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刷品质控制

印刷品质控制

彩色印刷质量评价 1.印刷图像的质量有五个关键因素① 图像的清晰度。

即图像边缘密度变化是否与人的视觉敏感度相一直,主要依赖于加网晒版和印刷中的网点扩大。

② 图像的层次。

即图像中视觉可分辨的密度级次,主要取决于印前与印刷中的反差扩大与缩小。

③ 图像的色彩。

即图像的各种颜色的复制精度及中性灰平衡,主要取决于分色机制,感光材料,纸张,油墨等的质量。

④ 印刷的不均匀性。

对于图像在印刷过程中出现的墨杠、墨斑、墨膜不均匀以及纸张故障所引起的画面不均匀现象,用密度计等测量表示。

⑤印刷重复率。

为保证印刷质量的稳定性,要求印品质量达到较高的重复率,而在生产实际中通过自动控制技术求出平均质量值,用统计法表示。

2.印刷质量评价方法①传统印刷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印刷图像质量评价方法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最终必定归结到图像的清晰度,层次和色彩三个方面。

评价方法可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

  印刷图像的主观评价是一种根据经验评价图像质量优劣的方法。

它综合了美学因素,技术因素和一致性因素对图像复制工艺及质量加以评定,但不能准确提出工艺控制的指标和工艺上的不足,而且重复性差,误差大。

  近几十年来,随着印制设备,材料和工艺的不断完善与稳定,检测仪器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基于实验研究提出用数据客观评定印刷图像质量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其主要评价参数如下:· 分辨率:是图像复制再现原稿微小细部的能力。

· 清晰度:是印刷图像细节边缘密度变化的速度,是图像细节对比和视觉与心理作用的综合反映。

· K值:也称相对反差或印刷对比度,K值既能控制实地密度,又能控制网点扩大,是一种较好的质量控制手段。

· 色偏,灰度与色效率,能较好地评价色彩再现性,但对层次和清晰度无能为力。

· 多指标加权统计分析,它是根据印刷图像测量数据及权重,按设定公式计算其质量评价得分的方法。

② 用网点特性评价印刷图像质量方法   现代印刷图像不论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将原稿的连续调图像转变为半色调网点图像,即通过单位面积内网点大小或网点多少的变化来改变图像密度,力求忠实再现原稿。

图像的各种质量因素(如反差、清晰度、色彩、层次、均匀性、光泽)都取决于一个共同的要素——网点及网点再现的最优化。

网点的再现性是指从原稿变换成印刷品的网点形成与转移中,网点变化增量对复制质量的影响。

质量控制最重要的质量变动因素是网点扩大,定量描述网点扩大是其关键,即通过建立网点及描述网点转移的数学模型描述网点增量数据。

通过网点数学模型不仅能准确地描述网点形状的特征,确定密度计不能测量的网点面积,还能为求取最佳网点形状,精确计算网点增量和各种精密测控条制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控制印刷图像色彩质量的方法 1.印刷前的准备①机器设备的检查· 输纸、收纸系统的检查  印刷机输纸、收纸系统的检查通常是通过听、看、试来检查。

“听” 就是操作人员通过自己的听觉来判断输纸是否顺利、收纸是否整齐;“看”就是操作人员通过自己的视觉来检查该系统输纸、收纸情况;“试”就是利用废片进行试车,进一步检查输纸、收纸系统运转情况,“试” 是此处的关键。

实践证明,要保证印刷过程中输纸器正常,必须注意:良好的气泵以保证需要的正压(吹气) 与负压(吸气)。

畅通的气路与管道不泄漏,气阀与诸机件有正确的配合。

各部件调整完毕后,不要轻易改动。

· 印刷压力的检查   印刷机是靠压力来传递油墨、润版液的。

主要压力有:输墨系统各墨辊间和墨辊对印版的压力;输水系统各水辊间和水辊对印版的压力;印版滚筒、橡皮滚筒、压印滚筒之间的压力。

只有在这些压力的正确作用下,水墨才能达到平衡,油墨才能均匀传递和转移,实现  色彩还原。

其中三个滚筒之间的压力是保证印刷质量的关键。

实践中要坚持“三平” 操作法。

所谓“三平” 是指:橡皮布要垫平,滚筒轴线要校平,墨辊水辊要找平。

② 印版的检查   印版上机之前,要做全面检查,印版检查紧紧围绕着印版内容的正确性、图像质量和印版的整体质量诸方面进行。

检查分下列4个方面:.外观及规格尺寸的检查  印版外观的检查。

通常是将印版对准光线,用手轻轻抚摸印版,检查印版是否擦伤、划痕和凹凸不平,发现沾有异物,要予以清洗,发现不平能修正的要修正,否则要及时更换印版。

  规格尺寸的检查。

规格尺寸的检查需要对照施工单。

特别是要注意以下要求:A、图文内容的规格尺寸和图文在印版上所居位置的规格尺寸,如中轴线是否居中等。

另外,对于某一色别的图文可能只处于印版的一个局部位置时,更要注意。

B、印版上应留好印刷生产必需的加工位置,如咬口等。

各种规格印刷机咬口尺寸是不一样的,晒版、印刷机操作人员一定要熟悉印刷机的咬口尺寸,机台人员按本机台的咬口尺寸,检查印版两边咬口大小是否相同,同时看图文是否居中。

印刷过程中的色彩复制质量控制(下) 2006-10-10 16:28:28 中国包装网· 图文质量的检查   图文质量的检查首先是对图文内容的检查,它需要对照施工单和样张,同时检查图像、文字、符号、线条等是否有差错或缺损。

这种检查比较简单,只要粗细合乎标准、光洁就行了。

这里需一提的是,图文内容检查还包括监审施工单和样张未能把握的差错。

特别是一些难以辨别方向的图像很容易被倒置,不易觉察,就更需要我们层层把关。

  其次,是对图像质量的检查。

印版上的图像质量是印刷品质量的基础,没有印版上高质量的图像,就没有高质量的印刷品。

图像质量检查是通过对网点的检查来进行的,因为无论是单色连续调原稿,还是彩色连续调原稿,17i~N图像都是通过网点来表现的。

检查的内容分两个方面进行的。

  图像印迹的检查。

用目测法将单色样张和印版的对应部位进行对比,观察印刷产品的浓淡是否一致。

除整体观察外,还可选择重点区域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网点大小是否一致。

重点区域要选在最深调部位、最浅调部位和图像内容的最重要部位。

印刷后主要部位的色调就能适合要求,印刷品就不会有大的偏差。

由于油墨在印刷中的铺展和光的双重反射作用,印刷网点必然有一定程度扩大。

因此,印版上的网点应略小于单色样张上的网点,决不能比样张上网点大。

此外,还可以利用测控条来检查印版的深浅。

  网点质量的检查。

网点质量的优劣是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有了优质的网点,才会有优质的调子再现和优质的色彩再现。

印版上的网点要实,边缘要清晰,最好周边光洁。

网点边缘虚毛,印刷时吸附油墨的性能就要下降,网点本身还会呈现不稳定状况。

通常是用10倍或更高倍率的放大镜,检查网点成形情况。

· 印版色别的检查  我们知道用青、品红、黄、黑四个单色版叠加可以印制成彩色图像。

然而,就每一个单色印版而言,它并不是彩色的。

它们是同样的版基,同样的表现形式,而颜色是通过印刷油墨来体现的。

因此,要对印版色别进行识别和复核,以免发生印版色别和油墨色别不相符合的印刷事故。

  从网点角度鉴别。

黄版的网点呈Oo排列,主色版网点呈45~排列。

人物图像的主色为品红,风景图像的主色为青。

品红和青肯定有一色作为主色版,则另一色即作为次色版。

次色版和黑版网点分别呈15o或75~排列。

  从版面特征鉴别。

一般情况下,黄版在整个图像中网点覆盖率最大。

品红版在人物唇部、红旗、红服装等部位网点覆盖率最大,且在人物肤色部位网点质量与标准  覆盖率也较大。

青版在绿树、草地及其它蓝绿色调的景物部分网点覆盖率大。

黑版在一般画面中网点覆盖率最小,网点覆盖率主要在眼珠,头发及其它黑色物体部位。

· 印刷标记的检查   印刷标记是为印刷生产、印后加工和质量控制所设计的。

它们虽然不是正式图文内容,但它是检查17i~N质量的重要依据。

  规线、色标,这是为印刷生产设计的。

规线是套印用的,又称规矩线,在印页左右两边的中部各有1组,在拖梢中部还有1组。

色标是记录所印墨色是否正确与齐全用的,它一般设在印页拖梢边,有时设1组,也有的设左右共2组。

  测控条,它是由反映各类质量指标的几何图形的色块组合起来的。

我国常用的有GATF测控条和布鲁纳尔测控条。

通过测控条可以反映17i~N产品的实地密度、网点扩大率、网点扩大方向、相对反差值、叠印率、灰色平衡、水墨平衡等质量情况。

在我国,利用测控条手段尚未普遍用于生产。

相信随着印刷质量的不断提高,测控条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的。

  印后加工标记。

这类标记是为印后加工设置的,它包括折线、角线、裁切线及其他印后加工标记。

待印后加工完毕,这些标记均不会被看到。

折线是折页位置标记。

书刊贴标色块、烫铂底色等也属于这一类。

角线是成品范围标记,也作裁切标记用。

裁切线是专用来指示裁切用的,它适合于各种开本的分切。

2.印刷过程的控制  在平版胶印的印刷过程中,纸张、润版液、油墨与印版相互接触,变化较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墨色不匀及其他弊病,这对印刷质量有很大影响。

① 正确签样   印刷机在正式开机前,须经过试印校色作业,使所印色与样张色一致,并签准印刷样后,方能开始正式印刷。

单色机的签样工作更为重要,它关系到成品图像色彩能否忠实地还原。

在实际生产中,许多产品虽经三级签样把关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由于签样不准而导致成品图像产生色偏。

这就要求操作者,特别是单色机的操作者,要能在每叠印一个单色后就能准确地判断色彩的能力。

  签样是一项要求比较高的工作。

在我国,因大多数印刷车间都不用测量仪器,加上我国的纸张尺寸小,测控条使用较少。

有的即便是使用了测控条,也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印刷产品质量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技术经验来判断,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

②坚持“三勤”   印刷过程是在高速运转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水墨平衡的控制是十分关键的。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印刷生产中努力做到“三勤”,是印刷过程中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勤均墨   要求印刷过程中要勤搅拌墨斗中的油墨。

均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墨斗能连续、均匀地供墨。

生产中由于墨斗里的油墨量随着印刷进程不断减少,当少到一定程度时,墨就不能及时向墨斗辊输送出去。

即使墨仍很多,由于墨斗辊长时间旋转,加上油墨特定的粘滞性,油墨在墨斗里会形成墨柱自转。

同时,墨斗辊将油墨输给传墨辊时,它们之间的接触运动是反方向的。

墨辊上的纸毛、水分、墨皮很容易传给墨斗辊,这样就会堵住墨斗刀口,影响油墨正常输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