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教材分析的目的就是理清整册教材的教学思路,也就是弄清楚本册教材编排的意图是什么,教材的重难是什么,教学目标要求是什么。
根据学生实际,你认为教材要如何取舍,课时要如何安排,要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适合学生才能来达成教学目标要求。
教材分析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要求(课标)、本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各章节教材的重难点、各章节教材的处理及其理由,教法的选择及其理由,学法指导的重点等。
那么教师该如何分析教材呢?
1.仔细研读新纲要。
纲要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
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
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以纲要为依据,以纲要的要求为目的。
认真研读纲要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
2.通读教材整合内容。
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
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这样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
如何准确把握教材,一是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
知道这篇教材写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对体现课文中心的重点词、句、段要有深刻的理解,就像我们以前上学时,老师经常要我们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能只是大体上知道它的意思。
二是要准确把握教材的表达特点。
三是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
教师只有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才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可以容易地串起教材的线索,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只有多读多思才能对教材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3.内容分析教学设计。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反映在教材分析内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分析、处理教材。
教材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班级本甚至自己班内学生的教学,是为了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所以,教材分析一定要放在自己实际情境下,弄清教材要素、对象、过程和特点,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分析教材在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和思想品德成长方面的深层次的结构体系,科学正确地选择、整合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