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期中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请回答1-4题:区域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图)。
1.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我国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是()A.气候、地形B.气候、水文C.土壤、植被D.植被、自然带2.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3.区域部也存在差异性。
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部季风区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D.三大自然区存在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4.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文差异正确的是()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C.青藏地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请回答5-6题: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出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叠加,可以()A.为商业网点选址B.分析城市规划方向C.了解城市结构的变化D.估计工业产值6.对1980年与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的遥感地图进行分析,能够()A.计算交通流量变化B.预测洪涝灾害变化C.了解城市结构变化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请回答7-8题:在干旱荒漠地区和草原地区,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
7.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8.在乙地区,反映该地区大面积土地沙化的原因是()A.沙尘暴频度增加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人口和牲畜增加,更多掘井以满足人畜用水需要D.生物生产能力降低请回答9-10题: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表。
降雨量降雨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mm)强度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33 弱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14 很强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19 强28 0.3 113 1.2 51 0.4 52 0.69.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草地、荒草地C.混交林地、油松有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10.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请回答11-13题:下面是我国某两省(区)的人口分布示意图。
11.影响甲、乙两省(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分别是()A.气候和地形B.土壤和水源C.水源和地形D.植被和气候12.目前,甲、乙两省(区)正在建设的林业生态工程分别是()A.“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B.平原绿化工程和太行山绿化工程C.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平原绿化工程D.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和沿海防护林13.两省(区)储量都很丰富的自然资源是()A.水能B.天然气C.地热D.煤请回答14-15题:新华社消息中国科考队于2004年8月23日结束了为期23天、行程近2000公里的科学探险考察,27日返回。
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对亚马地区进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
14.对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雨林土壤一般很贫瘠,养分容易遭受淋洗而很快丧失B.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在地上的植物体C.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植物遭受破坏,土壤在高温、暴晒和暴雨淋洗下将很快出现荒漠化D.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优越,生物循环旺盛,植被破坏后,很快可以恢复15.亚马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①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②受暖流的影响大③受寒流影响大④纬度低,热量充足⑤陆地面积宽广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④⑤D.①②⑤请回答16-18题: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的4处国际重要湿地。
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100余亩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
16.图中4℃等温线向北突出,主要原因是()A.受太阳辐射的影响B.受河流流向的影响C.受地形地势的影响D.受热带季风的影响17.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18.纳帕海20世纪80年代的状态()A.影响着省的干湿状况B.增加了对长江水源的补给C.破坏当地农业生态,使粮食单产减少D.改变植被垂直分布,破坏环境的整体性请回答19-21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
今后5~10年,我国将以自治区、、等省区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
19.目前,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水电、核能B.煤炭、水电、石油和天然气、核能C.石油和天然气、煤炭、水电、核电D.煤炭、核能、石油和天然气、水电20.2004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下列措施中,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有()①大力在海外投资石油的开发和经营②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③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④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⑤加速国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A.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⑤21.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③减轻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的紧状况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22.关于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域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但航运作用小B.流域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C.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一级支流,水量丰富但不稳定D.流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等请回答23-25题:在决定建三峡工程之前,专家曾对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进行过研究:阿斯旺大坝在获得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方面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变化,主要是河口鱼获量减少,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土地盐碱化,海水侵蚀加重等。
结合图10“阿斯旺工程与三峡工程对比图”:23.下列关于两个工程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峡工程坝址位于长江的中游河段B.阿斯旺工程位于埃及境甲处C.阿斯旺工程建在世界最大的河流上D.阿斯旺工程位于埃及境乙处24.下列关于两个工程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为下游供水B.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C.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的需要D.阿斯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25.河流的年径流量比较,三峡工程远高于阿斯旺工程的原因是()A.三峡工程位于阶梯交汇处,河流落差大B.三峡工程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C.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D.阿斯旺工程上游人口稠密,取水量较大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0分)26.(15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一:华北地区示意图(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分析,黄淮海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以_________为分界线。
图示中甲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性农业基地(名称) _________,A是_________(地名)能源基地。
(3) 读河流流量柱状图,该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 该河4、5、6月径流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流季节变化的特点对当地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至少答出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析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3分)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①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A.人口增长迅速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C.为争取区域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污染严重(2)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述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4)请简述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要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28.(10分)下图中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读图回答下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