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完整版

山东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完整版

山东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山东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山东省交通运输厅2009年11月山东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编制单位: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主管院长:朱鲁存交通部规划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主管所长:毛亚平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张民辉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云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刘晓彤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毛亚平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洪修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基建处处长主要参加人:王伟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基建处副处长董燕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基建处主任科员裴国强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基建处经济师夏侯玉泉山东省交通厅港航局总工程师王继红山东省交通厅港航局研究员唐家风山东省交通厅港航局高级工程师周永盼山东省交通厅港航局工程师常征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瀚冰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金莹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大志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施华栋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工程师杨柳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工程师陈晨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工程师董少伟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工程师前言沿海港口布局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资源利用、人民生活质量、生存环境等密切相关,港口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之一,是实现山东省及中西部腹地经济、社会和外贸发展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合理布局港口对提升全省港口综合竞争力,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东省正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大发展机遇,沿海港口正日益在政治、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山东省沿海港口经多年发展,已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的重要口岸,成为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依托,在推动我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为主,威海、滨州、东营、潍坊等港共同发展的格局,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在港口布局、码头功能、岸线利用、规划建设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和贸易发展的需要,岸线、海域、土地等资源亦呈现日益紧张的局面。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沿海港口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有限的港口岸线资源,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和贸易发展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逐步完善综合运输网络,使沿海港口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的要求,特制订《山东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山东省沿海港口,规划水平年为2010年、2020年。

一、港口发展与布局现状(一)发展现状山东省共有大陆海岸线3121公里,岛屿岸线686公里,是我国岸线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目前,全省沿海有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烟台港、威海港、青岛港、日照港共七个港口。

并形成了青岛港前湾港区、黄岛港区,烟台港芝罘湾港区、龙口港区,日照港石臼港区、岚山港区等规模化港区。

截至到2007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共有各类生产性泊位35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50个,综合通过能力亿吨。

2007年,全省沿海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亿吨, 2000-2007年的年均增速达到了%。

目前,港口吞吐量主要集中在青岛港、烟台港和日照港,2007年三港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亿吨、亿、亿吨吨,分别占全省港口总吞吐量的%、%和%。

山东省腹地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大宗能源、原材料物资进出需求旺盛,同时山东省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撑,依托腹地内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山东省沿海港口煤炭、石油、金属矿石和集装箱四大货类发展迅速,2007年四大货类吞吐量达亿吨,占总吞吐量的69%,在港口运输中的地位突出。

(二)存在问题目前,山东沿海港口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港口总体能力不足和缺少铁矿石、原油、集装箱等大型专业化泊位,难以充分满足腹地经济发展需要;第二,港口发展受到城市发展空间的制约,青岛港老港区、烟台港芝罘湾港区、龙口港区、威海老港区等紧邻市区,港口集疏运通道兼有城市道路功能,相互干扰严重,制约了港口能力的发挥和功能的拓展;第三是港口后方集疏运通道能力不足、与港口联系不畅等,在铁矿石和集装箱运输中尤为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港口的发展;第四是港口岸线开发利用问题突出,部分港口岸线开发规模小、布局零散,没有发挥优良港口资源的优势,一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规划和建设中多占、乱占港口岸线。

(三)综合评价目前山东沿海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烟台港、青岛港、日照港为主要港口,威海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为一般港口的发展格局。

沿海港口规划、建设和运营状况良好,总体上呈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并在腹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山东省沿海港口是我国能源运输的重要口岸和冶金、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青岛港、日照港是我国“三西”基地煤炭外运通道的装船港,也是我国铁矿石进口的重要口岸,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港口后方通道的建设,山东省港口在我国重点物资调运中的作用将不断增强。

其次,港口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沿海产业带开发建设的重要支撑。

目前5个国家级开发区、33个省级开发区均分布在沿海港口城市;围绕港口山东省积极推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创造条件接纳全球产业转移,港口已成为山东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

第三,港口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布局影响,北方地区是全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重化工业实力雄厚;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加工工业密集,轻工业所占比重较高,能源和原材料匮乏。

我国南、北方之间经济互补性强,原材料、能源及产成品运输量大。

山东省沿海港口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出海口岸,发挥了联系南北方经济的纽带作用。

第四,港口是海峡间、陆岛间海上运输通道的桥头堡。

山东省沿海地区毗邻朝鲜半岛和日本,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域间频繁的经贸往来带动了海峡间客货运输发展,客货滚装运输成为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间海上运输的热点和山东省与日、韩之间物资和人员往来的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第五,港口是综合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贸活动中心。

作为人员、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港口汇集了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同时,随着运输规模的扩大,与港口运输紧密联系的贸易、金融等商业活动也都在快速发展,港口正逐步发展成为商贸活动的中心。

二、港口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一)发展面临的形势及需求分析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在新时期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和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近期又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这是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山东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未来山东省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眼于巩固和增强石化、冶金等基础工业优势,发展壮大家电、机电、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培植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为适应经济发展,山东省沿海港口将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体运输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通畅、便捷的运输保障;同时以市场运作和高效管理为手段,全面提高港口的综合服务水平。

2、山东省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仍在加快,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世界新的产业分工体系正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将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山东省是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省份,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面临新形势,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构建经济文化强省,这就要求港口积极拓展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尽快建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港口体系,实现港口的分工协调和优势互补,在吸引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山东省沿海港口是中西部地区重要出海通道之一,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要求山东省沿海港口充分发挥内引外联的纽带作用,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经济与国内、国际市场的沟通,为港口自身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对内、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加快开发,将推动内陆的大宗货物、外贸货物的快速增长,也要求山东省尽快建立和完善“东出西联”的综合运输体系,对山东省沿海港口运输能力、集疏运通道条件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求加强港口间、港城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港口发展走集约化、注重内涵的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港口进一步优化后方产业园区布局、相应扩展港口功能,适应循环经济对运输的多样化、专业化和高效率的要求。

5、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山东省沿海港口深水岸线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衡,而城市发展、港口建设及功能拓展等对岸线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造成岸线开发利用中的种种矛盾。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加强港口间、港城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港口发展走集约化、注重内涵的发展道路。

(二)吞吐量预测根据腹地经济社会、对外贸易,以及能源、冶金、石化等主要产业的发展需要,并综合考虑未来山东省及内陆腹地综合运输的发展趋势,预测山东沿海港口2010年、2020年吞吐量将分别达到亿吨和亿吨左右,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将分别为亿吨和亿吨。

主要货物2010年、2020年吞吐量的发展水平预测如下:煤炭吞吐量分别达7800万吨、10300万吨;石油吞吐量分别达7500万吨、11150万吨;金属矿石吞吐量分别达16500万吨、17900万吨;钢铁吞吐量分别达2000万吨、3000万吨;粮食吞吐量分别达1800万吨、28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1500万标准箱、3400万标准箱;滚装汽车吞吐量分别140万辆、175万辆。

主要港口2010年、2020年吞吐量的发展水平预测如下:青岛港分别为亿吨、亿吨;烟台港分别为亿吨、亿吨;日照港分别为亿吨、亿吨。

三、沿海港口发展战略目标(一)港口战略定位从经济社会、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产业布局、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等要求出发,为适应腹地经济社会及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结合《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山东省沿海港口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国家能源、原材料运输的重要口岸,是保障我国煤炭输出和北方地区石化、冶金等行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山东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是山东省构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沿海产业带开发的重要依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