快要擦地的直筒裤,或者冬季的高领毛衣,大大的鞋子。
他们看似五彩缤纷,实际上却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如果仅仅是年轻人疯狂一下倒也罢了。
然而韩流却是从街头暴走族,到中年夫妇,甚至老头老太太,一律席卷。
一到晚上,无数阿姨大婶陪着韩星傻乎乎地流泪,连很少看外国电视剧的老人们也早早地守在沙发上,等待着那些家长里短的琐碎爱情。
流行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宣泄的渠道。
中国本身的流行文化缺乏原创性和吸引力。
因此,很自然,他国的流行文化就会涌入并填补中国民众,尤其是都市消费者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空虚和迷茫。
韩国流行歌曲的歌词主要描写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忧伤与烦恼,情感中的苦涩和甜蜜,生活中的躁动及迷惘,并且告诉歌迷们如何去面对、解决这些问题,并且用轻松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日后更高的挑战。
这样的音乐作品无疑能将他们的受众——处于青春生长期的学生们心灵深处最脆弱的那根神经打动,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韩流”像一位和善可亲的心理医生倾吐出歌迷们的心声,治愈他们的心灵创伤。
而韩国电影里面,总会有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对弱者的关爱,或者对社会的奉献思想。
韩国电影对于自己民族文化,民族内涵的表现上,一直都给予比较多的注意。
《爱有天意》影片拍得那么大气,画面那么美,那么干净,尽管是表现爱情的,但是非常典雅,表现了东方人的情感。
而韩流最主要的载体——韩剧吸引我们的主要原因是它直指人心人性,用爱情、亲情、友情三大主题演绎人生悲欢离合,用健康向上的基调谱写人生真情。
韩国电视剧注重刻画人物的细腻笔触,从故事里面透着一股向上的执著,那里的主人公总是满怀信心地期待明天,让许多年轻人看了韩剧以后,觉得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困难都可以战胜。
“韩流”从表面上看新潮热闹,骨子里却是保守朴实的。
它有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的根,浸润着东方文化文以载道、有功于社会的人文传统。
同时,它又健康自然,不夸张,不矫情,不声嘶力竭。
这是它受到一致欢迎的原因。
毫无疑问,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韩国人准备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将民族文化很好的融合进了流行文化中,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结论:韩流风潮形成伊始, 对于韩流在中韩两国只不过是一时流行过后便会终止这样的预测更盛行. 这是由于只把韩流当成了中国人更深一层次了解西方文化的桥梁. 近年来韩流广泛而有基础的扩大, 显示了与此预测相悖的观点. 这是对韩国大众文化过低的评价.韩流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生活化的趋势, 而且作为韩流分支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将进一步地将韩流扩散开去.在韩国国内, 韩国电影和电视剧也一路攀升地走来, 而且打破了阶层的分别, 逐渐扩大着观众群. 以在韩国国内取得的成功为基础,韩国的大众文化正在以影视剧为中心向中国, 亚洲, 全世界进军. 特别是电影在迎来它最大的鼎盛时期的同时,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市场, 以及欧美电影市场都受到了欢迎. 在韩国好莱坞电影与韩国电影的座次已经逆转, 这种现象反应了以前那种明明已经在西方大众文化中被边缘化了, 但仍旧要停留在消费者位置上的韩国电影史正在发生着变化. 意味着已不仅只停留在西方文化的消费者层次上, 而是上升到自己国家文化生产者的平等的地位. 同时结合电影的艺术性与趣味性, 按照对观众的调查, 韩国电影在美国电影独占熬头的中国电影市场, 也掀起了风潮, 也期待能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耳目一新的方向.中国大众影像文化整体上呈现比较落后的局面. 与电视剧相比,电影的滞后现象更显著. 处在开发初级阶段的电影市场还主要被美国电影所独占. 美国电影独霸亚洲而引发的问题是, 美国电影所宣扬的梦想和价值观并不适合亚洲人. 韩国影视剧是以韩国人为首要对象拍摄制作, 其次博得亚洲人的共鸣, 这里包含的方向就是应该以韩国人自身的具体问题为基础, 扩大到亚洲人的普遍问题, 全人类的普遍问题. 经确立的普遍性能够广泛地引起共鸣, 也难得地使观众成为参与者, 从而开创出开放的文化氛围. 韩国的大众文化并不是通向西欧文化的桥梁, 其自身才是目的地. 这种目的地换句话说就是中国透过韩国的大众文化这面镜子去寻找的自身的文化.参考文献:1、朴熙成,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前景, 2002年2月电影论坛,电影振兴委员会, 2002年2月28日2、李银淑, 考察中国的韩流风潮, 文学和影像第3卷2号, 文学和影像学会3、李银淑, 灵活运用电影的韩国文化与韩国语教育—以<我的野蛮女友>为中心, 韩国语(朝鲜语)教育研究创刊号,4、张江, 中国电影投资的界限和现状,5、李银淑, 为了进行韩国语教育而进行的与韩流相关联的语汇分析, 中国韩国语教育国际学术讨论会2003年论文集, 中国韩国语(朝鲜语)教育研究学会,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6、李银淑, 从韩国文化教育的观点看清唱电影<西便制>, 延边科技大主办“第七届中国的韩国语教育课题和发展方向研讨会” 论文集,7、李光宇,灵活运用影像媒体的韩国语教育―以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别具特色的电视剧<阁楼上的猫>为中心, 延边科技大主办“第七届中国的韩国语教育课题和发展方向研讨会” 论文集, 13. 李银淑, “中国接受韩国影视剧的状况”, 韩中人文学会第十一回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 中国山东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