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区域定义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古典区位理论: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

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

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

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

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十八大之前,蓬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

再次,区域经济研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

十八大以来,新时期发展阶段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九大提出了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四大板块”战略和“三个支撑带”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特征:1: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的重要途径2: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内在要求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公平与效率)等。

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基础,理论与实践统一为基本原则,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部性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产业聚集导致的聚集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为均衡布局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地配置生产力,才能实现区际的均衡发展。

同时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布局应是有利于促进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的生产力布局。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一方面,他们强调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城市的出现、城乡分离以及城乡对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他们还见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造成的尖锐的城乡矛盾和对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城乡对立和差别出发,探索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的一般规律。

对于消灭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计划地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之一;列宁:促进工农业生产有机联系是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区际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形成工商业与农业的分工,接着形成商业与工业的分工,最后形成不同生产工序上的分工.也就是说社会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产业部门间、城乡间以及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前提条件。

任何生产活动都选择某种特定区位进行生产,而在不同区位上组织不同的经济活动,因而就必然存在区际分工问题和协作问题。

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强调了以内地为中心的生产力布局,并在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指导下实施了以三线建设为中心的中西部开发战略;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又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缺陷:一是重内地轻沿海,抑制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乃至全国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各地片面强调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

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扭转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城乡统筹理论39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统筹理论体系包含那三个方面:1首次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与对策;2其次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理论的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3再次,首次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思路与对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还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攻坚路径。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新发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展绩效。

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1. 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 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3.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4.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1.构建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2.重视我国中大区域经济问题研究:1.区际协调发展与区际公平2.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3.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4.扶贫开发与区际公平5.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6.国家重大区域、国家级重点区、重大基础设施的引领与建设7.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管理不可流动性要素在区域经济中,不可流动性要素主要是指自然资源。

可流动性要素资本.人力资本.科技基础性要素制度要素.市场要素. 交通运输要素.从马克思原理出发区位理论的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今天还有借鉴意义(大问题)区位理论的应用:1.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2.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3.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聚集与分散(重要,全部掌握)产业在空间布局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聚集。

第一,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丰裕度是区际贸易的决定因素,一个区域总是出口自己丰裕要素制成的产品,进口自己稀缺要素制成的产品。

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产生产业聚集的基本条件。

第二,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如果经济活动是不可分的,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则必然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

第三,城市或市场区位的存在,排除了空间不可能定理中的空间同质的假设,这意味着必然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

.聚集经济及其类型聚集经济是经济活动主体在产业集聚中获得的各种收益。

聚集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聚集经济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产生:一是技术外部性,二是金融外部性.聚集经济的源泉72共享效应、匹配效应、学习效应。

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产业集群的概念: 波特给出的概念:特定领域的相关企业、专业化程度高的供给者、服务提供者,以及隶属于相关产业的企业、相关的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而结成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关系。

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以及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二是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表现为某一产业的合理规模和三次产业的结构和规模的合理与否。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标准一: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标准二: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标准三:社会效益是否最大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重点)1东部沿海仍是产业布局的核心地区,东西部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2沿海三大都市圈将继续主导中国产业布局,中西部城市群作用上升;3四大板块的区域格局得到巩固,区域协调发展初步得到实现;4经济带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5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与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调整布局指向,积极推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进一步推进产业在城乡和区域之间转移;注重产业链转移,同时注重配套能力的建设;推动大区域之间资金、技术与资源的分工与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