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课件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课件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 体,主要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它 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论理 方法,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 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①藏象、经络、形 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体质学说,为有关人体正常形态生 理的理论;②病因、发病、病机学说,为有关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的理论;③治疗原则与方法,药学、组方理论及诊法、 辨证理论,为认识与处理疾病的理论与方法体系;④养生、 保健、康复理论与方法,为有关预防与延寿的理论与方法体 系。
望神 神的表现,按其盛衰可分为有神、少神、无神、假神四种。 其临床表现和意义如下:
有神又称“得神”。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精采 内含,神志清楚,面色荣润,肌肉不削,语言清晰,动作协 调,反应灵敏。表明精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为健康的表 现,或虽病而正气未伤,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临床表现为目乏神采,神志 清楚,但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肌肉瘦削,少气懒言,倦怠 嗜睡,动作缓慢,思维迟钝。表明精气已伤,脏腑功能较弱, 多见于素体虚弱的人,也可见于疾病较轻或疾病恢复期的患 者。
辨证: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各种辨证方法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 围,又有相互联系,而且都是以八纲为总纲领的。
病案:病案是临床的写实、科研的重要资料。 诊法,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对疾 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为辩证提供客观依据的诊察 方法。
为了推动中医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国政府已把中 医脏象学、病因学、辨证学、诊法及治则治法、养生学、动 物造模、经络研究、针刺麻醉机理研究以及文献研究等内容 列入“九五”、“十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科研规划。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 及病案书写。
四诊:望、闻、问、切,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诊所获得的一 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辨疾病的属性, 表里是分辨疾病的病位与病势的深浅;虚实是辨别邪正的盛 衰;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中医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 极具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 验总结。《内经》为中医诊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及全身,内 脏的病变可从神、色、形、态及五官、四肢等各个方面反映 出来,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通过望、闻、 问、切来诊察疾病显现在外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推测疾病 的原因、性质及其内脏联系等,为辩证论治是“四诊合诊”,才能够全面的了解病情,作 出正确的判断。
中医学的历史,是学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目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的关怀下,中医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研究的广 度和深度及方法上均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当代中医学理论 的研究,以系统整理、发扬提高为前提,运用传统方法和现 代科学方法,多学科多途径地逐步揭示了中医学理论的奥秘, 使中医学理论出现了不断深化、更新,并有所突破的态势。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 主讲人:高更力
中医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总述战国至秦汉时
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 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这一时期问世的《黄 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等医学典籍,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即理、法、 方、药体系的基本形成。
失神又称“无神”。临床表现为两目呆滞,目陷无光, 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枯槁,肌肉松软,表情淡漠,动作失调, 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表明精气大伤,脏腑功能衰败, 病重难治,预后不良。若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表明邪入心包,精气已脱,是失神的重证表现。
假神。临床表现为原本精神已极度衰惫,神志昏迷, 目光晦暗,而突然神志清楚,目光转亮而浮光外露;原不欲 言语,语声低微,时断时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突然语 言清利,絮絮不休;原面色晦暗不泽,突见两颧红赤如妆; 原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加甚至暴饮暴食。假神多见于久病、 重病垂危的患者。是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 阳,阴阳离决的危候,是危重患者临终前的征兆,即古人所 谓“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 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 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 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正如 《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 病矣。”中医的望具体就是指看五官,目舌口鼻耳,看眼睛 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异常,舌头是否过红,舌苔是否过厚, 舌苔颜色是白还是黄,口腔是否有炎症,颜色是否过红或过 白,鼻子是否有有鼻炎,鼻涕是稀还是稠,颜色黄色还是白 色,耳朵外形、性状,主要看耳轮耳轮肉厚的肾先天就比较 好,然后有没有耳鸣或者耳炎。注:肝主目,心主舌,脾主 口,肺主鼻,肾主耳。
解释就是:眼睛的毛病就是肝有问题,舌头有问题就是心脏 不好,口腔问题就是脾不好,鼻子的问题就是肺不好,耳朵 有问题就是肾不好。但是在眼睛和舌头又有细分,在眼睛里 面还具体分为瞳孔和眼白,瞳孔反映的是肝的问题,比如近 视、眼神恍惚都是肝的问题,通过养肝是可以治好的,现在 就很多通过养肝治好近视的(这在西医是基本不能治疗的)。 眼白对应的是心肺,眼白如果红了,则说明心火热了,引起 眼白的毛细血管发炎充血。舌头边沿反应的是心脏问题,舌 头红了说明心火热,要降火和养心。舌苔则反映的是脾胃的 问题,舌苔黄,脾胃火大,舌苔白了,说明脾胃寒了,要养 胃养脾。
望舌苔原理 舌为胃之外候,以输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其舌体
之组织,系由第五对脑筋达舌,其功用全赖此筋运动。舌下 紫青筋二条,乃少阴肾脉上达,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 生津液以濡润舌质,明,其辨症之识,必有毫厘千里之误, 此原理之不可不讲也。