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价值观人皆有之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

在认识论上来说是 ( )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造成的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造成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造成的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造成的9.人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洪水泛滥成灾。

从认识论上说,这是 ( )A.真理原则违背了价值原则B.价值原则违背了真理原则C.既违背真理原则又违背价值原则D.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能并存10.“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句话强调了 ( )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B.实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C.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D.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可贵品质11. “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这说明 ( )A.生理素质本身就是才能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C.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D.求知欲是推动认识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力12. 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 ( )A. 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 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13. 在实践中是观念形态的价值目标转化为物化形态的价值现实,这是价值实现问题。

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有 ( )A. 确立崇高的价值目标B.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C. 良好的社会环境D. 把握合理的价值取向14.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 实践高于认识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观点属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的是( )A.孔子主张“生而知之”B.老子主张“不行而知”C.柏拉图主张知识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D.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2.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

”这一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A.认识来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越丰富,理性认识越深刻D.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有局限性,不能证实一切真理和驳倒一切谬误B.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C.实践不能检验一切真理D.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包含错误4.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这说明(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C.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不能认识和推断的D.归纳方法的局限性5.下列观点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D.“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6.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7.“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这说明( )A. 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来源于实践B.逻辑格式是合乎规律的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积淀而形成的C.逻辑的式是人脑中固有的D.逻辑的式即客观规律8.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的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会影响感觉活动9.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

”这说明( )A.价值具有主体性B.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属性为标准C.主体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有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D.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10.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这充分体现了( )A.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统一B.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以人民群众为本11.每个具体真理都是( )A.客观真理 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D.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B.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性认识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1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重性B.为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所决定C.两种根本对立的真理D.表明正确和谬误二者的对立和统一14.“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这段话说明了()A.思想本身不是现实的物质力量B.思想必须被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现实作用C.一定的思想只有和一定的实践相结合,才会转变成物质力量D.改造世界必须靠人的物质性活动——实践15.下列观点正确理解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有()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B.一步行动胜过十打纲领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1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这句话意味着()A.真理是具体的,有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D.真理是相对的,所以和谬误并无原则界限三、辨析题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构成人的现实的认识客体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

3.真理具有客观性,就是说真理是一种客观实在。

四、问答题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五、材料分析材料: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

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D4.A5.C6.C7.B8.C9.B 10.C 11.C 12.B 13.C 14.C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3.AB4.ABD5.ACD6.ABCD7.AB8.ABD9.ACD 10.ABCD11.AB 12.AC 13.AB 14.ABCD 15.ABCD 16.AB三、辨析题1.错误。

只有作为对象性的事物即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的认识客体。

2.正确。

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3.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