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欣赏流行音乐的感想“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国内也有“通俗音乐”的译法。
“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是泛指一种类型的音乐。
即相对于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而言的一种通俗性、大众性、易流传性为一体的音乐类型,流行音乐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美,成熟于二十世纪,自它成熟之日起就带有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商业运作的特点。
并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欣赏主体,与青春、时尚相联系。
流行音乐中的声乐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流行歌曲”,是指用通俗唱法去演唱的歌曲形式,是流行音乐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行音乐中全球流行程度最大的音乐类型。
现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风行站流行歌曲。
而流行歌曲在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现实状况也不尽相同。
中国改革开放后,港台和欧美的流行歌曲进入中国内地,并以迅雷不掩耳之势冲击了内地百姓的音乐生活。
一时间大家都喜爱上了这种形式新颖的歌曲,并迅速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尤其是青年听众。
这种现象同时也刺激了内地流行歌曲的创作与发展。
在此以前,凡是流行过的歌曲不论美声歌曲还是民歌都可以称之为流行歌曲。
在此以后,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成为了流行歌曲的代名词。
从那时起,听流行歌曲成了大众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歌曲欢迎的程度大大超过了古曲交响乐等高雅音乐。
现在,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时哼唱出几首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
这已成为当代中国突出的音乐现象。
为什么大家如此喜爱流行歌曲呢?中国的流行歌曲虽然发展历史相对短暂,但也以其独特的发展和庞大的力量成为世界流行乐坛中重要的一支。
下面我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当代中国流行热的原因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流行歌曲在中发展的过程中国人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听流行歌曲,那时只是经济富裕的人到歌舞厅、夜总会看演出或在家里听听唱片,所以普及的程度很有限。
听到的歌曲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这时在中国的大城市流行歌曲创作相当繁荣,在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一些百老汇歌曲和电影插曲已可代表国际水准。
创作上用李锦光作曲、陈堞衣作词的《爱神的箭》,严华作风、范烟桥作词的《月圆花好》,贺绿汀为电影《马路天使》作曲的《天涯歌女》等。
依曲填词的流行歌曲都很好的融合、借鉴了西洋,又不失传统。
充分证明了我国的文化有强有力的吸收消化外来养分的能力。
照这样发展下来。
流行歌曲不会在80年代才在中国普及的。
那为什么出现在80年代后的流行歌曲热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建国后改革开放这段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出现了断层。
由于国际政治上的种种原因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变,洪台和欧美的流行歌曲中国大陆听众没机会听到,人们只能通过电影、广播等途径听到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瓣民歌类抒情歌曲和一些苏联歌曲。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象《九九艳阳天》、《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
这些在当时不叫“流行歌曲”的歌曲确实算得上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了。
到了文革,连这些歌曲也被批为“封、资、修”。
中国的流行音乐进入了十年真空期。
几乎只能听到那个程式化的样板戏,表现个人情感的歌曲被视为小资情调而遇禁绝。
大部分艺术形式都被禁听、禁学。
80年代,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国家实行了宽松的文化政策。
世俗的情感缍获得了应有的位置,一系列音乐作品被解禁,爱情终于可以言说。
文革前曾流行的好的电影歌曲、爱情歌曲重新涌现出来。
港台的流行歌曲开始在城市地下流行开来,但在社会正统眼里,欣赏邓丽君、张帝仍是落后“小青年”。
这些歌曲视为黄色小调甚至欣赏者自身亦有道德上的洁感。
这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流行歌曲刚刚被解禁时期却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
在86年以前,大陆的听众通过广播、电视听到的都是些不洋不中的偏美声和通俗唱法的流行歌曲。
港台和欧美发展成熟的流行歌曲大规模传播,使人们耳目一新,才真正使流行歌曲流行了起来。
经过太久贫乏文化生活的人们重新认识、喜欢上流行歌曲是很自然的。
受外来流行歌曲的影响,内地流行歌曲的创作也开始同国际接轨。
二、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热的社会现象基础从流行歌曲是音乐中的新事物。
每个时代都有最流行的音乐类型。
象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音乐,在当时很流行,而现在社会中最流行的流行歌曲。
也许再过许多年又会出现新的流行乐,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又成为了古董。
流行乐的产生是顺应时代的。
它产生于最早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中。
工业社会的到来使歌词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是时代的见证。
它可以批判社会,反映现实,表达歌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也体现了大众的心声,这也是流行歌曲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之一。
配器上,流行歌曲也紧跟时代。
例如最早应用电声乐器,到现在和成器、MIDI的运用都丰富了流行歌曲的音色,电子音响合成技术使流行音乐的音响变得异常的丰富奇特,能制造出任何一种想象得到的声音,完全不受乐吕物理特性的局限,与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大异其趣。
MIDI技术可通过预选编制好的数字化程序来操作电子乐器,能轻易地演奏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高难度音型和乐句,而无须经过多种艰苦磨练的职业乐手来演奏。
而这么多的结合新科技是别的音乐类型所望尘莫及的。
流行歌曲是传播途径上也紧跟时代。
从最早的单一巡回演唱形式到现在利用唱片、MTV、电台、电视台、网络、卡接OK等形式,可以说流行歌曲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先进电子化设备在传播着。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日本发明了卡拉OK伴唱系统和“随身听”(Walkman)小型录音机。
这些新发明都直接影响了流行音乐的欣赏方式,使其变为一种更加个人化、体验化的娱乐方式。
卡拉OK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流行音乐市场的走向,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唱片厂商都十分重视出品那种适合于普通歌迷用卡拉OK演唱的歌曲。
1980年美国通了MTV有线电视,为流行音乐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制造了许多新的歌坛偶像。
MTV还成了“流行音乐录像片”的代名词,MTV最初只是唱片厂商推销产品的广告手段,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运用视像来揭示歌曲的内涵的具有独立的表现手段和审美意趣的新型艺术形成。
现在,人们坐在汽车里、电视前、电脑前,随时随地都可欣赏到最新的流行歌曲。
大量而快速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你从不听到喜欢上它。
这些都是时代为流行歌曲创造的条件,而流行歌曲正是把握住了这些机会,运用一切新技术,产生新音乐,受到人们青睐,使自己成为新时期的主流韵。
在工业化、都市化的世界性潮流的带动下,流行音乐作为现代文明的文化标志,从工业化国家向非工业化国家,从都市化地区向非都市化地区蔓延辐射着。
三、对流行歌曲自身艺术特征的分析(一)歌词的创作既然是歌曲,就有歌词,有了歌词就使音乐带来了语义性。
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的内容都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如工作、学习、爱情、友情。
除了上节所说歌词表现的内容具有时代性外,歌词创作本身也具有特殊性。
首先,流行歌曲的歌词很人性化,它生动、优美、贴近生活。
例如,同样的表现团结伟大的欧曲,群众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曲风和号召、说款式的歌词就略显沉重,而同样表现这种情感的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则更多的从人类自身真实情感的交流出发,使人们更易接受,产生心灵的上的直接碰触感动。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替你把眼泪擦干……”具有强烈的催人泪下的效果。
而最后一句“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更是具有强烈的呼唤作用。
十年后的《祝你平安》与它摇相呼应,从个人真实的情感角度出发,集中地表达了当代中国大人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其次,歌词的结构也很有特色。
在歌词长短方面,可短可长。
为了同音乐配合,一句歌词不宜太长,且句与句之间要押韵互应,华文音乐中多为中国诗歌“标准”形式的七律,或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却又在无形中形成以某一长短的句体为中心的向心力。
例如莫文蔚和张洪量的《广岛之恋》;随着流行歌曲歌词的日益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歌词的创作也更加口话化,尤其是R δ音乐的盛行,长短句的组合也更加自由,但始终仍遵循着句与句之间的音乐之间韵律的搭配,使它朗朗上口,易学、易记。
再次,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色彩值得一提。
语言的色彩感觉在歌词创作中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技七。
文字的组合总是组合成一定的形象,给人以一种意境的传达。
所以,具备了有切身感受和一定文学基础的人才能谱写出好的歌词。
中国的流行歌曲歌词创作从黎锦晖开始就注重词与曲和中国深厚文学底蕴的结合。
所以,一直以来创作出了大量让听众陶醉其中,为之感动的好词来,这些经典歌词让听众不自觉被带到歌曲的故事情感中。
(二)音乐的创作流行歌曲的创作技法来源于传统作曲技术,这样符合了人们听觉上的传统性。
但是为作歌曲,流行歌曲的曲式精小,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一般是二段体、三段体或带副歌的单乐段。
例如周杰伦的《安静》就是一个简单的二段体曲式。
和声也很简单,一般是I—Ⅳ—V —I的进行基础上衍伸、发展,常用的I—Ⅵ—Ⅳ—V、I—Ⅵ—II—I、I—III—II—V、I—III —Ⅵ—V/V—V等,在发展中又出现了7级、减7级,反功能,五度循环等和声进行,但始终来源于传统,又不失新颖,使人们在传统和声中听到变化,得到听觉上的满足。
乐器选择上也是时常采用民族乐器。
例如《我心依旧》(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就用了苏格兰风笛。
这种创作上和民间的结合,丰富了音乐的表现,使人们感到亲切,而乐于欣赏。
(三)演唱的特色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还在于好唱、好学。
流行歌曲的唱法突出的就是个性化、自由化。
这不同于民族、美声唱法的类型化。
不同的唱者表现出不同的音色和唱腔。
它的演唱方法较自然,不需太多专业技术,以自然为准,人声音区的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色彩;高音区明亮,中音区柔美、低音区沉厚。
流行歌曲的演唱通常也是遵循各音区的自然属性,发挥其自身的表现作用。
例如萧亚轩的女中音唱腔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公司在包装她时就把歌路定在适合其自身音区范围内。
这使歌手把最自然的一面表现出来就可以了,不需太多演唱技巧的训练。
但有时也会根据歌曲内容表现的需要而改变各音区的自然色彩。
如《一无所有》的旋律常在高音区徘徊,但在演唱时却应该将音色处理得暗一些。
倘若一味强调高音区的高亢明亮,就难以表现出歌曲中所蕴含着的那份执著和抗争。
在流行歌曲中运用的喊声、气声等唱法都是为了表达感情需要,听起来很有亲和力,也较易模仿。
便如崔健的《一无所有》是摇滚喊声的代表,许茹芸的“芸式唱腔”则是典型的气声唱法。
对沙哑嗓音的崇尚并不是流行歌曲演唱中所独有的审美指向,在各国的民间音乐,尤其是我国的戏曲中,沙哑音色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一种表现手段了。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音色的沙哑上,而是这种音色所能表现的情感的力度和深度。
当人的情感达到极端状态时,常会伴随出现嗓音的沙哑。
这种音色有时也会与某种特定的审美意象相联系:粗犷强焊的阳刚美,饱经沧桑的成熟美,这些都是颇具偶像魅力的。
此外,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反叛、挣扎、调侃和嘲讽等内容也适合于用沙哑的音色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