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骨折诊疗方案样本

中医骨折诊疗方案样本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方案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骨折,是中老年人常用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重要部位,骨折强度减少,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一)诊断根据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体现:(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限度。

(3)、高龄患者,需增长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1、Evans依照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重要类型。

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

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涉及大小粗隆4某些骨折块,骨折不稳定。

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通过大小粗隆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1)初期:气血瘀阻型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

舌质紫暗,脉强涩均为骨折初期瘀血阻滞之象。

(2)中期:血瘀气滞型临床证候:伤后3~6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感,舌质暗淡,脉弦细。

证候分析:伤后中期,经适当治疗及正气抗邪作用下,使气血瘀滞逐渐消退,故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

断骨初步连接而未坚,瘀滞虽消而未尽,故功能未恢复,动则有疼痛,舌质紫暗,脉弦细为气血仍有瘀滞之征。

(3)后期:肝肾亏虚型临床证候:伤后7~8周,疼痛已消,或年迈体弱,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年老体弱,肝肾精血局限性,不能上润清窍,故头晕目眩,“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肾精血局限性,故腰膝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皆为肝肾两亏精血局限性之象。

三、治疗方案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合用于不全性骨折或骨折移位不明显且年老多病不适当手术治疗者。

2、手术治疗:合用于完全性骨折各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3、中药辨证治疗: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期续筋接骨,行气活血;后期补益肝肾,强健筋骨。

(一)、中医外治1、整复与固定(1)、皮牵引:多用于不全性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重量3-4Kg,结合丁字鞋制动,每周复查X线片,5-6周观测骨折无移位,去除皮牵引,继续丁字鞋制动4周。

(2)、“丁”字鞋:防外旋架外展中立位固定,多用于不全性骨折、无移位骨折或年老多病不适当手术患者。

(3)、胫骨结节骨牵引:合用于骨折移位不适当手术患者,重量5-8Kg,每周复查X线片,依照骨折愈合状况对牵引重量进行调节。

(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按骨折早中晚三期辨证用药1、气血瘀阻型(初期)治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桃仁6g 红花6g 田七10g 归尾10g 赤芍10g 生地10g 川芎10g 泽兰10g 甘草3g 丹参10g 山甲10g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2、血瘀气滞型(中期)治则:健脾消肿,续筋接骨处方:健脾消肿汤加减药物:桃仁6g 赤芍10 g 牛膝10 g 党参10 g 归尾10 g 川芎10 g 茯苓15 g 薏苡仁10 g 白术10 g 甘草3 g 骨碎补10g 续断10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3、肝肾亏虚型(后期)治则:补益肝肾,强健筋骨处方:温肾补骨汤加减药物:桑寄生10 g 续断10 g 骨碎补10 g 川芎10 g 赤芍10 g 当归10 g 熟地10 g 党参15 g 茯苓10 g 白术10 g 炙甘草3 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三)其她治疗1、中成药:(1)跳骨片:口服每次3片,一日2次。

(2)香丹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予活血化瘀。

2、外用药治疗:初期局部外敷跌打万应散(本院研制)每1-2天更换一次;中期。

拆线后用院内自制骨伤科化瘀通络汤煎水外洗,每日1-2次。

化瘀通络汤:威灵仙15g 伸筋草15g 海桐皮15g 苍术15g 当归20g 防风15g 郁金15g 丹参15g 骨碎补15g 桃仁10g 红花6g 泽兰10 g 薄荷6g 桂皮15g 水煎熏洗患髋,每日2次,每次30分钟,连用15天。

3、微波治疗仪:每日1-2次。

4、频谱治疗仪:每日1-2次。

5、脉冲电磁夹板:每日1-2次。

6、功能锻练:初期:可进行上肢、健侧下肢功能锻炼及患侧足、踝关节以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中期:可依照x线摄片状况,在床上不负重,作关节屈伸锻炼,或CPM(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

但避免髋内旋或外旋,切忌盘腿。

后期:3~4个月,可作扶拐不负重行走锻练,再逐渐过渡到某些负重,弃拐完全负重时间普通在4个月以上,且需摄X线片证明骨折已愈合方可进行。

(四)、骨折西医手术治疗:1、手术指征: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端对位对线欠佳,难予复位;骨折移位明显,患肢明显短缩或髋内翻畸形2、骨折固定办法:经皮多根斯氏针固定;或在骨折开放复位后行动力髋螺钉、髓内钉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手术。

3、手术围期行防止感染治疗:头孢唑啉钠2g+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天4、如肢体肿胀明显,用20%甘露醇125ml 静滴每日2-3次;β-七叶皂甙纳20mg+5%GS250ml 静滴每日1次;以利消肿5、静脉滴注骨肽类。

如:骨肽5ml+5%GS250ml 静滴每日1-2次,10天为一疗程。

6、补钙疗法:可使用钙剂,老年人可使用乐力钙与骨化三醇胶丸每日各1粒。

四、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一)难点分析1、髋部骨折多为老年人,多合并内科疾患,住院期间应注意调节治疗并发症;2、老式保守治疗时,如何保持牵引体位对的、适当重量,牵引力线平衡,是决定治疗效果优劣核心。

3、老式保守治疗行骨牵引或皮肤牵引至骨折愈合,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4、长期卧床患者后浮现股四头肌肌肉明显萎缩;(二)解决办法1、对老年患者,注重内科疾病诊治,特别对某些骨折前有慢性病高龄患者治疗中,请内科会诊,严密观测.精心护理,按辨证论治发挥中药对合并内科疾患老年患者调理和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特色优势。

2、定期摄片以理解骨折对位状况。

依照X线检查成果调节牵引重量,以防过牵或重量局限性,特别对不稳定骨折更应当注意;3、老式保守治疗牵引复位时间长,并发症较多,现改用骨科牵引复位床迅速复位后经皮微创中空钉内固定,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

4、勉励、指引训练患侧股四头肌静力收缩及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加强直腿抬高实验训练。

五、疗效评估(一)、疗效原则:1、优:骨折对位满意,有持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无跛行及痛疼,能恢复正常行走、下蹲及劳动。

2、良:骨折线模糊,对位尚满意,髋内翻在25°以内,短缩畸形在2cm以内。

轻度跛行及下蹲受限,能参加普通劳动及生活自理。

3、未愈:骨折畸形愈合,髋内翻25°以上,患肢短缩2cm以上或骨折不愈合,患肢不能负重。

(二)、疗效评价,我科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其中临床治愈率达72%。

65岁以上老年患者58例,手术治疗42例(DHS内固定17例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19例,PFN内固定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围手术期均按中医辨证论治,通过调理患者体质,使之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手术后使用中药辨证内服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所有患者均未见下肢静脉栓塞及心脑肺等重要脏器梗塞并发症。

此外,在临床研究基本上,已形成了系统化协定处方,纯熟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进行骨折三期辨证,中医学以为,骨折伤后初期,证属气滞血瘀,骨折后“瘀不去则骨不能续”,恶血留内,瘀滞不散是骨折后必然成果,故治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为主,选用丹参、赤芍、三七。

中期以健脾补肾为主,方中党参、白术、黄芪均有健脾益气效。

后期治以补肾壮骨为主,选用补骨脂、骨碎补、续断、熟地黄均有补肾壮骨功能。

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及红细胞外漏,使局部血液循环尽早恢复。

伤后初期使用丹参能更多地把骨折邻近钙动员起来沉积到骨折部位。

因肾主骨生髓,骨生长、发育、修复均有赖于肾之精气滋养和推动,补肾壮骨可增进钙质沉着于骨骼,并加快骨骼有机成分修复,研究以为,补肾壮骨药如续断、骨碎补可增进成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表达,因而,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配合中医三期辨证中西医结合疗法,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尺桡骨双骨折诊断方案一、概述:尺桡骨干双骨折较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6%。

青少年占多数。

前臂中立位时,两骨干接近平行,骨间隙最大,骨干中部距离最宽,骨间膜较紧张,对尺桡骨起稳定作用;当前臂旋后时,骨间隙缩小,骨间膜上下松紧不一致,而两骨稳定性减少;前臂旋前时,桡骨上段斜向交叉于尺骨上段,骨间隙最窄,骨间膜处在松弛状态,对两骨稳定不利。

二、诊断(一)诊断根据1、病史:多有明确外伤史,肢体遭受直接、间接或旋转暴力均可产生尺桡骨干双骨折。

2、临床体现:(1)前臂肿胀,皮下瘀斑较严重,疼痛激烈,特别活动时疼痛加剧;(2)疼痛及压痛明显,纵轴叩击痛阳性,旋转功能障碍;(3)完全骨折有移位者,前臂有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4)若合并有前臂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者,可浮现患肢激烈疼痛、肿胀严重,手指麻木,皮肤发绀,被动活动手指时疼痛加重。

(5)其她:应注意有无桡神经深支损伤。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影像学检查:拍摄正侧位X线片可拟定骨折类型、移位方向。

注意拍片时应涉及肘关节和腕关节,以免漏掉上下尺桡关节脱位。

(二)证候分类依照骨折部位可分为上1/3骨折、中1/3骨折、下1/3骨折,如尺桡骨双骨折同步合并肱骨骨折,称为“漂浮肘”。

依照骨折处与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两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