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设计中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的思考

城市规划设计中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的思考

城市规划设计中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的思考黄灵恩(台州市建设规划局黄岩规划管理处,浙江,台州,318000)【摘 要】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 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

该文提出了生态恢复的意义,分析了传统景观设计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建筑美学观,采用工程开发的方式,忽视自然发生的水文、生物和其他景观模式和过程等一些弊处。

阐述了可以通过恢复生态设计和生态景观开发来恢复自然环境。

【关键词】生态恢复;生态景观开发;生态设计【中图分类号】TU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090-02城市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因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而改变面貌,最显著的问题包括:城市周边的面貌改变,自然环境消失;林地、草地面积减少,土地硬底化,不透水面积增加,对城市水循环改变;城市的生物相趋于单纯化,城市周边的林地、草地、水塘等多种形态因城市化而改变和消失,直接影响到城市生物相和生态平衡。

一、生态恢复的意义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

于此同时,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损害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使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持续性受到严重的威协。

这主要体现在人们在寻求发展经济和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采取短视行为,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支持能力。

一方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另一方面又将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污染物)大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使许多原本健康或一些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和受损,其中包括江河湖海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减少、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一系列生态灾难(ecological disaster),致使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或完整性(integrity)受到越来越大的损害。

自然的恢复的意义在于:恢复和重建被损害的系统,使达到或接近它受干扰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自然的恢复可以采用两种途径:恢复生态设计和生态景观开发。

恢复生态设计遵从生态设计哲学,对已退化的地区,如城市废弃地、抛荒地进行生态恢复。

在这个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的世界,我们必须维持自然的过程。

生态景观开发以自然生态为本,是指将生态过程与建立地形和乡土植物群落结合,模仿相同的自然系统,模仿原生的植物群落、自然地形和生态质量。

二、生态景观开发:自然化的植物群落传统景观设计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建筑美学观,采用工程开发的方式,忽视自然发生的水文、生物和其他景观模式和过程。

特别的是,草坪成为植物配置的主体。

雨水被迅速收集引导到最近的沟渠或路边地下排水系统,常采用外来引进的不常用植物品种来表达所谓的“自然”,而外来引进品种常经不住自然考验的,或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护。

注重景观或地区的生态的设计只有经济上强制命令时才被实施。

植物被作为某个设计人员的艺术表现,而不是为这个生态社区的居民服务。

乡土树种比非乡土树种更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

虽然许多种类大范围出现,但因为土壤、高差、降雨和其他相关因素不同,每个景点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种类也是不同的。

在景观设计与规划中,移植的区域乡土树种群落来表达。

除了使用群落植被外,适应环境条件,尊重和运用生态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方面是水循环。

虽然传统方法可以用雨水管和河道疏浚有效地快速将暴雨疏散,但正确的生态恢复设计方法是利用自然水文学模式的预防措施,采用生态暴雨利用技术,这种方法包括利用分散的池塘、沼泽地,沟渠渗透,或其他增进自然水循环的方法,增加自然水循环的机会。

设计乡土植物群落有益于不同层次的生物多样性。

在景点层次,移植群落为植物种类之间的自然联系提供机会,这在传统设计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典型的根茎草排除了竞争,经常割草和使用杀虫剂,以及有限的各种普通庄稼种植,依赖于机械和化学制品的投入,形成人工化的群落。

同样,在传统设计中一些植物种类的生长机会也被当作杂草除去。

在景观层次,自然景观提供更丰富多变的群落类型。

在草地、道路和房屋的栽培景观内镶嵌恢复和移植系统,在景观中补充自然(即便非原始的)系统。

规划设计应考虑生态过程的动态性和区域场所层次的特定性,在组织这些层次时考虑结构、功能和变化。

通过景观和景点植被、水文状况和野生动植物表达组成这些过程的基础以及效果。

影响景观生态的首要的文化过程包括经济、美学和污染。

一些关键的概念形成生态规划和设计的基础。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生态开发不能带着能够“重建(rebuilt)”的观念,来验证罕见的和危险的自然系统的破坏。

当这些敏感地区遭到开发的威胁时,保存这些地区是唯一的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此外应减缓或限制对敏感系统的开发冲击。

这意味承认景观并尽可能的努力避免或缓和不利的环境影响,这包括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尊重水文学模式,并且一开始种植良性植物,不至于侵略和破坏周围自然系统。

城郊土地利用模式,应当认识和允许动物在廊道中的自然移动模式,通过保留和创造生态绿道和其他自然联系。

保存和恢复自然多样性的价值,与自然群落大小、形状和斑块之间的连接相关。

在观念上,大的、连续的斑块和异质的栖息地比单一的同质的栖息地维持更多的种类。

生态开发要求人们在实施中,认识时间因素在系统运作过程中的作用。

通常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自然系统的运作与人类系统是不同的。

一个森林系统的根本的结构和功能超出人理解的能力,但我们确实知道它们的外形和气味,什么树长在哪儿以及它们的特征是什么。

如果我们注意技术手段以及留意其复杂性,我们能够更改现存的景观特征,最后达到按自然的规律,成功地重建“自然”系统。

三、重建自然系统:恢复生态设计在生态开发中应优先考虑再生资源利用,以及优先考虑废弃地的再生恢复。

恢复生态设计益处还包括一些最小规模的生物学过程。

对干扰的反应能力和返回到生态平衡的能力主要与生态系统中个体的遗传贡献有关。

正是传统景观中的遗传单一性导致植物易受侵袭,遗传性增加生态系统恢复的弹性。

这意味着倘若属于当地因子部分的植物汇聚,通过使用150米半径范围内的植物来保持生态类型,虽然这样做不能确保保存。

很难知道长满植物的标准苗圃的基因来源。

恢复主要在于使用自然乡土群落的品质和特征,作为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模型。

这些群落是植物连绵区的抽象的组合。

然而为了研究、理解、描述和模仿这些系统,必须对此归类。

以群落为基础的方法注重于植物组合,因为它们形成了固定的景观自然结构,为其他陆地生命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利用。

优势种群是要考虑的最重要的群落要素,因为他们创造的结构为其他群落所共享。

优势种群是支配性的因为他们比其他种类利用更多的群落资源。

生境的湿度状况、朝向、土壤结构、养分标准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何种种类将成为优势树种。

这些种群出现的群落反映了局部或区域整体的环境的条件,并反映气候上的、土壤的和养分的变化状况。

群落存在的状况的理解有助于生态恢复项目的成功。

自然生态过程所体现的生态效益在传统景观设计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水文学,生物学和美学上的受益也是大量的,并常常与传统景观设计效果相反。

恢复生态设计的根本是种植群落模式。

这个群落基于的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不同在于,典型群落的主要植物适应于景点的环境强制,并自然地趋向分组。

植被的强调是自然产生的,或者是景点的功能产品同人的使用是关联的。

相反,传统景观设计用植物材料的视觉特征来达到某个艺术效果或表达一个设计概念。

“自然的”这个词由于存在的情况不同而有多种定义,如国家公园是“自然的”;而闹市区的停车场是“非自然的”。

自然的可以被视作或多或少地远离人的影响一个过程、位置或系统,并且自然甚至可以科学地定量。

建议三个集中系统特性的“自然的指数”(indices of naturalness): (一)无人的情况下系统的变化程度;(二)保持现有系统状况需要的栽培数量;(三)在一定范围内当前乡土树种补充与预先安排整套种类的比较。

人的影响对保持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

多种的景观往往导致区域层次的更加多样化。

不管自然的过程如何进行,无不与人的作用有关,地表水返回地下水位速度与未被改变的生境相同吗?养分在系统内循环吗?人们喜爱“自然”景观,超过人设计的景观。

尽管审美反应受观察者的文化、职业、种族、年龄和家庭环境影响。

“自然的”景观,比恢复(下转第91页)现代化住宅区设计构想肖述蓉(湖北省荆州市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荆州,434100)【摘 要】住宅是人类居住生活不可缺少的载体,方便、舒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景观式住宅区是新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

建筑、设计师要科学运用“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理念,秉承传统勇于创新,通过量度适当的环境设计,使住宅区既保持传统韵味又各具特色。

本文从人们对居住条件的需求出发,对景观式住宅设计中的构想及若干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景观式住宅区;以人为本;环境设计;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TU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091-01一、引论:居住问题是人类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在建筑中住宅占据着重要位置。

近几年,我国住宅建设迅猛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要求居住区不仅要创造一个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环境,而且还要力求创造一个文雅、幽静、美丽的景观。

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要科学运用“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理念,通过量度适当的环境设计,构建出方便、舒适、和谐、安全、富有文化底蕴的住宅区去满足居住者的要求。

二、现代住宅区设计规划及发展前景以前许多住宅区只重视各自生活上的需要,忽视了居住环境室外交往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设计,这是造成人际关系淡薄的外因。

在前述因素的制约下,居住环境必然不够舒适、和谐。

设计师如何创造出一些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公共活动场所,使居民间相互见面交流机会增多以加强邻里联系,同时增加生态环境景观,达到构建和谐社区的目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住宅小区模式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小区模式也要根据城市区位、环境条件、地价因素,根据不同的居住者,作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结构。

解放思想、打破禁锢,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符合群众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居住区新模式。

三、居住区环境设计不管采用哪种规划设计模式,居住区设计都要“以人为本”和“适用、经济、美观”。

长期以来在提高居住区的环境品质方面,人造硬质景观、特定的功能活动场地设施一直是规划设计的重点所在,相对来讲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强调住宅区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城市有机的基本生态单元及满足居民的精神感受都有着重要意义。

1、公共空间建设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闲暇时间增多,健身、娱乐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提供充分的空间环境是营造以人为本居住区的基本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