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编写2012年9月前言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
其任务是通过充分利用标本、模型、多媒体,施行大班理论教学和小班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配布、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及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和总体培养目标,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要始终强调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和严密方法)和三独立(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学习),并突出“三点加一强”即新一点、深一点、精一点和加强英语教学的较高要求来培养学生。
适当反映国内外有关最新科学进展。
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解剖学术语,并掌握适量的常用解剖学外文词汇,为阅读外文书刊创造条件。
要根据不同专业使用教材,精选教学内容,避免学生负担过重,促进学生自学。
同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地锻炼和要求自己。
1.尽快地学会配合使用教材、实验指导、图谱与直观教具(包括模型和标本),独立地进行标本观察。
2.熟练的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常用方位术语及各个系统的常用术语,熟悉系统解剖学一般的描述方法及各个系统的特点。
3.善于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包括各种图谱、挂图、标本、模型),帮助自己理解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寻认各种结构,找出辨认的根据。
4.要十分注意老师的课前讲解、提问、示教及小结,不仅要掌握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习观点和方法,培养自己的独立观察能力,独立分析的学习能力。
5.要集中注意力,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争取做到三勤:(I)勤动脑:多分析、多思考;(2)勤动手:多接触标本、多画图、勤作笔记、勤小结;(3)勤动口;勤读、善问、互相讨论。
同时还要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惜教具(特别是标本和模型),这对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培养科学态度和良好学风是很重要的。
本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要求,以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和七年制为基础,并兼顾其它专业和学制。
具体使用时,在保持课程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可对某些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并注意与局部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要求。
本大纲所列内容,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并在“教学内容”项中分别注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其它参考性内容均不在大纲中出现。
根据本校教学计划规定,临床医学专业的系统解剖学教学时数为30学时。
参考书目1.系统解剖学。
柏树令主编,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系统解剖学。
于频主编,第四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3.解剖学。
王永贵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4.《A text book of Human Anatomy》第三版Fang Xiubin Hu Haitao主编吉林科技出版社目录教学时数分配表 (6)绪论 (7)第一章运动系统 (7)第二章脉管系统 (8)第三章神经系统 (14)教学时数分配表(共30学时)(宋体小二号粗)教学内容理论课学时绪论 1第一章运动系统 4第二章脉管系统 5第三章神经系统20合计30绪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发简史;2.熟悉: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
3.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定义, 人体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二、主要内容1.人体解剖学的定义(重点讲授);2.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分支学科、解剖学发展简史(一般讲授);3.正常人体的分部与功能器官系统(一般讲授);4.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与面(重点讲授);三、教学方法大班理论课:运用多媒体、幻灯、板书相结合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人轴与面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解剖方位。
第一章运动系统一、目的要求1.了解:骨的表面形态;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的发生、发育、可塑性和骨组织工程;肌的辅助装置;2.熟悉:长骨的结构和骺的骨化;骨连结的分类;肌的命名分类。
3.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骨的分类、形态构造和功能;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及运动形式;骨骼肌的形态、结构、起止和作用及肌的配布规律。
二、主要内容1.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2.骨学总论:骨的分类;骨的表面形态;骨的构造;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3.关节总论:直接连结(纤维连结、软骨连结、骨性结合);间接连结(即关节):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的辅助结构、关节的运动、关节的分类;4.肌学总论:肌的形态和构造;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法;肌的辅助装置。
三、教学方法理论讲授,观察实物标本,辅以模型、挂图并结合活体观察等形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骨的分类;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运动形式。
难点:骨连结的分类;滑膜关节分类;关节的屈、伸、展、收、旋转五种基本运动形式。
第二章脉管系统第一节心脏一、目的要求1.了解:心壁的构造(心外膜、肌层、心内膜)以及结缔组织支架――纤维环;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
2.熟悉:脉管系统的组成、功能意义及与其它系统的相互关系3.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动脉、静脉的概念;心脏的位置、外形、心腔的形态结构;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及临床意义;心脏传导系的组成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重要分支及分布;掌握冠状窦的位置与开口;心脏的体表投影及心包的构成和其临床意义。
二、主要内容1.脉管系统总论(构成、分部、功能);2.心脏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心传导系统;3.心的血液供应及回流途径;4.心包的构成。
三、教学方法理论讲授、观察实物标本,辅以模型、挂图并结合活体观察等形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心的位置、外形和心各腔的形态结构;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和重要分支的分布范围;心包的构成。
难点:心脏传导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动脉一、目的要求1.了解: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体表投影;支气管动脉的行径及分布;肾动脉、肾上腺动脉、精索内动脉(卵巢动脉)及腰动脉的行程、分布;足底弓及腓动脉的分布。
2.熟悉: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的形态位置与功能概念;掌浅弓、掌深弓的位置和组成分支分布及体表投影3.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及分布;掌握主动脉的弓的分支(头臂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的行径,动脉导管的位置;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及位置,颈动脉窦,颈动脉体的形态、位置与功能;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行程及分布及颈内动脉在颈部的行程;锁骨下动脉及上肢动脉的起止及主要分支分布;腹主动脉起止、分支及分布;髂外动脉和下肢的动脉起止及主要分支分布;全身体表可以摸到脉搏或压迫止血的动脉位置。
二、主要内容1.肺循环的动脉: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动脉韧带。
2.体循环的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起止、位置和分支。
(1)颈总动脉: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及其分支脑膜中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2)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主要分支(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腺下动脉、拇主要动脉);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
(3)胸主动脉。
(4)腹主动脉:肾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它们分支的行径和分布。
(5)髂内动脉:壁支和脏支(子宫动脉)。
(6)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
三、教学方法理论讲授、观察实物标本,辅以模型、挂图并结合活体观察等形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颈外动脉的分支、行程及分布;腹主动的主要分支及分布。
难点:腹腔动脉的分支。
第三节全身静脉一、目的要求1.了解:左、右肺静脉的行径归宿;上肢深静脉与动脉伴行情况;下肢深静脉与动脉伴行情况2.熟悉:静脉系的组成、回流的因素和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和导静脉)和形态;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的起止、行程;椎静脉丛的位置和交通。
3.掌握上腔静脉的组成、起止、行程;头臂静脉的组成和行程;颈内静脉的起止、行程、属支及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锁骨下静脉的起止、行程、临床意义及颈外静脉、颈前静脉的行径;上肢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程及临床意义;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的组成、起止、行程。
掌握下腔静脉的属支;下肢的浅静脉――足背静脉弓、小隐静脉、大隐静脉的行程、临床意义;门静脉的组成、行程、分布及属支。
门静脉系的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部位及临床意义。
二、主要内容1.静脉的结构特点及特殊静脉的形态结构;2.肺静脉的起止及功能;3.上、下腔静脉系、肝门静脉系;4.上、下腔静脉系的吻合及临床意义。
三、教学方法大班理论课:运用多媒体及幻灯讲解理论。
小班理论实习课:实习标本(标本材料:全身淋巴系的整尸标本)。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颅内、外静脉的交通;上、下腔静脉及门静脉的组成、分布及属支;上、下肢浅静脉的行程及临床意义。
难点: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途径。
第四节淋巴系统、体内药物循环途径讨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淋巴回流因素和淋巴侧支循环;头颈部淋巴结群的位置;上肢其它淋巴结的位置、锁骨下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胸壁和胸腔内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腰淋巴结、主动脉各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腰淋巴干和肠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髂外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腘深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胸腺的形态和位置;脾的功能。
2.熟悉:下颌下、颏下、颈浅和颈深淋巴结群的位置;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肺、食管、胃、肝、子宫、直肠、乳房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脾的形态和位置。
3.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局部淋巴的概念;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和收集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集范围;腋淋巴结分群、各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4.组织学生讨论体内药物循环途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循环系统。
二、教学内容1.总论:(1) 淋巴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 淋巴回流因素。
(3) 淋巴侧支循环。
2.淋巴导管: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胸导管;右淋巴导管)。
3.淋巴结的位置和淋巴引流范围:局部淋巴结。
(1)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颈前淋巴结、颈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2)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肘淋巴结、腋淋巴结。
(3)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胸壁的淋巴结、胸腔脏器的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