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小学教师备课基本功修炼

谈小学教师备课基本功修炼

谈小学教师备课基本功的修炼
【摘要】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简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听课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

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的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

15分钟的有效备课,正是名师们经验、智慧的彰显。

【关键词】小学教师备课基本功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

然而,目前我们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

“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备课应该体现学科的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门课,无论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

我任教以来一直担任小学数学课,各年级段都教过,深深体会到
在备课上下功夫,教学就会出成绩,现在备课下功夫了,以后备课就会得心应手。

实际上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2003年我担二年级数学课,讲了一节市级公开课《加、减法的口算》、2005年又讲了一节五年级的《分数应用题》、2008年讲了一节观摩课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的认识》,这几节课都是我自己花费了一定精力研究教材、查找资料、精心设计教案、亲自制作教具、课件完成的。

授课效果还算不错。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几节课的授课内容、知识点当时的课堂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若现在让我再讲这几节课,我相信不会花费很大力气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可平时没下多大功夫上的课,再去上,不下工夫是一定上不好的。

现在有一部分教师不是自己去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不想花费时间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复照抄教参。

抄了一本又一本,抄了一年又一年,结果教了多年学还是不能驾驭教材。

若教师对所教学科能花点力气深入挖掘、潜心研究、吃透教材、自身的基本素质就会提高,基本功扎实了则备课就不难,课备好了,课堂教学实施好了,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反之,不能钻研教材,为备课少花力气,不根据自己学生特点,照抄别人教案,这样,看似备课省力了,实则教学不省了,看似现在省力了,实则以后不省力,终究是事倍功半。

教课几年来,教案一定写了很多本,可有几节教案是出于你自己用心设计的?教参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但不是每个模块都适合自己的教学,适合每个授课群体的。


味照抄教参,不能创造高效课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妨碍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备课要体现学科的特点、符合普遍的教学规律,更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无论是哪门课程,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善于研究教材、善于观察思考、敢于创新、教学能力强,肯用心去备好每一节课,那么,教学效果就会是好的。

老师备课时要充分准备。

当课堂发生了变化,老师不能围住“死”的教案转,要临时调整,既要顾全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又要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满足优秀学生更高的需求。

还有一次,有个学生问了一道数学题,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题大意是:蜘蛛和蟋蟀数头共有7个,数脚共有46只。

问蜘蛛和蟋蟀各有多少只?我马上给学生说:”这是假设问题……假设7只都是蜘蛛,按脚数算,总脚数除以蜘蛛与蟋蟀单个脚数差,得到的数是蟋蟀的只数。

但当我去写算式时打住了,不知道蜘蛛几只脚、蟋蟀几只脚。

我平时没注意过,我问学生吧:“谁知道蜘蛛和蟋蟀分别都几只脚?”全班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99个学生没有一个人知道。

学生说老师你说吧,我说:“你们99个加上我一个刚好100个人都不知道”。

我忍不住笑了,全班学生也都大笑······学生说:“老师也有不知道的呀”,我说:“老师跟你们一样,不是什么都会,什么都知道的,也有很多不知道的知识,咱们是共同学习嘛”。

之后,我把这道题换成鸡兔同笼题。

先用算术法给学生讲解后,又用
方程解法再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最后我说:“鸡兔问题解决后,蜘蛛和蟋蟀问题留给你们,找到答案后,看谁第一个先告诉老师”。

学生们都很开心,学得也很认真。

第二天,争先恐后地给我说答案:“蟋蟀6只脚、蜘蛛8只脚;这道题的答案是5个蟋蟀、2个蜘蛛”。

学生们有上网查的、有翻过去看过的图片书的、有到书店找资料的……大部分都是自己找到答案的。

备课时,不仅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适合自己的教艺,备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先进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能否带给学生的精彩,能否与学生互动,能否让学生深刻领悟文中的意境与思想情感,这些无不取决于教师课前的预设与课中生成的智慧。

这种能力的形成来自扎扎实实的行动与平时的日积月累。

最根本的在于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成就一堂好课的先决条件。

只有自己先沉下心来离开教参理解品悟,再结合资料积累信息,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处理好各个环节关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变化莫测的课堂中游刃有余。

然而吃透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磨功,能在二度设计、三度反思之后……再三反思修改。

一堂课的设计是教师用一生的积累在备,课的优劣与教师的积累质量成正比。

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只凭模仿是难悟其精髓的。

凭照抄教案、照搬他人教法,是难产生高效的。

要实现高效堂课就要备好一堂课。

最近我反复阅读了肖川主编的《名师备课经验》一书,有很多名师专家,他们对于备课都有着自
己独到的见解,于永正老师强调“隐性备课”、注重“备学生”,赵景瑞老师通过点线面等多角度支钻研教材、用足教材,张化万老师主张“系统备课、换位备课、多次备课、板块备课”,窦桂梅老师“关注预设、抓题眼”,王崧舟老师以“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态度去备课,邓彤老师以为学习者量身定制为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殷光黎老师认为备课是凝聚智慧的创造性活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多学习、多积累、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多创新,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博众家之彩,创自己的特色。

老师们为你的高效课堂,去精心备课吧,为你将来也能用15分钟备一节高质量的观摩课,去精心备好现在的每一节课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