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8分)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唐)刘长卿②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占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③?【注】①皇甫侍御,即皇甫曾。
时贬为舒州司马。
②刘长卿,时因得罪观察使,贬为睦州司马。
③白云:代指刘长卿居处。
12.在内容上写标题直接照应的一项是()(1分)A.首联B.颔联C.颈联D.尾联13.对本诗景物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荒村”句写诗人居处荒凉,夕阳返照之下显得更加凄清。
B.“落叶”句描绘出黄叶翻飞的景象,衬托诗人心境的悲凉。
C.“野桥’联写出雨大桥断、山路难行,巧妙地暗合了标题。
D.“何人”句以“白云”代诗人居所,又隐喻友人志行高洁。
14.皇甫曾写唱和诗云“沧州自有趣,不便哭途穷。
”辨析刘诗和皇甫诗表达情感的不同。
(4分)(三)(8分)12 (1分)B13(3分)D14(4分)答案示例:刘诗表达了友人不辞辛苦来访的惊喜与感激,“独”字写出了身处荒凉之境的孤寂与失意,尾联抒发与朋友惺惺相惜的感慨;皇甫诗劝慰朋友要乐享山水之趣。
评分说明:刘诗情感分析3分皇甫诗情感分析1分2017年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8分)【中吕】满庭芳·渔父词乔吉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
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②。
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③惯得身轻。
风初定,丝纶④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
②沧溟:指江海。
③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
④丝纶:指垂钓的丝线。
14.“中吕”是这首诗歌的()。
(1分)A.曲牌B.词牌C.宫调D.套数15.分析诗歌画线部分的作用。
(3分)16.诗歌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及表现手法都颇具有矛盾性,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4分)14.(1分)C15.(3分)多用比喻,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营造了清朗明丽的意境,讴歌山水的美丽,为后文写弃官归隐作了铺垫。
16.(4分)诗歌塑造了秋天江边垂钓的渔父形象,既表现了渔父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流连山水的闲适之意,又不期然地表现了隐逸者避世而又寂寞的内心矛盾,体现了雅俗兼至的艺术特色。
2017年金山区高三语文一模卷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5-17题(8分)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朝代】宋代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
15.(1分)从字数上看,这首词是口口16.(2分)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开头一句先以景起,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的良辰美景。
、B.“抹”字写足了一望无际的荒凉之景,今昔对比的亡国之情于此淋漓出焉。
C.下片起笔以“燕子”为转接之物,化用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表达的情感大相径庭。
D.整首词写春天的景色和西湖的荒凉是实写,而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17.(5分)赏析作品中两处问句在推动词人情感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8分)15.(1分)长调16.(3分)(C)17.(4分)(每个问句各2分,1分内容,1分作用)“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原来这样的良辰美景,却已是接近尾声了,再能游览几番?就要等到明年此时才能重睹芳春!一种惜春之情油然而生。
(1分内容)此一问句由先前晚春时的莺歌燕舞,春意浓厚的愉悦之情转为惜春之情,推动了词人的情感发展。
(1分作用)“当年燕子知何处?”下阕中问句则化用刘禹锡诗歌,写出了昔盛今衰的兴亡之感,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1分内容)由上阕中的惜春之情转为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将词人的情感推向高潮。
(1分作用)两处问句使得整首词在严整的章法中又不失自然流动之势。
2017年普陀区高考一模(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5题。
(8分)赠从弟①【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注】刘桢,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从弟,堂弟。
13、这首诗第一句中“亭亭”表现出松树_________的形象。
(2分)14、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对仗尤为工整。
B、第二句两个“一何”凸现强烈的情感色彩。
C、诗人由外而内揭示松柏孤傲不群的个性。
D、整首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精神追求。
15、刘祯的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请结合本诗歌作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挺拔耸立14、B15、答案示例:作者开笔便让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
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
紧接着连用两个“一何”,先慨叹谷风之凛冽,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叙写松枝之苍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然后赞美松柏在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却依旧端然挺立,一“正”一“常”,语势铿锵,正气凛然。
结尾自问自答,点出“松柏有本性”后戛然收笔,意蕴深沉。
诗歌气势激宕,语言不事雕琢而刚劲有力,读者于涵咏之际,恍可见到,那苍劲的松柏,还久久矗立在眼前。
闵行区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9—21题。
(8分)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三)王安石浅浅池塘短短墙,年年为尔惜流芳。
向人自有无言意,倾国天教抵死香。
须袅黄金危欲堕,蒂团红蜡巧能装。
婵娟一种如冰雪,依倚春风笑野棠。
19. 王安石,字,号半山。
世人又称。
(2分)20. 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五个韵脚。
B.首联写出了梅花所处的位置与环境。
C.颔联写梅花不仅貌美而且散发芳香。
D.颈联写人喜欢梅花而挂上黄金红蜡。
21. 请对诗歌的尾联进行赏析。
(4分)19. (2分)介甫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荆国公)20. (2分)D21. (4分)采用比喻(比拟)手法,把梅花比作冰雪(为梅花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梅花不惧寒冷、迎接春天的孤傲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及高洁无畏的内心情怀。
2017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10分)(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8分)金错刀行(南宋)陆游黄金错①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②,南山③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④,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注释】①错:镀镶,装饰。
②天汉滨:汉水边。
③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
④楚虽三户能亡秦:《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1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A.本诗是古体诗。
B.本诗是歌行体。
C.本诗不造意境。
D.本诗三次换韵。
16.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五句到第八句塑造了渴望杀敌立功的爱国志士的群像。
B.“千年”句书写了作者报国无门、忠而被弃的人生遭遇。
C.“南山”句雪光刀光相映衬,烘托了作者的凛然与雄心。
D.本诗最后用叹词、反问和典故,抒发了誓死抗金的豪情。
17.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前四句。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5—17题。
(8分)14. 1分 C16. 3分 B17. 4分【答案示例】前四句塑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首二句以物写人,以刀的外观和内质之美写自己品行高洁、才能卓越。
第三句直接表达未为国建立功业的遗憾,第四句以动作刻画形象,“提刀独立”写对杀敌的渴望,“顾八荒”写自负英雄的豪迈气概。
【答案示例】前四句塑造了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大丈夫形象。
“刀”用来杀敌却镶金嵌玉,利气冲天却置于室内,这里托物写人,借“刀”被闲置暗示自己无用武之地。
“丈夫”却“五十功未立”,直抒浩叹。
“提刀”写急欲上阵,“顾八荒”写壮志难酬而更慷慨激昂,这些动作和神态都突出了自己的爱国热忱。
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三个方面评分。
崇明县2016学年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雨伞①(元)萨都剌开如轮,合如束,剪纸调膏护秋竹。
日中荷叶影亭亭,雨里芭蕉声簌簌。
晴天却阴雨却晴,二天之说诚分明。
但操大柄常在手,覆尽东西南北行。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当时天下群雄鼎立,割据一方。
14.本诗的主要写作手法是。
(1分)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剪纸调膏护秋竹”叙述了伞的制作材料以及具体工序。
B.“雨里芭蕉声簌簌”采用比喻手法写出雨打伞盖的声音。
C.“晴天却阴雨却晴”一语双关既写伞之用又写时代之变。
D.“覆尽东西南北行”直接抒发作者对掌握大权者的情感。
16.有人评价这首诗“下半首愤疾刻露,殊少蕴藉”,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评析。
(4分)(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14.托物言志15.D16.评分说明:评价1分;分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